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七節的結果 展開
- 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的合稱
- 推拿部位、穴位名
七節
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的合稱
“七節”指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初,即農曆。古稱元、元旦、旦,辛亥革命后改稱“春節”。春節習俗主要包括: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給壓歲錢、祭祖、拜年等。春節是周而復始的“年”的節點,在自然與人文兩個方面均具有辭舊迎新的意義。人們在新舊交替中感恩天地、祖先,祝福親朋,喜迎新春。“回家過年”已成為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在海外華人及國際社會均有廣泛影響。
()元宵節,農曆五,稱燈節。春節圓夜,亦稱元節、元夕。元宵習俗包元宵(湯圓)燈、社火、巡遊為主要內容的廟會,因通常在夜間、在公共場所舉行,俗稱“鬧元宵”。與春節之家庭本位相區別,元宵節是我國城鄉居民廣泛參與的、公眾性的娛樂空間,是中國式“狂歡節”。
()清明節,時在“春分”后第十五日(約公曆4月5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時空氣清新,天地明凈,故稱“清明”。
清明是祭祖、祭先烈,緬懷親人,體悟人生的節日,也是迎春、賞春的節日。人們以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方式沐浴春光,感念先人。
(4)端午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日,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端午節由夏至節俗演變而來,主要節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佩香囊、飲藥酒等,具有避瘟祛疾、養生保健的含義。
端午節在歷史傳承中,又被賦予紀念以屈原為代表的民族先賢之義,成為唱誦詩歌、激揚正氣的重要節日。
(5)七夕節,時在農曆七月初七日。七夕之夜,星漢燦爛,牽牛星、織女星隔銀河相望,民間有牛郎織女傳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夜,人們遙望星空,祈求幸福。作為中華民族的情侶節,七夕節的精神價值是肯定、嚮往、追求忠貞不渝的愛情。
(6)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又稱“八月節”。
中秋初始,意在祭拜月神,慶祝豐收。而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期待,又使中秋具有期盼團圓的節俗,也稱團圓節。其節俗為親朋之間饋贈月餅,又稱團圓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精神;也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期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親人團聚的願望。
重陽節俗主要有:登高、遠足、佩茱萸、飲菊花酒、舉行敬老儀式等。重陽節是秋遊之節,也是敬老之節。
《七節紀要》
公元2010年6月16日,時逢端午,應中華文化促進會、西安市人民政府之邀,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文學者、節慶會展行政主管部門的代表,在中央文明辦的支持下,舉行了以傳承和光大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主旨的“七節論壇”,在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節慶中華協作起草的《七節紀要》在大會上通過,如下: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是中華大地自然節律與中華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產物,千百年來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生活習俗、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其時節、傳統習俗及價值取嚮應當在全民族、尤其在青少年中獲得廣泛認知。七節:(如上)
論壇期間,代表們著重討論了傳統節日的當代傳承問題,論壇認為,中華民族七大傳統節日均起源、植根於漫長的農耕時代,如何在活態傳承中適應當代社會,體現時代精神,促進社會和諧,不但是各級政府的歷史使命,也是全社`會的文化責任。論壇認為,節慶的傳承重在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這種人文精神所具有的普適價值和現代意義。而傳統節慶的繼承與創新,既是一個全新的議題,也是一種生動的實踐。廣大理論工作者應當加強研究,並和節慶專業人士一起努力在這方面開創新風俗、新形態、新載體;論壇認為,節慶的核心價值在於文化,而伴隨節慶活動所衍生的節慶產業其性質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節慶產業的發展必將促使節慶的人文價值在節慶產品的流通中得以傳播;論壇倡議:各地宣傳、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和各地節慶組織,不僅要注重產業性節慶,更要重視人文性節慶;不僅要注重新興的現代化的節慶,還要重視傳統的節慶;不僅要注重本地區、本民族的節慶,還要重視全民族的節慶,特別是應當在歡度傳統節慶的公共假日有計劃、有部署地組織開展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娛活動,形成全體人民共同弘揚中華民族七大傳統節慶的宏大局面,並建議在近一兩年內,創建和表彰一批以弘揚七大傳統節慶而著稱的代表性地區和城市。同時論壇還認為:我國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同樣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樣應當予以重視、傳承,一方面繼續組織力量加以研究,一方面熱情支持相關地區把少數民族傳統節慶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