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袋鼠的結果 展開

袋鼠

袋鼠目袋鼠科動物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大陸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物種簡介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誌。澳大利亞軍隊的車輛,艦船在海外執行任務時很多時候都會塗上袋滑鼠志。
澳大利亞之所以讓袋鼠作為國徽上動物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永遠只會往前跳,永遠不會後退。希望人們也有像袋鼠一樣,永不退縮的精神。

形態特徵


袋鼠 3張
袋鼠
動物學家考證,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袋類動物是發育不完全的動物,屬早產胎兒,所以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母袋鼠有四個乳頭,兩個高脂肪,兩個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后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這就決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個;袋鼠出生時非常小,大約只有1粒花生米那麼大,成年袋鼠的身高有2.6米體重可以達到50公斤。袋鼠用下肢跳動奔跑速度非常快,時速可達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條“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時它可以支撐於地與雙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跑動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還是重要的進攻與防衛的武器。
袋鼠脛骨長、股骨短 3張
袋鼠脛骨長、股骨短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袋鼠的Crural指數(即(小腿長/大腿長)×100指數,或(脛骨長/股骨長)×100指數)達到172,其中紅袋鼠更是達到202,遠遠超過其它動物,而人類平均只有80多。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但雄性沒有,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生活習性


袋鼠 2張
袋鼠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后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后,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后不久就回巢。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裡,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裡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生長繁殖


袋鼠 3張
袋鼠
母袋鼠由於長著兩個子宮,右邊子宮裡的小仔剛剛出生,左邊子宮裡又懷了小仔的胚胎。袋鼠長大,完全離開育兒袋以後,這個胚胎才開始發育。等到40天左右,再用相同的方式降生下來。這樣左右子宮輪流懷孕,如果外界條件適宜的話,袋鼠媽媽會一直繁殖。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母袋鼠的保育袋內。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母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母袋鼠可同時擁有一隻在袋外的小袋鼠,一隻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隻待產的小袋鼠。
小袋鼠長到四個月的時候,全身的毛長齊了,背部黑灰色,腹部淺灰色,顯得挺漂亮。五個月的時候,有時候,小袋鼠探出頭來,母袋鼠就會把它的頭按下去。小袋鼠越來越調皮,頭被按下去,它又會把腿伸出來,有時還把小尾巴拖在袋口外邊。有時候,這麼大的小袋鼠也會在育兒袋裡拉屎撒尿,母袋鼠就得經常“打掃”育兒袋的衛生:它用前肢把袋口撐開,用舌頭仔仔細細地把袋裡袋外舔個乾淨。小袋鼠在育兒袋裡長到七個月以後,開始跳出袋外來活動。可一受驚嚇,它會很快鑽回到育兒袋裡去。這時候的育兒袋也變得像橡皮袋似的,很有彈性,能拉開能合攏,小袋鼠出出進進很方便。
最後,小袋鼠長到育兒袋裡再也容納不下了,它只好搬到袋外來住。可它還得靠吃母袋鼠的奶過日子,就把頭鑽到育兒袋裡去吃奶。
經過三四年,袋鼠才能發育成熟,成為身高1.6米、體重100多公斤的大袋鼠。這時候,它的體力發展到了頂點,每小時能跳走65公里路;尾巴一掃,就可以致人於死地。

棲息環境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澳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叢林中。
大多數袋鼠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但是有些樹袋鼠則生活在新幾內亞
廣為分佈在澳洲的各個地區,從寒冷的塔斯曼尼亞到乾旱炎熱的北領地,從國家公園到城市近郊,都可以發現袋鼠的蹤影。

主要品種


紅袋鼠
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併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東部灰大袋鼠
東部灰大袋鼠(Macropusgiganteus)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西部灰大袋鼠
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fuliginosus)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麝香袋鼠
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科學家十分擔心它們的生存,認為它們很容易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保護現狀


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到2013年為止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主要以灌木嫩枝葉、青草和柔軟植物為食。在袋鼠的動物園養殖過程中,其口腔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率和複發率都較高的特點,給動物園養殖的袋鼠帶來較大的危害。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動物園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種以頜部腫脹,牙齒鬆動、脫落,牙齦糜爛或潰瘍為特徵的口腔炎綜合征,其發病袋鼠不分性別、品種和年齡,病程往往呈慢性經過,發病率達40%~60%,死亡率達60%~100%。

主要價值


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之一,袋鼠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澳大利亞現有6000萬隻野生袋鼠,袋鼠肉製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市場每年可帶來1.72億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獨特的纖維結構,是製革的優良原料,袋鼠皮的張幅約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膠原纖維束與一般哺乳類動物皮的膠原纖維束相比,編織形式不同,大部分膠原纖維束平行於皮面呈波浪式層狀編織,不同層次間相互交錯連接,層與層之間的交錯角小於90°,各部位膠原纖維的編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緊密程度上稍有差別,一般臀部和頸部較厚,而腹部較薄,袋鼠皮的彈性纖維較小,但分佈比較均勻。

化石發現


2021年3月23日,默多克大學發布了最新發現的保存完好的爬樹袋鼠化石,它來自西澳大利亞州的納拉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