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療法

心理分析療法

心理分析療法亦叫精神分析療法,就是把病人所不知道的癥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病人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範圍內,破除潛抑作用,揭穿防禦機制的偽裝,使病人真正了解癥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癥狀消失。這個轉變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療。

起源定義


分析心理學是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學家榮格所倡導。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認為精神活動是由意識與潛意識活動組成的,藉助於象徵語言(夢、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動具有力求將意識與潛意識整合為一體的傾向。這個學派認為,幫助病人正確面對其潛意識活動,便可增進內省能力,使精神癥狀得以緩解。
榮格和弗洛伊德同屬精神分析學派,但兩者在理論體繫上有許多不同之處:
榮格
榮格
(1)兩人皆重視潛意識,但榮格的潛意識範圍較廣,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強調的嬰兒根源外,榮格還強調人格的種族根源。其次,榮格所謂的潛意識不同於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弗氏的潛意識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榮格的潛意識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積極性。
(2)榮格對於人類的看法包含目的論和因果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歷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受過去和未來的影響。而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受過去的影響。
(3)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不認為“力比多”是性慾的來源,而認為是生命力的來源。
(4)弗洛伊德學說過分強調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榮格則喜歡從一個人的健全方面著手研究。
相關書籍-《精神療法》
相關書籍-《精神療法》
(5)按榮格的觀點,人具有一種持久、創造的發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於弗氏無休止地重複本能性目標,直到老死。現代榮格心理療法有下列四個步驟:
(1)投射和衍生物:心理的基本原則是潛意識的投射,即歸因於其他人或外部環境。這種投射可能導致錯誤的知覺(如當他人自覺良好而你認為他苦惱、悲傷)或正確酌知覺(如你的朋友過於吝嗇使您感到氣憤),投射總伴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在分析過程中,必須使病人知道自己投射的程度和行為如何受其影響,這樣病人就會知道自己的心靈,作出反應或消除投射。
(2)面臨自己的“陰影”:人的陰影是他的心理的一個方面,可以不被自己所覺察。面臨自己的陰影是十分痛苦的,並且理論上是無休止的。分析家必須仔細指導以便來訪者認識到自己並改變自己的不適合的行為。
(3)情結:情結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在心理中如同一個礦床。在它的中心,如同旋風一樣,其能量來源於意識中的人格。如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父親和母親情結等等。分析家幫助病人認同自己的情緒,並逐漸地摒棄它們並回到意識中的自我。
(4)面臨“集體潛意識”:所謂集體潛意識,就是人類在種族進化中所遺留下來的心理現象。它並不是個人的,而且是全體的、普遍的。人類多多少少都具有同樣的集體潛意識。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特質,此特質使人們對各種事物的反應有一特定型式。如人之所以怕蛇與黑暗,乃是原始人類常在黑暗中遭遇危險和受毒蛇之害所致。指導者在進行治療時只要把這些原則從神話學、文學等方面加以引用解釋,就可達到效果。
榮格的方法既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又是一種了解心理現象的方法,也可認為是一種治療方法,因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在醫學、心理學、哲學、精神病學、文學等領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

一般原理


形成神經癥狀的根源是被潛抑到無意識中未能得到解決的慾望,是早年形成的癥結。通過心理分析工作,病人能真正意識到並在感情上體驗到這是幼年期形成的病根,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病人洞察到以前意識不到的致病原因,癥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種洞察叫做"領悟"。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使病人達到真正的領悟,就是心理分析治療的基本原理。

適應症


用心理分析療法對癔症、強迫症、恐怖症等神經症,以及性變態進行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1.病人要受過適當的教育,能理解醫生的解釋和說明。
2.向病人講明心理分析治療的時間要長一些,至少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因此,請病人做好準備。
3.要求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對生活中重要的事暫不做決定,待治療結束后再考慮。病人必須遵守治療原則。
4.要求病人必須隨時把浮現在腦子裡的任何觀念、想法全部說出來。
5.治療環境要安靜,不能有其他人員在場,以免干擾病人。
6.治療前要經過嚴格的軀體和精神檢查。有幻覺、妄想和嚴重行為紊亂的精神病人,不能進行心理分析治療。因為他們思維不清,不能理解心理醫生的解釋。

過程


《微精神分析學》
《微精神分析學》
心理分析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 治療時期,在正式治療時要先進行約兩周左右的試驗性分析和聯想,進一步確定診斷,排除分裂症或抑鬱類精神病,才能正式進入第一期治療。第一期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並且維持一個治療上的同盟關係。病人必須在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保持對治療的基本信任。第二期治療主要是移情的出現及其解決。病人出現的移情會逐漸發展,醫生要適時地予以解釋,使病人能區別他和醫生之間的治療同盟,現實和被移植歪曲了的現象,能區別醫生的實體和他出自幼兒感情對醫生歪曲了的形象。第三期治療即結尾期,使病人放棄把醫生當作替身的態度,放棄醫生是移情中幼兒期父母的形象,能承受和醫生分離時的焦慮和喪失親人的痛苦。
概括地說,心理分析療法就是要把壓抑在潛意識中那些童年創傷、痛苦體驗挖掘、暴露出來,變成意識的東西,加以分析、解釋、疏導,使患者從心理醫生的分析中重新認識自己,並改造自己人格的不足,改變不良的行為模式,以實現治療的目的。

方法


集中注意法

讓病人斜卧在躺椅上,放鬆全身肌肉,閉上雙眼。醫生把一隻手按放在他的前額,叫他注意一個特殊癥狀,回憶與這個癥狀有關的經歷。

自由聯繫法

不引導病人的思想,不限定回憶的範圍,告訴病人必須遵守一個規則,要求他隨時把心裡出現的任何想法立即說出來,不論他認為這些想法多麼荒謬,多麼沒有意義,或違反道德甚至愚蠢、有罪。不要怕說出來會使他感到羞恥、難為情或者煩惱、傷心,也不要顧慮別人的批評、恥笑和非難。讓病人斜卧在躺椅上,醫生坐在側後面病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加暗示和干擾,讓他自由地表達思想。

啟示

弗氏的思考角度是如何治好病,因此他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病人的癥狀上尋找其根源。而我們的思考角度應該是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如何讓學生清醒地認識自己,如何啟發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為此,我們要把我們的注意焦點集中在學生的自我認識上。在心理輔導活動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主題,要求學生圍繞主題集中注意進行聯想,筆者將此稱為《主題聯想》。通過主題聯想,使學生髮現自己潛意識中的觀念,從而澄清自己的價值觀。為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心理輔導老師要特別小心對聯想主題的選擇。

治療機制


神經病的致病根源是過去或幼年期被潛抑到無意識的癥結,不經分析病人不能知道。醫生通過病人的自由聯想,並對病人的夢進行分析,破除病人的阻抗②,把癥狀背後無意識的願望(即癥結①)引到意識中來,病人知道了癥狀的真意。這個過程和心理狀態叫做“領悟”。病人有了真正情感上的領悟,好像打開久猜不中的謎語一樣,有“啊!原來如此”的體驗,癥狀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

癥結的來源

幼年期受到挫折的性慾望、各種心心靈的創傷和挫折。
啟示:童年的經歷會給人的一生打下烙印。為此,成人要給孩子創造和諧、民主、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避免心靈傷害的發生。同時,要充分估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給予適當的鍛煉。

阻抗

病人有意或無意的不配合,如不信任醫生,不相信醫生的解釋,或回憶不起來。

移情

在輔導過程中,由於醫患關係的加深,病人會把醫生當作對自己情感影響最深的親人,把對他的所有的愛和恨的情感都在無意識中移到醫生的身上。醫生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產生反移情。
心理分析療法非常強調建立良好的、穩定的、安全的醫患關係。他強調心理醫生要作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調整、自我控制。

啟示

要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必須首先建立良好的、安全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發言不作評判。並在事後給予保密。

科學性和實踐性


心理分析法的理論主要由臨床實踐和弗洛伊德自我分析的內省材料中總結出來,並通過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修正錯誤,以適應新的實踐。這就是說,心理分析理論的科學性來源於他的實踐性。

基本理論


精神區劃論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把整個的心理裝置分為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
(1)無意識理論:在人的無意識中存在著動機、慾望和壓抑力量之間的衝突關係。它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然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對這種衝突關係不能意識到。
來源:布洛耶的病人安娜·歐有許多軀體和精神癥狀,在用催眠方法使他進入催眠狀態時,能講出引起這些癥狀的精神創傷事件,與這些事件伴隨的情感得到宣洩以後,癥狀可暫時消失。但在清醒狀態下,對他在催眠狀態中的敘述的經歷卻一無所知。這說明人在清醒的意識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
例:弗氏的一個朋友喜好文學,曾參加某個文學評論組織,相信那個組織將來可幫助他排演他的劇本。雖然每個星期五準時出席會議,他對這個組織里所討論的問題並不感興趣。如此堅持數年。有一次他知道他的劇本有把握確定在某劇院公演。以後幾個月內老是忘記參加文學評論組織的會議。每次接到他缺席的通知,就為自己的健忘而臉紅,十分自責,感到慚愧。覺得對自己不需要的事情這樣不熱心,太卑鄙了。下決心要記住去參加下一次會議並時常提醒自己。到了時間終於到達會場,發現會場的門已經上鎖,好像會議已經開過了。原來不是把時間弄錯了,而是弄錯了日期,那天是星期六了。他雖然意識上是認為應該去參加會議的,但無意識中“不去開會”這個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無意識”也叫被“被壓抑的無意識。”這種被壓抑的無意識一般情況下人們不可能察覺到,甚至不承認它的存在,只有通過催眠或對夢做深義解釋,自由聯想等方法才能逐漸把它揭示出來,使它們意識化。
(2)前意識:前意識里的心理活動比較容易進入意識。處在前意識里的心理活動平時不能意識到,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即可進入意識。
(3)意識:在精神裝置中處於表面的是意識,是人在清醒狀態下各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

人格結構論

(1)原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體系中完全無目的的盲目興奮,包括各種慾望和衝動,是各種完全沒有組織的能量儲備庫,是來自本能尋求滿足的動力。原我不知善和惡,不懂得道德和價值觀念,其活動受快樂原則支配,不顧現實的限制性要求。原我的表現是在無意中進行的。無意識包括原我及以外的心理活動。“原我”又稱“本我”。
(2)自我(ego):
自我在原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中間。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性和審慎。自我從原我吸取力量,要現實原我的意向,但要受現實原則的支配。其控制調節能力與它的防禦機制緊密相關。
(3)超自我(superego):超自我也稱為理想自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人格中的監察批判機構,為一切道德準則的代表。超自我代表理想自我和良心。超自我的行為主要是無意識。超自我的發展依靠學校、家庭教育和社會媒體的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自我必然是均衡協調的。原我在於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慾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自我在於監督、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致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良心,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而自我對上符合起自我的要求,對外要適應實現環境,對內要保持心理的平衡。比如,一個人遇到了一個有吸引力的異性,原我的慾望要不顧一切的和對方生性行為以求性慾的滿足,但超自我以嚴厲的道德標準給以監督和控制,外界現實也不準許這種盲動。自我就要考慮,如何做到既不冒犯超我和現實,又能釋放原我因興奮和衝動而積聚的能量。

精神防禦機制

自我在處理原我慾望的衝動,超我的嚴密監督和現實限制的矛盾衝突中,逐漸發生並發展了一種機能。它可以在人不知不覺中,用一定方式,調整一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自我可以接而不效引起嚴重的焦慮和痛苦,同時可使原我的慾望以各種形式得到滿足。這就是自我的精神防禦機制。
每個人,都在無意識地運用精神防禦機制。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得當,可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但在特殊情況下運用過分或運用不當,雖然由於衝突或挫折引起的焦慮不被感覺到或使焦慮減輕,但卻以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形式心理疾病
心理分析家們提出了許多精神防禦機制的表現形式。公認的有以下幾種。
(1)潛抑:一些超自我不能允許的願望或衝動,在人不知不覺中就被壓抑到無意識,使人自己意識不到有這種願望和衝動。這就是潛抑。它帶有強迫性,與自然遺忘不同。在兒童早期被潛抑的、沒有得到正常解決的情緒衝突,如俄狄浦斯情緒,雖然人的不能自己覺察,但它不但影響人的行為,還會成為以後形成神經症癥狀的根源。
(2)否認:把引起焦慮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認”,似乎它根本沒有發生。如“鴕鳥心理”、“掩耳盜鈴”,成年人突然聽到一件不幸的消息,常常首先認為“這不是真的”。這是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3 )外投射:把自己的動機和願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斷言別人有這種動機和願望。而這些願望都是自己的超自我所不能允許的。而且自己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動機和願望,這也是一種比較幼稚、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正常人的這種外投射雖然可以保衛自己內心安寧不受良心職責,但影響他對事物的正常觀察和判斷。病態的外投射見精神病人,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
(4)內投射仿同:把別人的慾望、個性特點不自覺地吸收或成為自己的並表現出來,稱為內投射。吸收其某些特點叫做仿同。內投射或仿同的對象,常是所愛、所崇拜、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不良,也會通過內投射或仿同機制使兒女性格發展偏向。
啟示:身教重於言教。
(5)抵消:以象徵性的行動來抵消已經發生的痛苦事件,叫做抵消。例如,兒童玩耍不小心,摔倒了,用腳踩地面,責備地面“壞!”也就抵消了疼痛引起的不高興,抵消機制的病態使用多見於強道症。
(6)分離:把一件事情的感情和觀念分離開,不愉快的感情被分離而使人意識不到。例如把死說成長眠或去成仙,這樣就避免了對死亡恐怖或談到死引起的不安感情。歇斯底里病人對自己的轉換性軀體功能障礙採取一種特殊的冷漠,不關心的態度,也是分離機制的例子。
(7)置換:把對某事物的強烈感情不覺察地轉移到另一事物上,以減輕精神上的負擔,這種機制叫做置換。例:①“遷怒”;②廣場恐怖;③移情。
(8)退行:當人的慾望遇到挫折時,即放棄已經學得的成熟的態度和行為模式,而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叫做退行。例:①遇困難──“病”加重;②哭鬧。
(9)幻想:遇到現實難以解決的困難,用幻想的方式以達到內心的滿足。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兒童受欺侮或被大人批評了就幻想自己變成了大力士,使別人都怕他,因而感到心安。這是正常兒童常見的心理。成年人出現這類幻想多是病態的表現。
(10)反向形成:內心裡有一種慾望或衝動要求表現,但表現出來可能引起不良後果或被懲罰,或引起內心不安。反而表現出相反的慾望或衝動,稱為反向形成。例:①“此處無銀三百兩”;②在強迫症和恐怖症中,病人內心裡希望接近異性,反而變得懼怕異性。
(11)合理化:當人的需要遇到挫折時,為了使自己心理平衡,而否認了自己原來的要求,去找個其他正當的理由來辯護以免除內心的不安。例:①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②阿Q的“兒子打老子”; ③強調客觀,掩飾過錯。
(12)軀體化: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從而避開了焦慮和痛苦。
(13)代償:身體或心理上的缺陷藉助這個機制使缺陷得到代償,解除了這些缺陷引起的內心痛苦。代償是一種較為成熟的防禦機制。例:①失明的人成為音樂家;②身體有缺陷的學生特別勤奮,為取得優異成績,從而贏得人們的尊重。這些都是正常的,而過度代償則是病態。
(14)升華:被壓抑的慾望或衝動不直接以社會所反對的形式來表現,而成為推動崇高目的的動力。所表現的行為既有益於社會,也使自己無意識的慾望得到滿足。這就是升華。這是一種成熟的防禦機制。力比多升華為不包括性活動的科學、文藝等事業,攻擊本能驅力升華為快樂的競技、遊戲和運動。

經典方法


經典的心理分析療法為弗洛伊德所創立。應用此療法使病人從無拘束的會談中領悟到心理障礙的癥結所在,並逐步改變其行為模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從事心事分析的治療者必須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特別是關於潛意識和意識的、以及各種心理防衛機制的知識。會談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心理資料,使病人意識到焦慮情緒的根源。會談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靜、溫暖的房間內,讓病人斜躺在舒適的沙發椅上,面朝天花板,便於集中注意力於回憶上,治療者坐在病人身後。會談的時間每次約45~50分鐘,每周會談5次。治療過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長期的會談才能獲得病人足夠的心理資料,加深病人與治療者的關係。使治療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長過程、生活經歷、性格形成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病人通過會談也逐步加深對自我的認識,為改變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這一療法所採用的技術有: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
每次會談讓病人選擇自己想談的題目,如生活、家庭關係、工作、與人交往、受好或發病經過等。總之隨著腦中所湧現的念頭脫口而出,不管說出來的事情彼此有無關聯,是否合乎邏輯或幼稚可笑。開始會談時病人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不能不考慮給治療者的印象。但是隨著治療者的鼓勵和指點,病人逐漸沉入往事的回憶中,內心深處無意識的閘門不覺地打開了。談出的事情常常帶有情緒色彩。往往病人突然停止不語,推說想不起來了。或者繞過所談的話題而言其他,有時還伴有不適當的衝動行為,甚至揚言要停止治療或忘記治療的預約時間或遲到。這些表明病人出現了“抗拒”,這一現象常常是病人心理癥結的所在,治療者的任務就是要幫助病人克服這一無意識的抗拒。根據病人當時的心理狀態,用同情的語調引導病人將伴有嚴重焦慮和衝突的事情進入病人的意識中,將壓抑的情感發泄出來。由於許多事情屬於幼年時代的精神創傷,當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應常是比較幼稚的,現在當病人在意識中用成人的心理去重新體驗舊情,就比較容易處理和克服掉,這叫做情感矯正,這樣病人所呈現的癥狀也會自然消失了。

夢的分析

《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夢的解析》中,認為“夢乃是做夢者潛 意識衝突慾望的象徵,做夢的人為了避免被人家察覺,所以用象徵性的方式以避免焦慮的產生”,“分析者對夢的內容加以分析,以期以發現這些象徵的真諦”。所以發掘潛意識中心理資料的另一技術就是要求病人在會談中也談談他作的夢,並把夢中不同內容自由地加以聯想,以便治療者能理解夢的外顯內容(又稱顯夢,即夢的表面故事)和潛在內容(又稱隱夢,即故事的象徵意義)。例如一女病人敘述她夢見一個蒙面的陌生男人闖入她二樓的卧室,偷走了放在抽屜中她所心愛的首飾匣,被她發覺大喊一聲“誰”,那蒙面男人衝出陽台倉皇逃走,她追到陽台,往下一看,發現他已跌死在樓下,因而被嚇醒。治療者通過病人多次自由聯想,了解了她的家庭生活和與丈夫的關係后就清楚這一顯夢的象徵意義,原來她的丈夫對她不忠實,隱瞞了有外遇的事實(蒙面的陌生男人),欺騙了她的感情(偷走了首飾匣),她很氣憤,咀咒他沒有她下場(他跌死在樓下),但又不願他真的離她而去所以又大喊一聲(提醒他)。通過對隱夢的分析使病人清楚焦慮情感的根源,應該怎樣正確地處理與丈夫的關係。

移情

當病人沉入往事回憶,說出許多帶有焦慮感情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是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物(例如父母)有關,自然,情感的發泄也是有針對性的(針對自己的父母)。在會談中病人往往把治療者當作他發泄的對象,這就叫作移情,把過去與父母的病態關係轉移到與治療者的關係上。當病人出現移情,對治療者表露出特殊的感情,把他當作上帝(熱愛的對象,稱正移情)或魔鬼(憎恨的對象,稱負移情)時,治療者一定要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這是治療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好現象。治療者一定要超脫自己,善於利用這一移情,循循誘導,讓病人認識到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必要性。當這些從無意識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病態或幼稚情感和人際關係成為意識過程的內容時,這種不成熟的或“神經症性”的心理防衛機制就減弱了,移情問題也就隨之消失了。

解釋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釋他所說的話中潛意識含義,幫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壓抑的心理資料得以源源不斷地通過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暴露出來。解釋是逐步深入的,根據每次會談的內容,用病人所說過的話做依據,用病人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的心理癥結的所在。解釋的程度隨著長期的會談和對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過長期的會談在意識中逐漸培養起一個對人對事成熟的心理反應和處理態度。
必須指出,經典的心理分析療法的原始含義是嚴格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來分析和解釋病人心理障礙的根源,也就是說病人的心理障礙是由於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某些幼年時期遭受性的創傷和衝突所引起。所以在解釋夢的象徵性意義時往往把夢中所出現的凸出來的棍棒類的物體看做男性生殖器的象徵,把凹進去的花瓶、臉盆類的物體看做女性生殖器的象徵,通過反覆的解釋讓病人領悟到焦慮等心理障礙來自本我即原始“性力”的願望未能得到滿足或存在戀母情結所致。而這一論點並沒有被許多心理分析家所接受,而在臨床實踐中,不用幼年“性”創傷來解釋和分析,照樣獲得好的療效。
這一療法的適應症是心因性神經症。這種會談顯然不適合兒童或已呈精神錯亂癥狀的各種精神病人。由於它耗時長、效率低、費用開支大,而今很少有人應用。但這一經典心理分析的技術仍在各種改良的分析療法中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