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

漢語典故

河源,典故名,典出《山海經·北山經》、《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亦作“河原”。河流的源頭。古代特指黃河的源頭。

詳細釋義


典源

《山海經·北山經》
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礬、於窴。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漢道焉。……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釋義

亦作“河原”。河流的源頭。古代特指黃河的源頭。

同源典故


尋河 尋源 河源

用典示例


《漢書·西域傳上·於闐國》:“於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河原出焉。”
唐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一舉而清海外,再戰而滌河源。”
吳偉業《雜感》詩之三:“日表土中通極北,河源天上接安西。”
師陀《山川·歷史·人物》:“酈道元畢竟是值得尊敬的古代地理學者,在他那個時代的交通困難條件下,沒有上溯露水河的河源,可是確實到過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