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鴇屬
鶴形目鴇科的屬
孟加拉鴇屬(學名:Houbaropsis):是鳥綱、鴇科的一屬,僅有一個物種即大型陸棲鳥類南亞鴇,亦稱“孟加拉鴇”。雄鳥體長64厘米,雌鳥體長68厘米,雄鳥體重1250-1700克,雌卵體重1700-2250克。體色為隱蔽色,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頸部及腳都很長,身體呈褐色及白色。雄鳥及雌鳥外觀上相似,但雄鳥的毛色呈較深的沙黃色。頭頂黑色,有冠。雌鳥較雄鳥細小,頭及頸都不是純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紋。頭平扁,頸長,頸椎16-18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峰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
喜歡溫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但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主要分佈於越南、柬埔寨、印度和尼泊爾。
孟鴇屬僅陸禽,約米,雄鳥厘米,雌鳥厘米,雄鳥-,雌卵-。雌鳥雄鳥型,及頸純,未必胸斑紋。
該裸露腿非姿勢,胸鴇類具觀。雄鳥脖羽冠黑。深黑鵝絨觀。背淺棕淺黃沙,豐富斑蚯蚓紋及椽式黑。簇黑羽毛胸形圍兜。翅膀閃閃。飛,翼展尺幅。伸展頸,貼雙腿羽毛顏具鮮。
齡雌鳥雄鳥背斑黑燕尾形淺黃淺黃沙羽毛。翅膀斑。頂冠呈深棕,頂顯麂皮紋。春季換羽,熟幼鳥獲鳥羽毛,奇怪,秋季換羽幼羽毛。旦完獲羽毛(二春季換羽),季節保留羽。
虹膜黃色或棕色,下頜骨和角狀喙帶有黃色,腿爪稻草黃色,有時帶有輕微的綠色或鉛色。
雄鳥(站立)及雌鳥
孟加拉鴇
孟加拉鴇並不是很合群。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獨自生活,即使有時會發現周邊有4-8隻鳥足夠接近。平時非常隱蔽,除了在3-5月的繁殖期間,雄鳥會競爭性地集中展示,至少周邊有7隻鳥,但間隔很大。這些大鳥在開闊的牧場上覓食,喜歡在短草區或最近受到火災影響的地塊覓食。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活躍,白天則撤退到樹冠下蔭涼處。孟加拉鴇實行一種性別隔離,雄鳥和雌鳥在不同的地方覓食。它們非常謹慎和警惕,平常隱藏在高高的草叢中,在入侵者靠近幾米遠的地方就會逃離。孟加拉鴇能夠飛得很遠,也可以快速奔跑,這往往使它們遠離掠食者。在飛行中,它們以寬闊的翅膀強力拍打移動,腿部貼在腹部下方,而不是像鶴或鸛一樣懸掛。
孟加拉鴇是草原鳥,喜歡相對開放的生長著短草的乾草原與分散的灌木叢。在繁殖季節,短草原有利於覓食和展示,但雄鳥在與雌性交配時則在高草中尋求庇護。它們花費很多時間在高高的草叢中繁殖。在非繁殖季節,雄鳥和雌鳥都會移動到短草地和農田。繁殖季節后(3月下旬至7月),這時草長得又高又密集,鳥兒離開繁殖草原,行程長達80公里。並且在相對較短,分散和高度放牧的非繁殖季節度過在低密度定居點附近的農田中的草地。孟加拉鴇雖然有一定的飛行能力,但最常見的是在地面上行走或跑步。
孟加拉鴇通常在繁殖期之外都很安靜。在飛行時有時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和噪音,在遇到干擾或危險的情況下,也會發出尖銳的金屬“chik-chik”。在其他情況下,為了溝通或保持聯繫,它們可能會發出類似但溫柔和尖叫的聲音。
雜食性,但主要由植物材料組成,如芥花、油料種子、多汁的草葉、花朵、嫩芽、漿果、普通種子、野生豆蔻。也動物性食材,如昆蟲、蝗蟲、蚱蜢、甲蟲和螞蟻,偶爾會捕捉青蛙、蜥蜴和小蛇。這些不同的食物的比例,取決於其可用性,在冬季和春季植物佔主要地位,在夏季無脊椎動物的獵物變得更加重要。還攝入了相當數量的沙子和礫石幫助消化胃中的食物。
孟加拉鴇屬有兩個不同的亞種,相隔數千公里。指名亞種出現在印度次大陸,分佈的區域從印度北方邦(UttarPradesh)延伸至阿薩姆邦(Assam)和中國藏南地區。這裡的孟加拉鴇佔據了一片稀疏,斑駁的殘餘的棲息地。數量較大的南亞亞種集中在柬埔寨,生活在洞里薩湖周圍的洪泛平原草原上。有極少數孟加拉鴇可能仍然在越南南部及鄰近地區繁殖。
現存(季節性不確定):越南。
可能會滅絕:孟加拉國。
孟加拉鴇(2亞種)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孟加拉鴇指名亞種 | Houbaropsisbengalensisbengalensis | Gmelin,1789 |
2 | 孟加拉鴇南亞亞種 | Houbaropsisbengalensisblandini | Delacour,1928 |
繁殖期3-9月,雄鳥此時向雌鳥示愛,會將尾巴豎起到背上,折曲頸部,併發出很深及很急的叫聲。孟加拉鴇是一夫多妻制。雌鳥每年只會產1枚卵,約需25-28天來孵化,雄鳥並不會參與任何孵化或餵養雛鳥的工作。它們會在開闊的地上築巢,故卵經常受到其他動物的破壞。雛鳥會與母鳥一同生活,直至下一個繁殖季節到來。
在阿薩姆邦,繁殖季節3-6月,特別是從3月底到4月初。在其他地區,繁殖期在6-8月。巢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廣闊草地上的小凹陷。通常很難發現,因為雌鳥在其附近非常謹慎,只有在真正令人擔憂的情況下它才會在空中彈跳。通常每窩產2個光滑的卵,卵有光澤並具有相當規則的橢圓形狀。卵為橄欖綠色,帶有棕色和略帶紫色的斑點以及灰色的底層標記。雌性單獨育雛約30天。
孟加拉鴇以其精心設計的求愛儀式而聞名,其中雄鳥在展示飛行中的黑白色羽毛在短的拱形中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以及精心設計的支撐——頸部鬆動的羽毛和頭部抽吸動作,用來吸引雌鳥。雄鳥試圖通過奢侈的飛行技巧引誘幾隻不同的伴侶。在這類似漫畫和怪誕的儀式中,它們在春季的草叢上劃出8-10米的範圍,拍擊寬大的翅膀發出拍擊的聲音,垂直下降到起跳的出發點,幾秒鐘后又重複跳躍。這些雜技跳躍伴隨著輕微的嘶嘶聲或深嗡嗡聲或打鼾聲。在下一階段,雄鳥以火雞朝臣的方式接近它們的新娘,抬起並展開尾扇,讓翅膀拖在地上併產生與以前相同的嗡嗡聲。交配后,雄性顯然對育雛完全缺乏興趣。它們回歸誘惑和交配活動,並試圖抓住新的伴侶。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極危(CR)。
種群現狀
自20世紀初以來,孟加拉鴇的數量急劇下降。數量估計少於1000隻。到2001年,尼泊爾僅有32-60隻。柬埔寨為666-1,004隻,其中約300隻為繁殖雄性。
瀕危原因
造成該物種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退化和草原向農田轉變。一些物種群落遷徙至巴基斯坦后受到捕獵的影響。過度放牧,不適當地砍伐以及人為燃燒地塊推進農田開發加劇了這種現象。
孟加拉鴇已經消失於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護區。在印度到越南發生了不穩定的變化,世界上大多數的孟加拉鴇在洞里薩湖大湖周圍繁殖。因此,它是柬埔寨物種保護的最高優先事項之一。
電力線路碰撞是所有在高空飛行的孟加拉鴇最常見的威脅,其他電源線網路在非繁殖區和繁殖區都有供電線區,也對孟加拉鴇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保護措施
孟加拉鴇即將受益於一項旨在拯救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的計劃——《國際鳥盟旗艦物種保護》。該項計劃的目標是努力使那些極度瀕危的物種避免滅絕的命運。孟加拉鴇列入首批拯救對象。
柬埔寨政府在洞里薩湖草原內建立了六個保護區,以保護孟加拉鴇,總面積超過310平方公里。這些地區被稱為“孟加拉鴇保護區”(Bengal Florican Conservation Areas、簡稱BFCA)。這些BFCA使野生動物和當地社區受益,同時為其他地方的集約化開發活動留出空間。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的夥伴關係正在努力建立這些BFCA的管理系統。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際鳥盟及其政府夥伴正在柬埔寨洞里薩河漫灘開展一項保護活動方案,旨在減少棲息地喪失和對該物種的狩獵壓力。截止2016年,已將173平方公里的繁育區和138平方公里的非繁育區定為孟加拉鴇的保護區。自2008年以來,每年都會對BFCA和鄰近地區的人口進行監測,該調查採用隨機抽樣設計,通過顯示雄鳥來測量1平方公里的居住面積,從而使結果能夠在場內和場內外推,以獲得準確的物種數。趨勢數據。這些數據表明,某些BFCA的數量可能穩定,而其他BFCA和鄰近地區的數量則可能下降。由於各種威脅,包括旱季水稻種植和大壩建設的擴大,BFCA的適宜棲息地繼續喪失,儘管在BFCA之外的棲息地總體損失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