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死亡

1998年張賢亮創作的長篇小說

《習慣死亡》是一部反映中國知識分子心態的長篇小說。作者張賢亮生動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心靈倍受重創的知識分子孤獨、苦悶、絕望的精神世界,強烈地抨擊了極左思潮,悲憤地控訴了十年動亂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歷史性災難。

點評鑒賞


在張賢亮的前期創作的小說中,總是瀰漫著壓抑的氣息,本我像個受氣的小媳婦,處處受到自我和超我的約束。而他的後期作品卻總是充盈著一股反叛、放縱的暗流,不難看出《習慣死亡》就是一部字裡行間充斥著赤裸裸的“情慾”的小說,難怪有學者認為“《習慣死亡》就是一部性放縱史,把一切問題都用做愛來處理,以性的遊戲態度蔑視或無視其他物質的存在”。張賢亮在小說中對於男主人公的塑造套用的是“政治+女人”的小說模式。在他看來,“一個是女人,一個是政治。這兩樣東西給男人提供了生活的意義、樂趣和災難。”張賢亮的作品中大都有性和政治兩根軸線,往往是寫性為輔,反映政治為主。同樣,在《習慣死亡》中也是如此,正如主人公多年以後才認識到的那樣,毀滅他的不是什麼冤假錯案,不是什麼飢餓和上殺場陪綁,而是政治家給他開的玩笑。“只要有政黨,那個政黨便會犯錯誤,因為政黨實際上就是一伙人。偉大的政黨就是不斷地犯偉大的錯誤和能夠不斷偉大地改正錯誤的政黨。歷史在這種循環中誕生和死亡。”
經過20多年的批判鬥爭坦白交代反覆檢查大會小會遊街示眾即席答辯”的主人公“懂得了如何投合聽眾的口味和掌握說話的分寸”,並且說得恰到好處,因為不會說話的人在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中都死了。“他雖然活了下來,但從此他便善於欺騙自己和善於欺騙別人。”然而,“語言之外的真實的現實常常搞得他痛不欲生”。他想反抗,卻又無能為力,於是,主人公終日處於一種無奈、惆悵、麻木之中,落得只對性感興趣,以肉慾的釋放來掩飾他精神的失落和麻木。他一個靠思想和靠精神生活為生、以寫作為生的人,只有在縱慾中才能激發一點寫作的靈感,就這樣無任何精神可言了,對人情世事陷入徹底的麻木和空虛之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小說是通過主人公的性放縱、性墮落來表示對現實政治壓迫的不滿和反抗的。“完了”是這部小說的關鍵詞,在書中重複出現了11次,並且總是出現在主人公做愛前後。“完了”是主人公最真實的內心自白。顯然,他說的“完了”,不是指生命的結束,而是指精神上的終結。他感到自己是不可救藥了,對於“那些有恩於我(指主人公)的蹂躪過我的人都無力顧及了,報恩和報仇我都沒有力氣。在這個世界上我玩得太累!”正因如此,“他經常想到死,死亡成了他的習慣”。雖然“數次死亡沒有殺死他的肉體,但已殺死了他感覺幸福的那根神經”。就像是“生,對於一些人來說僅僅是一種習慣,一種惰性”一樣,他已無力去死,“習慣”了受苦受難,“習慣”了“死亡”。這裡作者想說明的是這些惡性循環的“習慣”把主人公推向了雖生猶死的深淵。
張賢亮通過《習慣死亡》這部小說無情地剖析了人的靈魂墮落的過程,他通過“性”這一最能代表人的特徵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這一“人的過程”。小說中的主人公無法承受其生活的庸俗和虛偽,想要反抗又明知無路可走,就甘願以墮落來表示反抗,尋求解脫,渴望再生。正是在這一點上張賢亮對墮落人性的揭露超越了他以前的作品,使他又一次成為當代作家中的先行者。

作者簡介


張賢亮,1936年12月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縣。1955年從北京移民到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因發表長詩《大風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勞動改造”22年之久。1979年平反,重新執筆。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浪漫的黑炮》、《綠化樹》、《青春期》、《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等;長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壹億陸》以及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等。曾三次獲得國家級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有9部小說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作品被譯成32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發行。1993年9月21日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寧夏文聯主席兼寧夏作家協會主席。從1983年開始,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