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豫鍾

清代學者、書畫篆刻家

陳豫鍾(1762—1806),字浚儀,號秋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學者、書畫篆刻家。出身金石世家,乾隆廩生。深於小學,工書篆籀摹印尤精,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為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一。阮元任浙江督學時,曾鑄文廟大鐘,鐘上記銘文,請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壯麗,極受讚賞。嗜好收集金石文字,氈蠟椎拓,積卷數百本。見名畫、佳硯,雖重值必購之,尤其愛好古銅印。畫蘭竹秀逸有致,亦工畫山水,嘗輯《古今畫人傳》。享年四十五,事迹收錄於《定香亭筆談》、《畊硯田齋筆記》、《墨林今話》、《桐陰論畫》、《廣印人傳》。著有《求是齋印譜》、《求是齋集》。

簡介


“希濂之印”邊款
“希濂之印”邊款
陳豫鍾工畫山水、松、竹、梅、蘭,嘗以篆法寫墨筆松竹梅卷,書法蒼雅圓勁,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精於小篆籀文,兼及秦漢,皆得古法,摹印尤精。工篆刻,早年師法文彭、何震,後學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邊款常作密行小字,頗為自負。印風工整,含蓄,法度嚴密,刀法在浙派諸子中最為內斂。“陳豫鍾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面刻陳氏的姓名、字、齋號,風格工穩端嚴。從文彭的沖刀雙刀刻邊款到何震始創的單刀切刀刻邊款再至丁敬邊款的不書而刻,切刀刻款直至陳豫鍾發展到新的高度。陳豫鐘的刻款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礎上,自己探索出一套以腕為主的運刀方法,用腕的轉動來調整不同的進刀部位,刻款時石少轉動或不轉動。在傳世的一方“希濂之印”邊款的款文寫道:制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然。至於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之所向。余少乏師承,用書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漸熟,雖多亦穩妥,索篆者必兼索之。

邊款藝術


陳豫鐘的邊款已甚至可以成為獨立的藝術與印文並駕齊驅,受到當時人的稱讚,並慕其長款。在“最愛熱腸人”一印的款文中就有記載:“蓋余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後,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或以為似丁居士,或以為似蔣山堂(蔣仁)。余皆不以為然。今余祉兄索作此印,並慕餘款字,多多益善。”
陳豫鍾印章欣賞
陳豫鍾印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