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瑪

威妥瑪

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曾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因發明用羅馬字母標註漢語發音系統---威妥瑪注音---而著稱,此方法在歐美廣為使用,現逐漸被漢語拼音取代。

個人履歷


介紹

威妥瑪
威妥瑪
在華期間曾編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並寫有《尋津錄》等。
威妥瑪
威妥瑪

經歷

曾在劍橋大學讀書。1838年加入英國陸軍,1841年隨英軍侵華,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曾任英軍駐華使館參贊、英國駐華公使等職。1843年任香港英國殖民當局翻譯。1847年退伍,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漢文副使。1853年任英國駐上海副領事。1854年英、法、美三國取得上海海關控制權后,被委任為上海海關第一任外國稅務司,次年辭職。1855年任駐華公使館漢文正使。1858年任英國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翻譯,參與中英《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活動。1861年任英國駐華使館參贊,1868年發明威妥瑪式拼音,1871年升任駐華公使,1876年借馬嘉理案強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擴大英國在華特權。

生平

威妥瑪自1842年跟隨英軍到中國后,留居中國長達43年之久。
威妥瑪在華期間根據漢語的特點,使用拉丁字母創造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讀方法,即後來稱為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於1845年任香港最高法院廣東話翻譯。
1852年年任上海副領事。
1854年太平天國期間,清政府未能有效管理上海海關。英、美、法聯合接管上海海關管理權后,威妥瑪任上海海關稅務司。
1866年2月,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的威妥瑪拜託公使阿禮國上呈總理衙門《新議略論》,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實行新政。否則完全可能受到各強富之國的干預製裁。
1869年至1882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其間英國在1876年以馬嘉理事件為名強迫中國清政府簽訂中英煙台條約,擴大英國在華的特權。
威妥瑪1883年返回英國,三年後將他的4,304冊中文藏書捐贈予劍橋大學。
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學教授。
威妥瑪的妻子是知名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的女兒愛蜜莉亞·赫歇爾(Amelia Herschel, 1841-1926)。

主要貢獻


1883年退職回國,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並將所藏漢文、滿文圖書贈與劍橋大學。直至1895年逝世。威妥瑪在華任職期間﹐為了外國人(主要是使用英語的人)便於學習和掌握漢語﹑漢字﹐先後寫成《尋津錄》(1859)和《語言自邇集》(1867)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威妥瑪使用他根據北京讀書音制訂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這個方案以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稱為威妥瑪式拼音。中國清末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國和國際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該拼音方案較馬禮遜方案和薩默斯方案更具影響力。翟理斯(1845~1935)也是英國駐華外交人員﹐著有《語學舉隅》(1873)﹑《字學舉隅》(1874)和篇幅巨大的《華英字典》(1892上海初版﹐1912倫敦再版)。這些書中翟理斯採用威妥瑪式拼音來給漢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