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彭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下轄鎮

那彭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下轄鎮,位於欽州市欽南區東部,距市區46千米,東與那思鎮相連,西與沙埠鎮久隆鎮接壤,南與那麗鎮和麗光場交界,北與欽北區平吉鎮、靈山縣陸屋、伯勞等鎮毗鄰,全鎮行政區域面積291.38平方千米。

那彭圩傳說建於明朝末期。1984年9月,那彭公社撤改為那彭鄉,屬欽州市。1989年9月,那彭鄉改為那彭鎮。1994年10月,改隸欽州市欽南區。截至2020年6月,那彭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彭興路220號。截至2020年11月1日,那彭鎮常住人口為28635人。

2018年,那彭鎮財政收入完成675.3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500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完成約3.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022萬元。

歷史沿革


那彭圩傳說建於明朝末期,因地處那彭江畔,地勢平坦,物產豐富,風景秀麗,曾有堪輿者賦詩云:“那建奇形堪細柳,彭川社稷是甘棠。”後人取詩句字首為圩名。明、清初屬靈山縣博峨鄉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撥給欽州直隸州。民國19年始設那彭鄉,30年分為那彭、鳳凰、泰安3鄉。解放后,1950年省去泰安鄉,1951年春分為那彭等11個小鄉(鎮),1955年改稱那彭區,1957年10月合併為那彭、鳳凰崗2個大鄉,1958年秋併入三那大公社,1959年6月分設那彭公社,1984年9月復為鄉,1989年9月改為鎮。1994年後隸屬於欽南區。現鎮人民政府駐那彭圩彭興街220號。 

地名由來


那彭鎮以駐地取名。明末清初由韋、鄭、李三姓人合建該圩,因此地竹木茂盛,風景優美,土地肥沃,一風水先生對此有“那建奇形堪細柳,彭川社稷是甘棠”的詩句,故取詩句各一首字而得名。

地理環境


那彭鎮
那彭鎮
境內除局部為中丘陵地帶外,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花崗岩、紅壤土、高嶺土和沙石資源;那彭江、大風江兩岸有河谷沖積平原,總面積305.2平方公里;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5℃,最冷月份平均氣溫8℃,最熱月份平均氣溫33℃,年均無霜期330天;多年平均均降雨量1580mm,多年平均日照1810小時。鎮內建有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4座,梯級電站7個。
位置境域
那彭鎮位於欽州市欽南區東部,距市區46千米,東與那思鎮相連,西與沙埠鎮、久隆鎮接壤,南與那麗鎮和麗光場交界,北與欽北區平吉鎮、靈山縣陸屋、伯勞等鎮毗鄰,全鎮行政區域面積291.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那彭鎮地處丘陵,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境內最高點位於白馬嶺,海拔294.2米;最低點位於彭新村委牛埠村,海拔17.2米。 
氣候
那彭鎮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2℃,全年無霜期350天,最長達3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2.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2104.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71天。 
水文
那彭鎮境內河流屬大江水系。大風江(境內稱那彭江)境內長485千米;支流長江、那勉江、母好麓江等。總長35千米。
自然資源
那彭鎮有耕地面積3266公頃,林地面積13562.7公頃;境內礦藏主要有煤、花崗岩。煤儲量25萬噸,花崗岩儲量1億噸。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9年9月,那彭鎮,下設13個村公所、1個社區、37個行政村。
2011年末,那彭鎮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那彭社區,那彭、擔坳、清湖、彭新、六湖、白沙、那勉、那蒟、鳳凰崗、那裡、厚立、英學、屋背;下設1個居民小組,203個村民小組。
2018年,那彭鎮轄14個村(居)委會,203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那彭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那彭社區,那彭村、擔坳村、那蒟村、白沙村、六湖村、彭新村、清湖村、那勉村、鳳凰崗村、那裡村、后立村、英學村、屋背村;鎮人民政府駐彭興路220號。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那彭鎮轄區總人口3092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393人,城鎮化率23.19%。另有流動人口335人。總人口中,男性17120人,佔55.37%;女性13800人,佔44.6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0418人,佔98.38%;有壯、瑤等少數民族共502人,佔1.62%。2011年,人口出生率22.1‰,人口死亡率5.15‰,人口自然增長率16.95‰。 
2017年末,那彭鎮常住人口28046人。 
2018年末,那彭鎮戶籍人口4.6萬人。
欽州市欽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彭鎮常住人口為28635人。

經濟


那彭鎮
那彭鎮
2006年,那彭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91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財政收入611.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329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82元。
2018年,那彭鎮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辣椒、甘蔗、黃瓜、桉樹以及養雞為主要經濟來源,其中辣椒種植面積約1.5萬畝,年產量約4.5萬噸,甘蔗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量約4.56萬噸,肉雞年養殖量約1100萬羽,出欄約800萬羽。全鎮財政收入完成675.3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500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完成約3.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022萬元。
2018年,那彭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文化


特產

那彭鎮主要礦產有煤炭、花崗岩。
那彭鎮主要盛產甘蔗、黃瓜、辣椒、木薯、土雞、“紅花蛋”等。
地名由來
那彭鎮以駐地取名。明末清初由韋、鄭、李三姓人合建該圩,因此地竹木茂盛,風景優美,土地肥沃,一風水先生對此有“那建奇形堪細柳,彭川社稷是甘棠”的詩句,故取詩句各一首字而得名。

交通


2011年末,那鎮鎮政府駐地通縣道3條,東往那思、南至那麗,北往久隆新圩,總長46千米,鄉村道村村通。
2011年末,那彭鎮鎮區道路總長10.44千米;建設建設區橋樑3座。建那彭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18班次,客運量720人次。

社會


那彭鎮
那彭鎮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那彭鎮有1所高完中那彭中學和13所小學。
2018年,那彭鎮小學在校舍改造、功能室建設、教學儀器設備等方面共投入500萬元,那彭中學投入448萬元提升硬體設施,中小學校園環境得到改善。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那彭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55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14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演職人員43人。體育場地15處。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那彭鎮有各級醫療機構14個,鎮衛生院1所,病床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39張,固定資產總值27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1544人次,住院手術137台次,出院病人2000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3萬人,參合率89.59%。 
社會保障
2018年,那彭鎮落實城鄉低保、高齡補助、優撫對象等社會保障措施,實行“陽光低保”,依法核查取消596戶、1162人城鄉低保資格。全鎮有34023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兌現率100%,疾病防控和艾滋病防控宣傳進村入戶。 
鄉村建設
2018年,那彭鎮6個貧困村已全部通水泥路,73個自然村中70個自然村通水泥路,硬底化率超過95.9%;2018年那彭鎮已落實進村道路建設項目14條18.51千米,涉及432戶群眾、44戶貧困戶。2018年底項目竣工通車后,完成20戶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底化道路的工作目標。2018年全鎮6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300萬元和4個空殼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0萬元已全部到位。經區、鎮、村三級研究決定,將其中318萬元全部投入到光伏和養龜項目,其中投入光伏項目171.3萬元,投入養龜項目146.7萬元。光伏和養龜項目已將20.08萬元收入打入各村委賬戶,6個貧困村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已達到3萬元。 
2018年,那彭鎮對集鎮及部分行政村進行資源整合,實行承包責任制。白沙、英學、那、鳳凰崗、那勉、那彭六個行政村及集鎮進行市場化模式改革,集鎮共1人承包清運垃圾,按合同按時發放垃圾清運費;各村制定村規民約、門前三包。完善保潔員聘請制度,共聘請保潔員91人,其中公益性崗位13人,完成“五村一鎮”保潔改革。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保潔費收取工作。全年收取農村保潔費155905元,收繳率15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全鎮新增1輛三輪摩托車、6輛電動三輪車作為保潔運輸車輛,新增投入共計44000元。投入39000元購置垃圾桶780個,配置集鎮和部分行政村。 
扶貧攻堅
截至2018年11月28日,那彭鎮已通過鎮級“雙認定”驗收和區級公告,確認2018年脫貧85戶、347人,按計劃完成今年減貧任務。結合各貧困戶的幫扶需求,對照“八有一超”雙認定標準,制定相應的脫貧幫扶方案,落實危房改造、產業獎補、雨露計劃、低保、易地搬遷等惠民扶貧政策。全鎮2018年建檔立卡危房、無房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開工建設108戶,竣工93戶,驗收80戶,在建15戶;易地扶貧搬遷戶54戶200人;實施桉樹、辣椒、甘蔗、養豬、養雞等20種產業獎補,獎補資金128.96萬元;幫助貧困戶學生161人次成功申請雨露計劃補助25.55萬元;已建立了郵樂購農村電商村級網點10個,淘實惠農村電商村級網點4個,農村電商已基本覆蓋全部行政村。2018年共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5次。 
水利工程
截至2018年末,那彭鎮有中型水庫1座,小(2)型水庫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