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建築知識

中國建築是以中國長江黃河一帶為中心,受此地區影響,其建築形式類似,使用材料,工法,營造語言,空間,藝術表現與此地區相同或雷同的建築,皆可統稱為中國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從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基本信息


中國建築史,主要分為中國古建築史及中國近現代建築史。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湧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
清末至今,西式建築逐漸成為中國主流建築形式,中式建築從外觀形式上日漸衰退。

中國古建築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築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古建築特徵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古建築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讚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古建築結構

樑柱式結構體系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樑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樑柱式結構特點
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衝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古建築形狀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複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平面布局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建築色彩

古建築色彩

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築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牆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築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特徵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 琉璃瓦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築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築和一些重要建築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並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築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築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築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准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後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海馬、押魚、狻猊、鬥牛、行什。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築牆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 彩畫
彩畫是中國古建築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築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築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築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牆壁表面。古時候有一種椒房,即是在顏色塗料中加上椒粉,不僅可以保護壁面和樑柱而且還可散發香氣驅蟲。裝飾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彩畫的圖案早期是在建築物上塗以顏色,並逐漸繪畫各種動植物和圖案花紋,後來逐步走向規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時期完成了定製。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琢墨、煙琢墨、雄黃玉、雅五墨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貴*。另一類是後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樑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 色調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築中也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牆、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牆、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築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古建築雕飾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古建築成就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築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築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於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築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範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係,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於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台,出牆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築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古建築分類

建築類別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採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範。唯園林建築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時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屋頂樣式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敕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於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后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於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古建築比較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千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乾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型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有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歷史分野


創立時期:
• 周至春秋戰國13th BC~3th B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成熟時期:
• 秦漢2th BC~4th AD(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溶匯時期:
• 魏晉南北朝5th AD~7th AD(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全盛時期:
• 隋唐時代7th AD~11th AD(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延續時期:
• 宋遼金元11th AD~14th AD(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停滯時期:
• 明清15th AD~19th AD(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再生時期:
• 20th AD至今
夏商周:
最早的構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築土構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種形式
• 干闌式—長江流域,潮濕多雨,人居樓上因地制宜
• 木骨泥牆式---黃河流域,傘架方式,圓形結構
• 夯土牆---奴隸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制度有關
春秋戰國、秦漢:
代表性建築:長城、阿房宮、彌山跨谷、未央宮
秦磚漢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語彙。
1.魏晉
2.北朝
3.南朝
隋唐五代
1.隋及初唐
2.盛唐
3.中晚唐、五代
宋、遼、金、元
1.北宋
2.遼代
3.南宋
4.金代
5.西夏
6.元代
明清:
營造法式
代表性建築:
現代:
世界建築思潮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代表性建築:

史學研究


開山

梁思成、林徽因等

發展

吳良鏞等

梁思成著作


版本一
中國建築史[建築知識]
中國建築史[建築知識]
書名:中國建 築史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1-1-1
ISBN: 9787108033536
開本: 16開
定價: 65.00元
版本二
書名:中國建築史
ISBN: 978-7-5306-4881-0
作者:梁思成
開本:大32開
裝訂:平
字數:266 千字
定價:¥24.00
版印次:1-1
原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董令生
出版日期:2007-09-01

內容簡介

《中國 建築史》是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梁思成於戰火紛飛的1944年在四川宜賓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建築史。當時對中國建築的研究尚處於起步的階段,對古建築的實地調查也僅僅限於l932--1937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裡,要弄清中國建築兩千年來發展的歷史源流,梳理清楚其發展脈絡,自然只能先從主流建築人手,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內容側重於宮殿廟宇(即重點在大木作)。而對中國建築中極富特色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沒有論及。此書完成後,先生深感建築史尚需深入的課題還很多。但當時正是抗戰勝利,軍興以還,各地城市摧毀已甚,失地收復之後,立即有復興焦土的艱巨工作隨之而至,所需人才當以萬計,當務之急是為國家造就建設人才,首先是建築師。今後數十年,國家建設實有待於此輩人才之養成。因此他到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建築史的研究只得暫緩進行。
本書是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全部採用當年先生所拍攝的圖片,儘管這批圖片經過水殘質量已大不如前了。《中國建築史》除供高等學校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作教材外,也可供考古、風景園林、旅遊、工藝美術、舞美等專業人員及廣大讀者閱讀、參考。全書分中國古代建築、近代中國建築、現代中國建築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對發展概況進行綜述外,重點對城市建設與各類型的建築作了分章論述。其中古代建築部分所佔分量較重,內容較系統、全面,對木構建築特徵和清式建築做法也辟有專章介紹;近現代建築部分則著重於建築發展的概括論述和典型實例的分析,使讀者對近、現代中國建築的發展有一個完整而具體的了解。為了使讀者獲得更豐富而形象的相關信息,《中國建築史》還配有光碟,收錄古代建築重要實例的彩色照片約千幅。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建築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目錄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代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第三節 《營造法式》與清工部
《工程做法則例》
一 《營造法式》
二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上古時期
第一節 上古
第二節春秋戰國
第三節 秦
第三章 兩 漢
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第二節 漢代實物
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
一 建築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
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一 木構
二 磚石塔幢
三 其它
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一 建築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節 元·明·清宮殿建築大略
第二節 元代實物
一 元代木構
二 元代磚石建築
第三節 明代實物
一 都市
二 明代木構
三 陵墓
四 明代佛塔及其它磚石建築
第四節 清代實物
一 宮殿
二 苑囿離宮及庭園
三 壇廟
四 陵墓
五 寺廟
六 磚石塔
七 住宅
八 橋樑
九 牌坊
第五節 元·明·清建築特徵之分析
一 建築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八章 結 尾——清末及民國以後之建築
附文一 油印本《中國建築史·前言》
二 讀樂嘉藻《中國建築史》辟謬
后 記

潘谷西著作


封面
封面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6版 (2009年8月1日)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平裝: 54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112109329, 9787112109326
條形碼:9787112109326
產品尺寸及重量:25.6 x 18.2 x 2.8cm;821g
ASIN: B002MKP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