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誓詞碑
雲南省普洱市景點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一處景點,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
位於雲南省普洱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記載1951年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剽牛喝咒水,團結一心跟著共產黨走的誓詞,並有26個民族的部分頭人代表及黨政軍代表47人,用傣、拉祜、漢文書寫簽名。青石質碑,高1.42米,寬0.65米,厚0.12米。陽刻碑名,陰刻楷書碑文。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誓詞碑民族團結誓詞碑位於雲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團結誓詞碑保護範圍佔地面積443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83平方米,綠化面積1890平方米。
民族團結誓詞
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召景哈(傣文)、喃巴獨瑪(傣文)、叭浩(傣文)、召貫(傣文)、獨弄浩(傣文)、李扎聖(拉祜文)、左朝興(拉祜文)、張翰臣、方有富、李老大(拉祜文)、李光保、馬朝珍、李保、拉勐、陶小生、張石庵、李扎迫(拉祜文)、麻哈允(傣文)、魏文成、蕭子生、趙布金、高壽康、白開福、朱正福、何德、龍雲良、阿街(傣文)、李世祥、羅恆富、李學智、王開林、陶世文、張玉保、李萬學、張紹興、杜阿尼、黃阿獨、的金(傣文)、叭弄浩(傣文)、刀煥貞(傣文)、昌恩澤、雷同、唐登岷、張鈞、曾從信、方仲伯、謝芳草、李吉泰
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
來源:雲南百科信息網
民族團結園內有碑亭、浮雕、陳列館、牌坊式古典大門。民族團結誓詞碑是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誕生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普洱地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社會形態差異極大,發展不平衡,民族關係十分複雜和特殊。1950年,當地3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參加了國慶周年觀禮,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國慶觀禮活動激發了各族代表愛國、愛黨的熱忱,他們按照毛主席和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會盟立誓,刻石銘碑”的形式來表達各族人民團結到底的決心。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中共寧洱地委召開“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全區26個民族的代表與地方黨政軍領導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它象徵著新中國成立后,邊疆各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開始。它主題鮮明,所折射的民族團結精神不僅是雲南邊疆各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也是全國各民族大團結的縮影。
寧洱縣民族團結誓詞碑
在雲南省思茅地區普洱立有一塊古今少有而獨具特色的碑刻:“民族團結誓詞碑”,碑文全文是:“民族團結誓詞,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文下籤名的是傣族、拉祜族、基諾族、哈尼族、回族、僳僳族、佤族、漢族、白族等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48人。最後落款是:“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建碑日期有而獨具特色的碑刻:“民族團結誓詞碑”,碑是“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文全文是:“誓詞碑”石高142厘米、寬66厘米、厚“民族團結誓詞,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12厘米,碑文為楷書橫行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