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和

漢語詞語

善和,漢語詞語,拼音為shàn hé,意為善良;和善。出自唐·柳宗元《寄許孟容書》:“家有賜書三千卷,尚在善和里舊宅。”后“善和”借指藏書。

基本解釋


1.善良;和善。
2.方言。輕,不厲害。

引證解釋


1.表示善良
《老殘遊記》第十三回:“其實,俺媽在這裡頭,算是頂善和的哩。”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至於你那兄弟更容易了,找個鄉下善和老兒,我分百把銀子替他置個二三十畝地。”
清·蒲松齡《磨難曲》第一回:“常時打的還善和些,這一向打的甚狠,想是他有了信了。”
2.借指藏書
宋·劉克莊轉調二郎神》詞:“幸有善和書堪讀,何必然藜芸省。”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余小子遭時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書,一旦掃地。”

人物


善和,僧人,俗姓於,行七,名樂吾,字孟熹,明棲霞(今山東省棲霞縣)唐家泊人。於七生於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23歲考中武舉,魁梧矯捷,任俠仗義。清順治五年(1648年)起兵反清,后一度受招安,任棲霞把總。順治十八年(1661年)復率舊部反清,義軍勢力遍及膠東半島,並一度攻破寧海州,殺死知州劉文淇,震動清廷。清政府調動三路軍馬,圍攻義軍根據地鋸齒山。激戰至次年春,義軍全軍覆沒,於七“不知所終”。據即墨和嶗山地區的地方著述介紹,於七突圍后,於康熙元年(1662年)輾轉至嶗山,遂出家於嶗山華嚴庵。慈沾和尚為之削髮更換僧服,用開水潑其面,立起燎泡,繼之膿血淋漓,使久不愈,免被辨識。從此於七皈依佛門,法號寂澈,法名善和,隱居佛寺,晚年得成正果,慈沾死後,善和繼任華嚴庵住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善和和尚去世,年113歲。華嚴庵的僧徒們為他建立了一座石塔,上書“莊嚴示寂弘戒大師澈公上善下和塔”,該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倒塌之石柱、石碑至今猶存。善和之遺像今存於青島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