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地震遷移的結果 展開
- 專業術語
- 震中遷移
地震遷移
專業術語
地震遷移是指強震按一定的時間、空間規律相繼發生的現象,引起地震遷移的因素是流動波的傳播,其程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它們是在統一的區域應力場中,各應力集中點變遷的規律。
大陸岩石圈下層的網路狀塑性流動,通過能量的遠距離傳遞,控制著板內地震的空間分佈,而脈動式塑性
參照圖
地震遷移的時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以沿著一條斷裂帶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完成一個遷移過程(如
參照圖
以時空線性度做為遷移圖象的判別參數,確定了:(1)20世紀上半葉帕米爾-貝加爾、蘇門答臘-蒙古、喜馬拉雅三個地帶的大範圍巨震遷移事件,該三帶遷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圍繞青藏高原周邊呈三角形圖案。遷移速度為55~1500km/a;(2)中國大陸內部區域性地震帶的小規模遷移,共12個地帶的28個遷移序列。有些地帶在幾百年內地震曾反覆遷移,遷移速度從1.1~100km/a不等。統計表明,遷移速度與震級、地震帶長度和區域構造運動速率成正相關。最後討論了大範圍斷層相互作用、應力轉移和形變波動在遷移中的作用。
地震遷移
1994年9月12日蓋州歸州發生4.7級后,根據地震遷移規律認為下一次4級地震可能在高坎地區發生。
1993年以後波速比、孕震空區、地震遷移等可供分析的前兆信息很豐富。
1989年以來在鄂爾多斯地塊東北角的汾渭地震帶北端接連發生5-6級中強地震,使得進一步研究鄂爾多斯地塊周邊的地震遷移規律不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編製了全國震中遷移略圖〔該圖給出了中國大陸主要的地震遷移帶。
1961年前,地震遷移的時間間隔約巧年左右,而1961年後,這種遷移的間隔大為縮短,平均為4.5年左右一次。
1450應用多項中長期統計學方法,預測分析認為,該地區處於自1450年以來的第二活動周期高潮期中的第二活躍幕,估計可能會發生2到3次6級以上地震,從空間分佈規律及地震遷移規律來看,發震地點在黃海海域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