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坎鎮

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轄鎮

高坎鎮位於營口市區東北部,大石橋市西北部,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遼南淡水養殖第一鎮。

近代歷史聞名,東北王張作霖曾在高坎鎮生活多年,當時為遼南繁華重鎮。高坎交通便捷,阜營高速設有營口北進出站,沈營公路、岫水公路、吉高公路在高坎鎮交匯,為營口北部、大石橋西北地區的經濟、交通、物流中心,以農副產品、小型機械加工、輕工紡織為主導產業,貿工農協調發展的大石橋市的副中心、營口北部的衛星城鎮。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232元。

地理環境


高坎鎮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西部,是營口城區北大門。東徑122°39′30″-122°58′40
高坎鎮
高坎鎮
″、北緯40°62′0″-40°20′20″之間。東鄰虎庄鎮,南接營口市老邊區,西與溝沿鎮、石佛鎮隔河相望,北連旗口鎮,距營口市區15千米,大石橋市區20千米。阜營高速過境並設有營口北收費口。另有沈營公路、岫水公路和高吉公路交匯,分別通往營口市區、大石橋、老邊區、水源鎮、旗口鎮等方向,是營口城區北部的交通樞紐。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4.9平方公里,下轄25個行政村、1個社區,現有人口5.5萬人(2020)。是營口大市北部的中心城鎮。
高坎鎮
高坎鎮

行政區劃


高坎鎮
高坎鎮
截至2020年6月,高坎鎮下轄1個社區、25個行政村:新興社區、大高坎村、連三村、東高坎村、侯家村、前高坎村、太平堡村、太平庄村、后中村、吉安村、前中村、東昌村、鳳凰甸村、下土台村、姚家村、上土台村、黨家村、畢家村、丁家村、盧家村、黃家村、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劉家村、葛家村,鎮人民政府駐新興社區。

歷史沿革


高坎地方,帝堯划天下為九州,高坎屬青州
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大郡,高坎屬遼東郡
漢屬幽州;
唐屬河北道;
明屬遼東郡海州衙;
清屬奉天府海城縣;
1931年至1945年為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下轄29個村莊;
1945年光復后,沿用舊制;
1957年設高坎區;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期,成立營口縣高坎人民公社,轄18個大隊;
1961年3月,高坎人民公社又分別劃成高坎人民公社和旗口人民公社,其中高坎公社下轄30個大隊;
1983年10月公社改為鄉建制,高坎人民公社改為高坎鄉;
1984年3月經營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將高坎改為高坎鎮;
1996年轄 劉家村、連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后堡子、東高坎、太平堡、太平庄、后中、吉安、前中、東昌、鳳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黨家、薛家、高家、新農、畢家、丁家、盧家、自立、黃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個行政村,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5.5萬;
2002年轄新興1個社區和劉家村、連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后堡子、東高坎、太平堡、太平庄、后中、吉安、前中、東昌、鳳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黨家、薛家、高家、新農、畢家、丁家、盧家、自立、黃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個行政村,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5.43萬,鎮政府駐新興;
2004年,高坎鎮調整為下轄25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54381人。
地名由來
清順治八年(1651年)山東移民至此,因當地有一高大的土坎,人們習慣稱此地為高坎。

經濟


2011年,高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增長25%;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463萬元,增長3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029萬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232元,增長18%。主要產業有工業、農業、水產養殖業等。

第一產業

高坎鎮是水稻生產的大鎮,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鎮共有水田12.5萬畝,主產“營口大米”。預計2012年全鎮水稻產量在8750萬公斤以上。全鎮確立了水稻、淡水產品、畜牧、蔬菜4項主導產業。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實現62490萬元,同比增長44.7%;人均收入4580元,增長9%,水稻總產量達到1.7億斤。稻蟹套養面積達到8000畝,淡水精養水面達到4萬畝(含域外水面),全鎮淡水產品產量達到12000萬斤,產值達到4.3億元;蛋雞蛋鴨飼養量達到50萬隻,生豬飼養量達到3萬頭

第二產業

高坎鎮淡水養殖業發展迅猛,全鎮已有1300多戶農戶靠養魚致富。隨著淡水養殖效益提高和漁民收入增加,養魚戶逐年增多,高坎鎮原有養殖水面2萬畝已不能滿足漁民的需求,他們紛紛"走出去",到周邊鄉鎮及大窪、老邊等地區租賃魚池發展水產養殖,養殖水面增至4.8萬畝。
2011年,高坎鎮淡水魚產量4.8萬噸,產值4.4億元,利潤在8000萬元以上,不僅搶佔了本地區城鄉水產市場,還輻射到周邊的遼寧、黑龍江、內蒙、吉林部分地區。淡水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全鎮現有4000多人從事養魚及相關產業,每年比稻農增加收入近三千元。
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
高坎鎮素有“遼南淡水養殖第一鎮”的美稱,地處大遼河下游東側,河渠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布,鎮內水量充足,水質肥沃,全鎮池塘面積二萬餘畝、鎮外承包池塘近二萬畝,稻蟹套養近八千畝,南美白對蝦養殖千餘畝,年產淡水魚4.8萬噸,產值收入四億四千萬元人民幣,成蟹、扣蟹收入達三千萬元,南美白對蝦收入七百多萬元,三項水產養殖產業收入,超過全鎮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現已成為富民強鎮的大產業。鎮黨委、鎮政府為了快速發展提高水產養殖產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不適應國內外大市場需要的矛盾,把我鎮淡水水產養殖產業鏈做粗、做長、做大、做強,經鎮黨委、鎮政府研究決定,申報大石橋市政府與科協,民政社團等部門審核、批准,於2005年5月15日成立大石橋市高坎水產養殖協會。
高坎鎮的淡水魚養殖歷史悠久,發展綠色水產養殖是時代的需要,市場的需求。全鎮二萬餘畝池塘經過省、市兩級綠辦檢測,化驗水、土、空氣等全部達標,已發給綠色無公害生產產地認定綠色證書,註冊了“高坎宴魚”品牌商標,鎮內養殖品種達二十三種,在鯉、鰱、鱅、鯽四大家魚的養殖基礎上又引進發展新的品種,如大口鯰魚、黑魚、草魚、中華鱘、美國大口胭脂魚、桂魚、鱸魚、宮城鯽、日本紅鯽、武昌、非洲鯽等名、優、新二十幾個種類,每年可產扣蟹一百六十萬斤,南美白對蝦五十萬斤,產蟹田大米八百萬斤。由於淡水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漁業機械製造產業和飼料生產加工產業的騰飛,也活躍了魚葯銷售市場,拉動專業捕魚網隊的經濟進入高收入。為全鎮5000人剩餘勞動力提供了致富的大平台,大大提高了全鎮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活躍了高坎鎮市場經濟。

城鎮建設

繁榮的小鎮
繁榮的小鎮
高坎小城鎮建設到1997年進入嶄新階段,投資1000萬元建成佔地面積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的營口地區最大的農村全封閉市場。
1998年,高坎鎮被營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城鎮建設示範鎮。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改革步伐,各類房地產開發商紛沓而至,引進開發、聯合開發、個體開發、公共建築等種類繁多,住宅樓、商住樓、辦公樓等形式多樣。1998年,全鎮樓房建築面積24250平方米,總投資1633.5萬元。
高坎鎮政府
高坎鎮政府
1999年建築面積20234.5平方米,總投資1760萬元;2000年建築面積31168平方米,總投資2245萬元。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05年,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城鎮總體規劃修編項目,為高坎鎮提供資金60萬元做總體規劃,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團的評審,待報大石橋市政府審批后實施。
高坎鎮總體規劃(2005-2020)共分三個部分:鎮域總體規劃、鎮區建設規劃和風貌規劃。總體規劃確定了高坎鎮鎮區性質為營口北部、大石橋西北地區的經濟、交通、物流中心,以農副產品、小型機械加工、輕工紡織為主導產業,貿工農協調發展的大石橋西北部中心、營口北部衛星城鎮。尤其是本次規劃修編調整了區域布局,重新規劃出了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在阜營高速出口南往營口方向,佔地123公頃,為今後招商引資上項目奠定了基礎。根據小城鎮建設管理的需要,2005年組建了新興社區,該社區為大石橋農村鄉鎮首家,申請營口市政府批准,將社區居民轉為城鎮戶口,參加大石橋市社會養老保險。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牽動下,2005年高坎鎮小城鎮建設又有了新突破,重新啟動了農民新區工程,全年建築面積達到20000平方米;有線電視網路覆蓋率達到100%,入戶6700戶,佔總戶數的50%。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高坎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728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6所,在校生2868人,專任教師1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初中2所,在校生1784人,專任教師1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98.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514.7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14.7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2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高坎鎮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演職人員49人;文化專業戶2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1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25個,建築面積750平方米,藏書78000冊;還有休閑廣場等娛樂設施。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8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4%,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5人。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有高蹺、秧歌戲等。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6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高坎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8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312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8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5.9張,固定資產總值0.2億元。專業衛生人員192人,其中執業醫師41人,執業助理醫師23人,註冊護士12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2.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萬人次,住院手術150台次。
2011年,高坎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7/10萬;孕產婦死亡率0.5/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7.6‰、5.8‰、3.4‰。

體育

2011年末,高坎鎮有體育場地1處。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全民運動會。25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社會保障

2011年,高坎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30戶,人數1595人,支出244.3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127.6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3人,支出17.2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85人,支出64.6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醫療救助17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59人次,支出23.8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臨時救濟65人次,支出3.3萬元,比上年增長12%。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000人,緊急轉移安置2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000畝,倒塌房屋18間,直接經濟損失90萬元,救災支出33萬元,比上年增長1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2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80萬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社區服務設施26個,社區服務中心26個,社區服務站26個,其他服務設施6個。

交通


交通發達
交通發達
高坎鎮位於營口市大石橋市西部,坐落面積94.9平方公里,東鄰虎庄鎮,
高坎鎮
高坎鎮

代表人物


張作霖

張作霖生於1875年3月19日。1895年前,年輕的張作霖在營口市高坎鎮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張作霖來高坎只有14歲。他是高坎的商人去盤山做買賣跟隨而來的。來這裡無親無靠,給人家做點零活、打點短工維持生計。
1894年張作霖離開高坎,當時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去營口應募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1895年返鄉,在廣寧縣趙家廟組建一支保險隊(保安隊)投身綠林。輾轉數載,在綠林草莽之中稱雄,幾經招撫,從匪到兵,於1912年爬上了中華民國陸軍27師中將師長的寶座,當上師長后,他又到高坎一次。
高坎人聽說張作霖要回高坎,便由高坎街頭面人物出面,從鳳凰甸到高坎修一段路,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把路修得又寬又平,迎接張作霖的到來。張作霖帶一個衛隊,三四十人。當來到鳳凰甸村,他便命令部下下馬,步行進高坎,只有他自已騎著馬。並宣布:“到高坎不準碰一草一木,不準有任何不軌行為,這是我的第二故鄉。”高坎街上過去曾同張作霖鬧過彆扭,結過仇的,打過他的,暗中陷害過他的人,聽說張作霖回來了,嚇得要命,以為這回非報仇不可,輕者挨打,重者要命,紛紛躲起來。張作霖到了高坎,大家迎上來,畢恭畢敬。張作霖很客氣地與大家相見,一概不提過去的事。他命人到老常家小店,把老常頭請來,見面很是親熱,給老常頭行了軍禮。老常頭看了半天,才認出,上前拉住張作霖的手:“老疙瘩,你還真的出息了,我以為你早死了呢!”張作霖不咎既往,寬宏大量待人。把黃木匠、馬掌柜,於六、於二爺等都找來,將他們請到客室,張作霖以客相待。張作霖走後,高坎人都稱讚:“張作霖有度量,報恩不報仇。”
在張作霖當了大帥時,老常頭曾去瀋陽找張作霖,在帥府住了一段時間。張作霖派人把他送回高坎,並資助他開了“三畲當”、“三畲車店”、“三畲雜貨鋪”。後來常家擁有長工三四十人,250多畝土地,成為這一帶財主,管事的大都是黑山縣張作霖岳父那邊的人。老常頭年邁,坐享股金,生活極為豪富。1928年,隨著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老常家的買賣也逐漸蕭條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