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滋館

華滋館

美麗的北京,燕山腳下有一座名山—玉泉山。因這裡泉水,“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為“玉泉”。玉泉山的水質,甘冽醇厚,天下聞名。

目錄

簡介


華滋館
美麗的北京,燕山腳下有一座名山—玉泉山。山以泉為名,泉以山為勝。玉泉山山勢為西北東南走向,狀如馬鞍,主峰海拔100多米,算不上高。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是京郊一處著名的遊覽聖地,因其“玉泉垂虹”的獨特景觀,成為名聞天下的“燕京八景”之一。自金代開始,這裡逐漸成為皇家御園,清朝皇家在這裡大興土木,建成著名的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靜明園,成為北京“三山五園”山水人文景觀之一。
玉泉山六峰連綴、逶迤南北,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因這裡泉水,“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為“玉泉”。明初王英有詩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與眾泉同”。這座山也因此稱為“玉泉山”。由於它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不遠,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紀末,就被統治者看中。相傳金章宗曾在這裡建有玉泉山行宮、芙蓉殿。元明以來,也都成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裡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間,建有上下華嚴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原有行宮、寺廟翻修擴建。康熙三十一年,將原先“澄心園”改名為“靜明園”。規模壯麗的玉泉山靜明園。乾隆皇帝非常喜歡玉泉山,總結命名了玉泉山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壚山房、聖因綜繪、綉壁綜繪、溪田課耕、清涼蟬窟、采香雲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雲處鐘聲、翠屏嘉蔭”。1860年英法侵略軍將這裡破壞,清光緒年間,又重新得到修復。
玉泉山的水質,甘冽醇厚,天下聞名。乾隆皇帝正式命名為“天下第一泉”,並親題“天下第一泉”碑。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貴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華滋館側景
華滋館側景
華滋館門前的古銀杏樹
華滋館門前的古銀杏樹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園,沒有皇帝特別恩賜,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無法入內。乾隆年間曾賞賜大學士、尚書等十餘人隨游玉泉山。胡廣曾作詩:“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樹色鏡中懸;卻帶西湖連內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詩曰:“笑指蓬萊石,春桃幾樹花;仙潭馴白鹿,童子戲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車長者家;憑君磨素壁,重過賦青霞。”
湖的北岸是一組園中之園,名為“翠雲嘉蔭”,西半部有依山傍水而建的華滋館,殿前匾額高懸,匾額周邊金色盤龍環繞,乾隆御筆“華滋館”三個大字雄健圓潤,頗見功力。東半部的小庭院內,曲廊粉垣環抱著山石水池。兩座建築物分別命名為湛華堂和甄心齋,環境堪稱幽靜。山麓有進珠泉,山水縈迴,頗有江南水鄉情趣。
華滋館始建於乾隆年間、它依山傍水,古木蒼翠,景物殊幽,全殿楠木結構,被稱作“黃金屋”。建築四周竹篁叢生,兩株古木已有上千年歷史,如今仍然競秀挺拔 散發著帝王之氣。華滋館曾為乾隆皇帝的行宮,是乾隆帝處理政務、接見重要賓客、特使的重要場所。
華,榮也。《爾雅·釋草》解釋道:華滋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坐落在玉泉山麓,裂帛湖岸的華滋館得天地之靈氣,感日月之精華,頗受乾隆皇帝欣賞。乾隆有詩讚曰:竹素園中翰墨筵,優遊良覺沃心田;偶來便爾忘歸去,滿目生機總靜妍。能夠在此辦公休憩,真是天大的福分與造化。所以乾隆皇帝來了就不願歸去,不願意在束縛人的天性的紫禁城內“日理萬機”。乾隆皇帝不愧為“千古一帝”,他統領著這個古老的帝國創造了當時佔世界第一的GDP,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
華滋,象徵著古老中華的繁榮昌盛;今天,華滋蘊含的是共和國的希望和未來!
新中國誕生以後,華滋館又獲得新生。1950年6月,毛主席來到玉泉山,這裡便成為毛主席辦公、接待外賓的場所,毛主席在此期間,撰寫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等重要著作,並為召開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作了各種準備工作。在共和國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此之後,華滋館成為歷代中央領導人辦公、休養、度假和接見外賓的地方。雍容典雅的華滋館見證了新中國歷史上許多珍貴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