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酸竹

福建酸竹

福建酸竹是福建省特有竹,酸竹屬。在閩西北許多縣(市、區)均有零星或小塊狀分佈。一般生長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常散生在路旁、林緣邊。福建酸竹的地下莖為單軸型,稈在地面為散生、直立,株高可達3~6.5米,直徑3~5厘米。出筍季節為每年4月下旬到5年下旬,5年上、中旬為出筍盛期,產筍期約40天左右。

介紹


福建酸竹
種中文名:福建酸竹
種拉丁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hao et Chu
種別名:長舌大節竹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竿高3—6米,粗1.5—2厘米,幼時無毛,竿壁厚約3毫米,髓呈橫隔的片狀,中部節間長20—25厘米;竿環和籜環均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具3枝。籜鞘綠色,具紫色脈紋,疏生褐色小斑點及易落的短刺毛,邊緣具纖毛;籜耳小,長圓形,長達4毫米;鞘口繼毛髮達,長約7毫米;籜舌顯著隆起,高達6毫米,先端有白色纖毛,背部有白粉;籜片綠色,披針形,外翻,o葉在每小枝為2—5(8)片;葉鞘初被柔毛,后變無毛;葉耳和縫毛在幼時發達,后脫落;葉舌明顯隆起,高4—8毫米,山峰狀,先端呈嚙蝕形,背部密披細毛;葉片呈帶狀披針形,長11—20(30)厘米,寬l一2.3(3.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粉綠色,無毛,葉緣的鋸齒不明顯,次脈5:— 對,小橫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共具3---5枚小穗。小穗略扁或近圓柱形,綠侖而略帶紫色,含小花3—10朵,長2.5—7厘米,寬3—6毫米;小穗柄無毛,長2—13毫米;小穗軸節間長約7毫米,有柔毛;穎無毛,有光澤,第一穎長6一lo毫米,第二穎長1---1.8厘米,先端尖;外稃長1.6—1.9厘米,先端漸尖,疏被柔毛,13—19脈,小橫脈較明顯;內稃長1.3一1.5厘米,背部具2脊,脊上有微柔毛;鱗被長5—6毫米,邊緣透明;花藥黃色,長6—12毫米。果實未見。筍期4月,花期4—5月。

地理分佈


地理分佈:產福建中部及南部。
生 境:海拔500—l000米山區,常生於山坡,組成純林或與其他竹種混生,為福建中部分佈最廣的竹種之一。模式標本采自安溪縣感德。竿可用作農田和園藝瓜架等;筍可食,味甜。
屬中文名:酸竹屬
屬拉丁名:Acidosasa
本屬特徵:地下莖單軸型。稈直立,中空,圓筒形成或於分枝一側基部有縱溝槽,每節分枝3—5;籜鞘早落,無斑點或具斑點,背面常被棕色硬毛或被白粉;籜耳缺如或顯著,邊緣被黃褐色繸毛;籜舌背面常有微毛,邊緣有短纖毛;籜片三角狀披針形。葉片通常較大,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側脈多數,網脈明顯。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具2—5小穗,稀1小穗;小穗大,具長柄,含3—12朵花;外稃大,多脈大,多脈,網脈明顯,內稃具2脊,先端漸尖,無毛;鱗被3,無毛或有毛,邊緣透明;雄蕊6;花柱極短,柱頭3,羽毛狀。花期9—12月。多種屬。
本屬生境: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或自成純林或與其他竹種混生。海拔500—1600米。
本屬分佈:雲南:馬關。廣東:陽春、新會。湖南:大庸、江華。江西:井岡山、大余、武工山。福建:上杭、福州、閩江安溪、南平。地圖227.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本科概述:該科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約有660屬,9000種,廣佈於全世界。我國約有230屬,1500種,分佈於全國各地,其中15屬為我國特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