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粿

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小食

草粿又稱仙草蜜,是廣東潮汕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小食,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製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仙人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梅州市梅縣區一帶地區的特產。

簡介


草粿
草粿
草粿是用仙人草(俗稱草粿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之後,盛於容器(傳統是用陶缽、瓷缸)冷凝成膏狀,即成為黑色晶瑩的草粿。食用時,用專用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小食碗里,邊撒上紅糖(今多添加白砂糖),便可啜飲。
中醫藥學認為,仙人草屬唇形科—— 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根、莖、葉均可入葯,性味甘涼,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功效,是夏令祛暑熱常用藥。
古代,潮汕夏令氣候悶熱,梅雨霏霏,環鏡潮濕。人在蒸淫熱逼中,陽以汗外泄,陰以熱內耗,正氣有隙,邪易入侵,誘發中暑。在缺醫少葯的古代,醫家們科學地採用仙人草煎后加工製成的草粿葯膳,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中暑之功。
潮汕草粿世代相傳,俗而不卑,清暑解渴。食用方便,價錢便宜,適合時令。千百年來在潮汕地區盛夏酷暑暢銷不衰,深受海內外潮人所歡迎。
潮汕民間有流傳著:“草粿煮熟,天時變局(指雷陣雨),二碗賣做一”和“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等民謠。這也道明潮汕暑熱濕氣交蒸,環境濕熱,氣候多變,而草粿的原料是澱粉,當氣候炎熱賣不完時便容易產酸腐敗變質,吃後會使人腹脹致消化不良。俗話說:“別人草粿別人糖”指的就是價錢便宜,啜人無所節制而引起的胃腸疾病。

功能


草粿
草粿
草粿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且價錢低廉,所以草粿這小食十分惹人喜愛,每當人們經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製作方法


潮汕草粿
潮汕草粿
草粿的製法是在鍋中放7500克的水,再放下500克整棵的 草粿草(仙人草),10克食用純鹼,大火燒開后,用小火熬至草粿變成爛漿,這時候用密勺把鍋中 草粿草(仙人草)的草枝過濾掉,過濾后再放爐上煮滾,並隨即撈去面上的浮沫雜質,這時候就用雪粉調成濕粉水,進行勾芡。勾芡后,鍋中的草粿還是稀稀水水的,但不能碰它,把它倒入陶缽中,待其溫度退至 70℃左右時,自然會凝結。
草粿草也有人稱為神仙草(仙人草),而 草粿有的地方也叫 涼粉。草粿軟軟滑滑,也有人在路旁小攤買后,裝入塑料袋,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享用。吃草粿時要拌些白糖粉,有人也滴一兩滴香蕉油,以增加其口味。
製作草稞時要注意一點,就是勾芡時,濕粉水不能太多,這是因為草粿草本身就有膠粘質。調入濕粉水后,草粿還是稀稀水水的,這時別以為是勾芡不夠,因為待其溫度退涼后,自然會凝結。

食用方法


草粿是用仙人草(俗稱草粿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之後,盛於容器(傳統是用陶缽、瓷缸)冷凝成膏狀,即成為黑色晶瑩的草粿。食用時,用專用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小食碗里,邊撒上紅糖(今多添加白砂糖),便可啜飲。

藥用價值


中醫藥學認為,仙人草屬唇形科——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根、莖、葉均可入葯,性味甘涼,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功效,是夏令祛暑熱常用藥。
古代,潮訕夏令氣候悶熱,梅雨霏霏,環鏡潮濕。人在蒸淫熱逼中,陽以汗外泄,陰以熱內耗,正氣有隙,邪易入侵,誘發中暑。在缺醫少葯的古代,醫家們科學地採用仙人草煎后加工製成的草粿葯膳,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中暑之功。
潮汕草粿世代相傳,俗而不卑,清暑解渴。食用方便,價錢便宜,適合時令。千百年來在潮汕地區盛夏酷暑暢銷不衰,深受海內外潮人所歡迎。
潮汕民間有流傳著:“草粿煮熟,天時變局(指雷陣雨),二碗賣做一”和“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等民謠。這也道明潮汕暑熱濕氣交蒸,環境濕熱,氣候多變,而草粿的原料是澱粉,當氣候炎熱賣不完時便容易產酸腐敗變質,吃後會使人腹脹致消化不良。俗話說:“別人草粿別人糖”指的就是價錢便宜,啜人無所節制而引起的胃腸疾病。
潮汕人夏日消暑解渴吃草粿,世代相傳,惹人喜愛。
草粿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且價錢低廉,所以草粿這小食十分惹人喜愛,每當人們經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歷史


在粵東地區,這款葯療小吃從宋元時期已出現了。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草粿草全身可藥用;性甘涼,內服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有助治療跌打腫痛、感冒、糖尿病等症。一般從山上采草后,將它洗凈,煮沸取湯汁;也可經過研磨捶打后取其濃汁。然後兌水滲合一點澱粉,置於瓷缽或木桶中攪拌均勻,再慢火蒸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