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法

熨法

中醫外治法之一。 【用法與用量】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上用滄鹽一斤,炒焦大熱,布絹二重作囊,包裹盛之。

基本介紹


熨法
中醫外治法之一。用布包裹炒熱的藥物或用特製的熨引器,熱熨人體的某些部位,實際上類似現代臨床上的熱敷療法。主要利用溫熱的作用,達到溫通筋絡、溫運脾胃、理氣止痛等功效。主治風寒痹痛、虛寒性胃痛、小兒消化不良風寒感冒、寒性閉經等病。若用藥物熨,則可根據病證選擇不同藥物,如炒鹽熨腹可治腹痛,炒蔥熨可治跌打損傷。以熱力促進藥物透入腠理,藥物借熱力而發揮作用。使用時,必須掌握好溫度,太燙時要加棉布套,溫度低時再去掉套。操作時應注意避免燙傷。此外,一些溫熱性疾患及腫瘤、急性炎症、結核病等,均不宜用。病重時,也只宜作輔助治療。
熨法
【處方】肥蔥(細切。剉.三升)麥麩(三升)滄鹽(二兩)
【功能與主治】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之證;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虛冷證。皆宜用之。
【用法與用量】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分作二次,於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將一包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用之,至煤爛不用。別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守正氣,養之和之。
【備註】
又方:治陰證傷寒,腹痛吐利,唇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脈沉細,咽喉不利。
上用滄鹽一斤,炒焦大熱,布絹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陰臍間,亦同蔥熨法。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