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鄉
長濱鄉
長濱鄉位於台灣台東縣東北端,北臨花蓮縣豐濱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南接成功鎮。本鄉背山面海,以丘陵地形為主,海岸線極長,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
長濱鄉
長濱鄉位於台東縣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北為花蓮縣豐濱鄉、西接花蓮縣玉里鄉和富里鄉、南鄰成功鎮,總面積約為155.1868平方公里;長濱鄉依山傍海,境內地形以丘陵為主,綿長的海岸線擁有許多特別的景緻,由城仔溪、長濱溪、粗石坑溪合力沖積而成;長濱鄉是昔日的後山,因此長濱鄉居民以阿美族為主,還有布農族、噶瑪蘭族及平埔族,是個相當具有原住民文化的鄉鎮。
長濱鄉舊地名為『加走灣』,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為來自於阿美族語,是『瞭望台』的意思,因為這裡以前是阿美族征戰時的巡邏瞭望處所,二說是來自平埔族,由於此地曾為阿美族人的獵場,因為掛滿獵物而引來許多跳蚤,而跳蚤的台語諧音類似『加走』故稱之;長濱鄉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才開始逐漸有漢人移居於此,到了日據時代長濱鄉地區隸屬台東廳管轄,並設置『加走灣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由於這裡海岸線長達28公里,因此更名為『長濱』、設置『長濱庄』,劃歸台東廳新港郡管轄,後來行政區域調整成為台東縣長濱鄉。
長濱文化是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位於長濱鄉的八仙洞,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故命名之,是約在5000至10000年前的人類遺址文化;長濱文化據考古學家的判斷,是一個人口不多、以漁獵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長年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但沒有農耕和陶器的生活,器具以石器為主,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
八仙洞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洞穴共有十多個,大小深淺不一,這些洞穴原在海面下經由海浪沖蝕而成,但現在卻高低散佈於山壁上,乃是東部海岸不斷上升的最佳明證;洞穴雖達14個,而真正的岩洞僅有少數幾個,依相通之路徑上行,分別命名為靈岩洞、潮音洞、永安洞、海雷洞、朝陽洞、軟元洞、拱辰洞及崑崙洞。
長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