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資本
公有資本
公有資本,反映公有制經濟範圍內,國家和集體對勞動者剩餘勞動的佔有和支配關係,體現著價值增值的一般經濟關係。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同樣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得報酬的必要勞動,可稱為有酬勞動,超過必要勞動以上的勞動則是剩餘勞動,即無酬勞動。剩餘勞動成果由國家和社會佔有、支配,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國家管理以及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等。
,傳統社義政治濟,簡單資視資義剝削系範疇,資創造剩餘價值償占系,資僅僅屬資,社義“資”。
江澤志五論述股份制質指:“集控股,具顯質,擴資支配範圍。”央件“資”“”聯繫,式提“資”概念。促審視思濟系資範疇及“資”聯繫區,科握資規求。,首需思資範疇考查。
“資”思濟系範疇,思圍繞“資”構建展濟論系。思《資本論》和其他著作中,頻繁使用資本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賦予資本的內含大致有狹、中、廣三種,我們分別稱之為狹義資本、中義資本、廣義資本。
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作為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特殊剝削關係,是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特有範疇。馬克思說:“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在這裡,資本以勞動力商品的存在為決定性條件。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係既不是自然史上的關係,也不是一切歷史時期所共有的社會關係,它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對剩餘價值的無償佔有關係。因此.這種狹義的資本,也可以稱其為資本主義資本。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的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上述狹義的資本關係決定著這個社會的其他一切關係,因此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中的資本範疇,最基本、最主要、最常見的是這種狹義的資本含義。
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不僅作為資本主義的特殊剝削關係,而且作為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共有的一般剝削關係的本質概括。這種中義的資本含義,馬克思在多處使用過,如“資本在歷史上起初到處是以貨幣形式,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與地產和對立”。
商人資本是一種古老的資本形態,只要有簡單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商人資本就可以存在和發生作用。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交換的發展和貨幣的使用,發生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出現了,商業資本也產生了。這種資本形態“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得早,實際上它是資本在歷史上更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既剝削生產者,也剝削消費者,不僅直接剝削小生產者的剩餘勞動,而且通過欺詐手段,從剝削者手中獲得大量財富。正如馬克思所說;“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筆下的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並非資本主義的資本,同樣,前資本主義的借貸資本,即高利貸資本,也是超出狹義資本的另一種資本形態。馬克思說:“我們可以把古老形式的生息資本叫作高利貸資本”,這種高利貸資本以小生產者的存在為條件。它像寄生蟲一樣吮吸著小生產者的脂膏,吞食小生產者的全部剩餘勞動及部分必要勞動。這種資本形態也屬於“中義”的資本關係。
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作為一般無酬勞動支配權或剩餘勞動索取權,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迄今任何社會生產方式下的共有範疇。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篇的最後,馬克思先把剩餘勞動稱為無酬勞動,接著指出:資本“按其本質來說,是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一切剩餘價值,不論這後來在利潤、利息、地租等等哪種特殊形式上結晶起來,實際上是無酬勞動的物化。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無酬勞動即剩餘勞動,而剩餘勞動在不同社會生產關係下,其具體形態各不一樣。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剩餘勞動體現為剩餘價值”,在封建社會它主要表現為地租,在奴隸社會則主要表現為對奴隸的直接強制勞動,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剩餘勞動又表現為社會的積累、管理和保障費用。馬克思寫道:“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為了對偶然事故提供保險,為了保證必要的、同需要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相適應的累進的擴大再生產(從資本主義觀點來說叫作積累),就需要一定量的剩餘勞動”。馬克思把這種剩餘勞動看作“一切社會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基礎。”既然剩餘勞動存在於迄今一切社會形態中,那麼作為剩餘勞動支配權的廣義資本,就是一個內涵極為寬泛的概念。
作為“資本一般”,它“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就是使任何一定量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這個“規定”就是“增值”,就是帶來剩餘。所以.廣義資本就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是帶來剩餘的價值。正是這“自行增殖”和“帶來剩餘”的價值,涵蓋著各種資形態和資本關係,從而涵蓋著“公有資本”。
公有資本一方面與馬克思的廣義資本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另一方面,它又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經濟關係的新的概括和抽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它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價值增殖為直接目的。
公有制企業和非公制企業都在統一的市場上平等競爭,共同分配社會資源。勞動者在公有制企業之間以及公有與非公有企業之間自主擇業和流動,公有制企業也要根據保值增殖的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選擇和雇傭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力,井佔有和支配其剩餘勞動創造的成果。一句話,公有制企業的財產也是“將本求利”;具有“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具有追求增殖和剩餘的資本性。
公有資本不同於私有資本的兩大特點.是資本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公有資本的初試委託人始終是一個組織和機構,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自然人。公有資本的營運主體對資本保值增殖的關切度,對市場信號反應的靈敏度、以贏利為目標的專一度,都比不上私有資本的運營主體。因此.要使公有資本所有功能有效發揮。保證公有企業行為合理化,沒有法制的有效規範是絕對不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有資本運營對法制化的要求比私有資本更強烈更嚴格,當前.迫切需要制定《國有資本法》及其配套的系列法規.對國有資本各級代理組織(國資委也是國家的代理組織)的性質、權能、責任、風險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對國資委工作人員的職責、權利、待遇,對代理組織派出代表或董事的目標、責任、權利、對國有資本委託——代理經營的各個環節都要作出法律規範,並相應建立有力的檢查、監督機構。還要依據法律進一步建立國資代表的考核、獎懲、監督制度,構建經理人員選聘、淘汰制度。國有資本代表因工作不力、決策失誤造成國資損失或不能完成保值增殖任務的,由派出機構解聘或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罰;玩忽職守、內外勾結、以權謀私者則依法嚴懲不貸。如因沒有及時淘汰、解聘、懲處而導致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派出機構或監督者的責任。我國是一個缺乏法制傳統、執法效率較低的國家,國有經濟領域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損公現象相當嚴重。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制的健全的和執法的有效。
那麼,這些包含在公有資本與私有資本之中的生產關係的共性特徵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作了大致相近的理論表述,其中除了商品經濟的共同特徵之外,最重要的性質就是資本以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價值運動過程。進一步說,資本之所以能夠在運動中實現價值的自我增殖,又總是與勞動力商品的買賣,以及這種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質相關聯的。資本能夠迫使勞動者超出純粹消費目的的必要勞動之外提供剩餘勞動,並且無償佔有之,再通過資本的流通過程使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得以實現。而在這樣的經濟運動過程背後,我們還可以看到,生產的物質資料所有者的權利與利益,與生產的人身條件的所有者的權利與利益相互分離,相互對立,以及資本對勞動的外在強制性。資本的自行增殖是以對工人勞動的無償佔有為基礎的。馬克思的這一科學結論繼續有效,而且繼續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公有資本關係。
理解上述問題的障礙主要來自政治經濟學傳統觀點的某些思維慣性,其一是傳統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係的理解總是和階級關係糾纏在一起,總是把生產關係等同於特定社會階級的所有制關係,同一社會階級內部,包括勞動者階級內部的經濟權利和經濟利益關係,似乎就不再是生產關係的內容了。其次是傳統政治經濟學根本上否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內在矛盾的思維定勢,講公有制就只講勞動者階級的共同佔有和共同利益,忽視或者低估勞動者集體內部整體與個人利益的差異,及其可能引起的矛盾衝突。當然,說“公有資本體現的是勞動者共同佔有資本和剩餘價值的關係”(簡新華、馬迪軍,2003),這話不能說錯,但如果將此作為公有資本本質特徵的概括,則顯然忽略了資本一般所體現的生產條件分離狀態,以及要素所有者之間的權利差異與利益矛盾。至於說“社會主義的現代企業制度所力圖實現的資本增殖”,“體現自由人聯合體精神的一種最新型的資本增殖關係”(馮子標,1996),那就更加將人們的思維引向與資本範疇的本來含義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了。資本一般,即使是包含在公有資本概念中的資本一般(它和包含在私有資本概念中的資本一般是同一個東西),絕不是什麼浪漫主義的烏托邦,它是一個與當代經濟現實密切相連的實事求是的理論概念,因此包含著一些我們並不喜歡,卻又不能不接受的內容。唯其如此,它才是一個有用的科學範疇,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
公有資本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範圍內能帶來增殖和剩餘的價值,公有資本作為“資本”,它首先具有“增殖性”,即在不斷運動中獲取更多剩餘,使自己自行增殖;因此,它要按照“G——W(A PM)——W’——G’”的公式運行和循環,不斷獲取更多的剩餘。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公有資本為了不斷增殖,也會靈活地向利潤率高的地方流動和轉移。為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公有資本也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可能,走聯合、併購和兼并之路,不斷擴張、上規模,實現n倍的投入產生大於n倍的產出。為了保值和增殖,公有資本在運營中,在購、產、銷的各環節,千方百計降低消耗、減少開支。也不會允許冗員成堆、人浮於事以及用熟人棄能人等等背離“增殖性”的變異行為。
公有資本的增殖性能否充分實現,關鍵看它的行為是否合理,而行為合理與否又取決於所有者對經營者有效的約束和激勵。從我國公有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的運行狀況看,普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負擔重.諸如企業辦社會、企業養冗員以及養老公醫等負擔:一是行為不合理乃至變異,主要是經營管理者和購銷人員採取種種手段,為了肥私囊吃好處而使企業蒙受損失。前一方面的問題比較容易被認識,后一方面的問題則至今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國有企業“內部人”損公肥私、吃裡扒外,侵犯所有權益的現象,既相當普遍,又相當嚴重。
公有資本除了具有增殖的本性外.還具有“公有”的特徵,公有資本的“公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對剩餘勞動佔有和支配的性質不同於私有資本,公有資本帶來的剩餘和增殖由國家和集體支配,在剩餘的支配過程中,體現勞動者跟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整體、局部、個人利益的統一。私有資本的剩餘歸私人所有,由私人支配,用於滿足個人的財富欲以及個人、家庭乃至後代的享受和奢華,其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第二,公有資本增殖的目的既然是造福於社會,它不會在運行和增殖中又危害社會,它一般能遵守國家的法律和法規,不會像資本家那樣,“狂熱地追求價值的法西.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為生產而生產”,更不會因為“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公有資本內部某些管理者可能為謀私利而犯罪。但這不是源於公有資本的本質規定,恰恰相反,這種犯罪往往直接損害公有資本自身。第三,在一般情況下,公有資本對剩餘的佔有慾弱於私有資本,私有資本會佔有更大份額的剩餘勞動。在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公有資本的勞動者收入高於私有資本的勞動者,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工資和利潤的分別有相當的伸縮性和彈性,在這種情況下,公有資本常常出現工資侵蝕利潤的傾向,而私有資本則會出現利潤侵蝕工資的傾向。對此,公有資本的所有者及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調控者,應當充分認識、深入研究,採取相應的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公有資本現象在越來越廣闊的範圍內發生,並且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承認。事實上,在日常經濟生活和經濟學理論已經承認工資、利潤等之後許多年,在股份公司普遍發展,各種所有製成分普遍融合的現實環境下,否認公有資本的存在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切實際;那種在公有制的場合只能使用資金,而在私有制場合才允許使用資本範疇的規則,也已經漸漸被人淡忘。
既然現代市場經濟中存在著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和公有制條件下的資本,資本範疇就應當是一個兼有二者共性特徵的資本一般範疇,這種兼有私有資本和公有資本共性特徵的資本一般究竟應當如何理解,就成為政治經濟學必須面對的基本理論問題。
資本一般是一種抽象,“不過不是任意的抽象,而是抓住了與所有其他財富形式或(社會)生產發展方式相區別的資本的特徵的一種抽象。資本一般,這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說是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馬克思,1972年,第444頁)但在馬克思那裡,資本一般的內涵不僅包括資本流通中資本價值的“自行增殖”的性質,而且包含了增殖之所以發生的全部奧秘:勞動力商品的買賣,資本對雇傭勞動的支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無償佔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抗性階級關係,等等它基本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基本規定性的集合。這樣的資本一般概念不可能完全適用於今天的經濟現實。
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今天理論構建所需要的資本一般概念直接可以從馬克思的原著中找到根據。如羅紅英、方晨曦等人根據馬克思關於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資本形式的論述,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存在狹義資本與廣義資本的區分,而廣義"資本"範疇,就直接可以適用於今天的“資本一般”(羅紅英,1998;方晨曦、龍運書、吳傳一,1999)。方晨曦等人的文章比較全面闡釋了馬克思在這方面觀點:
“對比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資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作為資本具有質的共同性。主要是:第一,必須以商品經濟的存在為前提;第二,具有增殖性;第三,具有運動性;第四,可以以各種具體形式存在,包括貨幣、物資等,但本質是價值形態;第五,體現著在物掩蓋下的人與人關係。通過比較我們也不難發現二者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主要是存在的客觀條件不同: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存在於小生產和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因而運動表現出間歇性,增殖表現為有限性。而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存在於社會化大生產和發達商品經濟條件下,因而運動表現為連續不間斷性,增殖表現為無限性。這一差別表明前者具有明顯的不成熟性。儘管有著這樣的差異,仍然不妨礙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資本不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品。”
但這裡的結論仍然是不準確的,既然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的資本是發展不成熟的資本,表現出間歇性和有限性的資本,那麼,結論仍然只能是:成熟的資本範疇屬於資本主義社會。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要求我們重新定義的,正是馬克思原著的這一基本結論。
馬克思是在對他那個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現實中所觀察到的個別資本和特殊資本中抽象出資本一般概念的,在馬克思的範疇體系中與資本一般概念相對應的特殊資本形態是: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而這每一種特殊資本形態又都是在無數個別資本(資本主義企業)的觀察中概括出來的。馬克思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歷史時代去概括一個包括了私有資本、公有資本以及混合資本在內的資本一般概念。這一理論抽象的任務只能由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來完成。
由於公有資本這一新的歷史事實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疇體系中資本特殊的分類就不再只是按產業劃分這一個維度了,由資本所有權分類成為資本特殊的另一個維度,因而形成以下分類矩陣。
產業資本 | 商業資本 | 借貸資本 | |
私有資本 | 私有產業資本 | 私有商業資本 | 私有借貸資本 |
混合資本 | 混合產業資本 | 混合商業資本 | 混合借貸資本 |
公有資本 | 公有產業資本 | 公有商業資本 | 公有借貸資本 |
當然,公有資本是一個矛盾體,這一點在其概念的字面上也有充分體現。現代經濟中的公有制自然是指勞動者公共所有制,而資本概念,就其本來含意又是指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的市場合約,勞動力買賣合約,它以兩大要素所有者的分離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者公共所有的資本是與資本概念本身相矛盾的。這種矛盾現象的存在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的矛盾(榮兆梓,1996)。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兩生產要素直接結合的經濟制度,也不是馬克思預言的自由人聯合體。20世紀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絕大多數公有制經濟組織內勞動者集團與所有者集團並不完全同一(榮兆梓,2001)。經濟規模越大,分工越深入,兩個集團相統一的可能性越小。傳統國有制經濟的法定所有者是一個國家的全體公民,但國有制企業的職工,全部國有經濟的職工只能佔全國勞動人口的一部分,往往是比例很小的一部分。集體經濟中所有者集團與勞動者集團的分離也是常見的事,社區集團集體所有制經濟的職工集團與社區居民不可能完全同一,即使是企業職工集體所有制,市場經濟下也可能出現勞動者與所有者分離現象,導致各種各樣的職工身份差別。對於大規模公有制經濟組織而言,這種錯位和分離非常常見,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現象。這種公有制經濟內部所有者集團與勞動者集團的錯位和分離,乃是公有資本產生的前提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導致勞動力商品的買賣。進一步探討引起這種產生這種分離的原因,我們認為,現代生產力的歷史特點所決定的勞動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是根源所在。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建立在勞動者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的基礎上的。這對矛盾深深植根於現代生產力的土壤。一方面,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這種被稱為迂迴生產的現代生產力發展方式,意味著生產的中間環節的不斷增加和迂迴生產鏈的不斷延長。因此,相對於最終產品生產投入的勞動而言,中間環節的勞動投入規模越來越大。這在商品價值構成的層面上表現為不變資本份額的增大,要求持續不斷的資本積累,即剩餘價值向資本的轉化。簡言之,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積累是社會進步的槓桿。另一方面,對於勞動者個人而言,現代生產的發展仍然不夠充分,勞動時間過長,分工形式又與人的個性發展相矛盾,勞動僅僅是外在的目的性,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個人對於超出生存需要之外的勞動毫無興趣,勞動與閑暇的對立始終構成勞動者個人效用計算的依據。因此,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處於對立狀態,個人不願意為社會利益而將勞動時間延長到純粹消費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之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差異與衝突。積累與消費的對立,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就是這一系列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條件的結果。誠如馬克思所言,資本的歷史使命就在於“創造這種剩餘勞動即從單純使用價值的觀點,從單純生存的觀點來看的多餘勞動”(馬克思,1972,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