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制
由第一公民來領導國家的制度
古羅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譯。Principate源自於Princeps——直譯為第一公民。由這位第一公民來領導國家的制度,就稱為元首制。在羅馬史的劃分上,羅馬的“元首制”始於公元前27年,終止於三世紀的末期。
元紀羅馬共和國發生了連番的內戰,最後由屋大維掃除群雄,建立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由於羅馬共和在傳統上,一向厭惡“國王”的稱號,於是屋大維便在共和國的架構上,讓第一公民同時擁有傳統的保民官、統帥等統治大權,並時常參與執政官的競選。最後,屋大維擁有了一系列的頭銜: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首席法官和最高統帥。
基,元首制“披共制衣”君制,史皇帝指稱領導,屋維改制羅視羅馬帝國的開端。
雖元首制羅帝領導終執政獨裁,共征——羅馬元老院——對於第一公民並不具備必要的抗衡之力,但元首制時期的羅馬皇帝仍需經過元老院的附議,法案才得以成立。並且當前任皇帝去世之後,即使國家群雄發起內戰奪權,繼任皇帝也必須經由元老院的認可,才算是法理上的羅馬皇帝。公元69年的維斯帕先皇帝受軍隊擁立為帝之後,朱利亞·克勞狄王朝終結,羅馬元老院便以共同決議的方式,明文訂立了羅馬皇帝的各項權力。從現今的銅版銘刻殘本中,後人可以得知元首制下的皇權特徵:皇帝的權力基礎系由元老院和人民的授予,而非天授。皇帝沒有整體與無所不包的權力,系由若干個別的執權,如行政、立法、外交、任免大權的集合,包括人民對其所生的威望。皇帝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亦即“法律超越於皇帝之上(Leges super principem)”。
到了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時期,元首制無論在實質或形式上,皆無法再維持舊的的政治面貌。直到皇帝戴克里先執政,毋需元老院背書的“皇帝敕令”已成了帝國行政的方式,元老院退化成了皇帝的“諮詢機構”,使得元首制結束,正式進入了羅馬帝國的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