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山雀
西域山雀
西域山雀(學名:Parus bokharensis):體重17-22克,體長145-168毫米。是一種體形較大的灰色山雀。似大山雀的灰色亞種而不易辨別,但尾較長而略楔形,上體為較單純灰色。然此種在中國僅與腹部黃色的大山雀北方亞種在分佈上有重疊,因此不易混淆。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青石灰色。
棲息於針葉林、落葉林和混交林,在沙漠或沿溪流的灌叢亦可見以及曾見於沼澤地帶。至海拔2000米以上。常光顧紅樹林、林園及開闊林地,也棲於柳樹叢、果園及樹林。留鳥。性活躍,多技能,時在樹頂時在地面。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中亞至中國西北及蒙古西南部。
![西域山雀圖集](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2/m02e8765f55b6f20a15f459370c75bbaa.jpg)
西域山雀圖集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腳紫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9-22克,♀22克;體長♂145-168毫米,♀145-156毫米;嘴峰♂12毫米,♀12-13毫米;翅♂64.5-76.2米,♀61.5-73毫米;尾♂77-80毫米,♀76毫米;跗蹠♂21-22毫米,♀19.5毫米。(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尤其喜歡大開闊的林地和溪流沿岸樹林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也出現於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生長的荒漠和半荒漠或荒漠中的綠洲中,有時出現在人類住宅附近的樹上或果園與庭院中。
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叫聲似大山雀,但較尖細而哀婉。鳴聲主調似tea-cher接pid-du, pid-du, pid-du。
![西域山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1/mb1e225fbe7f9884ba3d46fd9d988deca.jpg)
西域山雀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樹洞和建築物縫隙中,巢由獸毛構成。1年繁殖2窩。卵乳白色或粉紅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6-18.0毫米×12.9-13.1毫米。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西域山雀指名亞種 | Parus bokharensis bokharensis | Lichtenstein, 1823 |
2 | 西域山雀帕米爾亞種 | Parus bokharensis ferghanensis | Buturlin, 1912 |
3 | 西域山雀准葛爾亞種 | Parus bokharensis turkestanicus | Sarudny & Loudon, 1905 |
註:由於該物種和大山雀非常相似,曾經有分類將該物種作為大山雀的一個亞種,但由於該物種繁殖分佈區在中亞和中國新疆準噶爾地區,和大山雀重疊而又無雜交類型出現,表明二者不雜交,已完全處於生殖隔離,因而近來多數學者將它與大山雀分別作為不同的獨立物種。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