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溥
原滇軍高級將領
徠安恩溥(1894年5月14日—1965年12月25日),雲南省鎮雄縣人,青年時期投筆從戎,參加護國軍,通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逐步成為滇軍高級將領,先後在滇軍中擔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抗戰期間,轉戰湘鄂贛,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又駐守南滇與日寇抗衡。此後,放棄行武生涯開始從政。1949年12月9日在雲南起義,1965年12月25日在昆明病逝,終年71歲。
安恩溥照片
1931年任滇軍獨立第2旅旅長。
1936年任滇黔綏靖公署獨立22旅旅長。
1937年8月任第60軍2旅旅長。
1938年任第60軍182師師長,參加指揮了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
1939年1月任第60軍副軍長參加南昌會戰,7月任第60軍中將軍長
1940年9月兼任第1集團軍第1路指揮官。
194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1949年初任雲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和雲南省干訓團教育長。
1949年12月9日起義。
解放后歷任雲南省民政廳廳長、昆明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人民政府委員、雲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雲南人民委員會委員、民革雲南省委員會委員。
1958年9月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5年12月25日因患心肌梗塞病逝於昆明,享年71歲。
1980年9月3日平反昭雪。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四月初十)5月14日生於彝族富豪家庭。自小就勤奮讀書,崇尚練武。
1900年進私塾讀書,學習刻苦,讀了不少經史著述。
1907年母親隴老夫人病故。
190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高等小學,成為鎮雄州高等小學第一屆學生。
1910年受辛亥革命進步思想影響,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1913年考入昭通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完全科學習。
1916年任雲南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後備隊,先後擔任募兵委員、排長、連長等職。
1918年在四川加入有一定進步性的民間團體哥老會。
1921年畢業,任滇軍十三團連長。秋參加護法戰爭,參加攻克柳州之役。
1921年至1934年,安由連長、營長、副團長、軍需局長升到第八軍團長、旅長。
1930年至1933年駐昭通時期,會集昭通、魯甸紳民商議修浚昭魯大河、介修昭通至威寧公路。又組建昭通民眾實業公司,探采昭通東煤礦和大關茅壩山鐵礦。在昭通城內擴建了西街、陡街和清官亭,修建迎豐橋。鎮雄建立民眾教育館,安恩溥購買《萬有文庫》第二集贈館內。
1932年2月捐款3000元,集資1000多元對昭通公園“清官亭”進行大規模修繕。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方面軍長征進入川滇黔邊區時,龍雲奉蔣介石命令,派兵阻擊紅軍。安恩溥受孫渡指揮,率第二旅到鎮雄督修碉堡,堵截紅軍。
1938年3至4月,參加台兒庄戰役,全軍將士對日作戰英勇,重創敵軍,六十軍官兵陣亡13000餘人,戰功頗著。
1938年夏,安恩溥晉陞為六十軍中將軍長,治軍頗嚴,對所屬官兵堅持“三訓”(誠字神聖,勤字萬能,我字萬惡)、“三戒”(戒賭、吸毒、姦淫),有一定效果。
1939年2月年參加南昌會戰,在贛北奉新、靖安、安義等地與日寇激戰。此後在高安、萬壽宮一代與日軍進行長期周旋。
1940年11月下旬,任第一集團軍第一路軍指揮,下轄六十軍和雲南新編的一、三旅。
1942年初率六十軍自江西返回雲南。2月到滇南蒙自,阻止日軍由滇南北侵。
1943年辭去一路軍指揮、六十軍軍長職務。到重慶陸軍大學深造。
1945年蔣介石發動“倒龍政變”,改組雲南政府,將龍雲挾持到重慶,安恩溥畢業回到雲南,不願隨軍參加內戰,暫棲昆明,靜觀其變,並經常去重慶看望龍雲,交換對時局的看法。
1948年9月,任國民政府南京立法院立法委員,同年12月,安取道香港回昆明,至香港時,與脫離蔣介石控制的龍雲密商雲南趨向問題。
1948年夏,安掩護民革中央委派為中國人民自衛軍滇黔軍區總司令的原六十軍軍長萬保邦離昆明去滇南組織反蔣武裝。
1949年初,任雲南省民政廳長,協助盧漢作起義準備,盧漢授意安籌辦干訓團,訓練一批起義備用人員。此後,安對共產黨的政策進一步認識,組織受訓人員閱讀《新民主主義論》,學習進步歌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南疾進。8月下旬蔣介石派侍從室主任俞濟時到昆明,要盧漢9月1日去重慶商討大事,經一再催逼,盧漢在赴重慶前對雲南後事作了安排:萬一到重慶自己被蔣介石扣留,雲南就插上紅旗,宣布起義,軍事由龍澤匯指揮,政務由安恩溥負責。
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義,安恩溥任雲南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行政處長。
徠繼續擔任雲南省民政廳廳長至1958年。
安恩溥圖片
1950年6月擔任雲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
1954年4月任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雲南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6年5月,有龔自知、曾恕懷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擔任民革雲南省委員會委員。
解放初期,民政部門的工作項目繁多,安恩溥努力工作,為基層政權建設、醫治戰爭創傷、遺散散兵游勇、改造遊民、禁煙禁毒、接收改造慈善團體做了大量工作,並積極開展生產救災,組織生產自救等工作。他還多次擔任團長、副團長,到邊疆慰問官兵,開展擁軍活動。
195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了民政部門的主要任務后,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優撫、複員安置、救災救濟和社會福利生產、社會福利事業等方面的工作上。
1958年9月被劃為右派分子,撤職降級,調省政協工作,雖然被錯劃為右派,受不公正待遇,但毫無怨言,一如既往的工作,撰寫了大量回憶錄,其中在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編的《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中的《顧品珍之死》、《我所了解的龍雲統治集團中的部分彝族上層人物的活動情況》、《滇軍第三縱隊追堵紅軍的經過》、《抗日戰爭中第六十一軍一百八十二師在台兒庄作戰的經過回憶》、《龍雲在雲南起義前的活動》、《盧漢在雲南起義中》,這些回憶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為研究雲南政治、軍事、民族的歷史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
1961年被摘去右派帽子,調人民政府參事室工作。
1965年12月25日安恩溥因患心肌梗塞病逝於昆明,享年71歲。
1980年9月3日,中共雲南省委統戰部對其被錯劃為右派和受到的處分作了徹底糾正,為其平反昭雪。
1930年春,安恩溥奉命率暫編第——團進駐昭通,“負昭十屬剿匪責任”,成為龍雲集團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安恩溥在駐防昭通期間,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為開發昭通、建設昭通作出了傑出貢獻,時人呼為“安青天”,其業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安定地方秩序,修建兵營。
昭通各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接川、黔,為三邊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入民國以來,援川軍、護國軍、靖國軍等都由該區進退,“供應浩繁”。1927年,龍雲與胡若愚、張汝驥內戰起,胡、張聯軍敗退昭通,電請川、黔軍入境相助,昭通各縣成為內戰戰場。由於昭通各縣久歷兵燹,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故“野多伏莽”,兵匪不分,“四鄉多被搶劫,漸至近郊,略有衣食者多避居城內”,嚴重阻礙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1930年春,安恩溥率暫編第一團到達昭通,“初以兵力掩護耕作,繼出兜剿”。經過長期的軍事行動,到1932年,基本結束了昭通各縣動蕩不寧的局面。
1931年,暫編第一團擴編為第二旅,安恩溥升任旅長,所部第三團駐防昭通,第四團駐防宣威。此後,安恩溥以從前駐防昭通的軍隊“多扎會館廟宇,間有住民間者”,“兵聚城內,慮擾閭閻”。於是向省主席龍雲建議,擬建兵營於“地高而曠,龍洞水環繞於前,飲料尤便”的北較場,得到龍雲准許,並撥滇幣50萬元,剋期興工,建成一團三營本部、各連部、寢室、各講堂及會客、衛兵、夫役、禁閉、醫院等室。此外還修建了一個寬50餘丈,長70餘丈的大操場,外建大營門牌坊、卷洞、圍牆等,為一永久駐兵之所。這就使軍隊“管理便而距民遠”,嚴格區分軍民,昭通城的混亂局面有所改善。
2.創辦昭通民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恩溥在率軍剿匪期間,“每訊匪盜,輒因饑寒所迫”,這使他認識到“昭邑荒歉頻仍,閭閻窮困,盜匪由此而生。治本之方莫善於開發生產事業”。因此,為繁榮社會經濟,安恩溥於1931年1月1日領銜創辦了昭通民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集股開辦,資本約銀幣20萬元,純由機關團體及民眾投資組成(龍雲、盧漢是其重要資助人)。初租賃西城外李姓房,后移駐舊西嶽廟。其經營事業成績顯著者有三項:
(1)開墾觀音寺荒地。1930年夏,安恩溥在治軍之餘,以南區觀音寺—卜余里千疇被水淹沒,寢成巨津,荒蕪可惜。於是“既然以墾殖為己任”,倡議籌措經費創設實業公司,首從開墾下手,以邑紳邵鴻鈞專任經理,由縣政府出面照價收買,得地縱橫六千餘工(約合3000餘畝)。“於是相其高下,畫疆分界,築埂導流,俾水有所歸:田畝秩然。因擇高原建立住房十餘間,佃房五十餘間,招佃住坐,併發種買牛”,將六千餘工荒地陸續開墾就緒。后又在該處設立莊房辦事.增設佃房多間,內設學堂,儼然一大村落,定名“新民村莊”。使“昔日一片荒涼,鳶飛魚游,蓼花滿眼之地”,一變而為“房屋整潔,禾麥盈疇,牛羊在坡”之錦壤綉羅,“誠一大農場也”。他在村內興建學堂、醫院、公園,規定村民戒煙,禁種鴉片,兒童入學,婦女放足,全村人民“男耕女織”,這是安恩溥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付諸實踐的表現。他以“新民村”為試點,企圖以此改革昭通舊俗,樹立嶄新的社會風尚,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理想社會,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當然只是空想。
1937年.安恩溥率部出滇抗日,中斷了這一實驗過程。但“新民村”建成后,“每年可收谷三千餘石,社會經濟獲益非淺”。
(2)籌辦電力。公司於1933年將一應機器購抵昭通,年底安裝完備,於1934年1月試燃電燈,“滿城街市普放光明”,到1936年計—已裝4000照,同時又裝了幾台電動碾米機。
3.治理昭魯大河。
1930年,安恩溥於開墾觀音寺荒田之際,追根溯源,復注意到附近河道。經調查,昭通縣南區查孥河及下流高魯河年久失修,為患甚巨,並且昭、魯兩縣亦因河道關係,“彼放此阻”,迭興械鬥、訟端,爭持多年。其主要原因在於昭魯大河下流將與灑漁河匯流處有——石峽名老鴉岩,地勢較高,水流不能暢通,遂泛濫成災。同年8月,安恩溥召集昭通、魯甸兩縣紳民在城內李家祠開會,提議修治,並捐資5000元,然後擬定根本治河計劃,呈報省政府,得到龍雲的支持並捐款2萬元。
1931年1月2日,省政府在昭通民眾實業股份公司內成立昭魯水利工程處,委安恩溥兼督辦,昭、魯兩縣長湯祚、竇家驊兼會辦,卸任昭通縣長陳垣坐辦,下設總務、工務二課。2月7日,安恩溥率全體人員在高魯大廟舉行開工典禮。
工程處汁划將全部工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測量,第二步修浚沿河圩田,第三步鑿深老鴉岩以暢宣洩。兩縣工程分段進行,自1931年2月7日先後興工,到1936年冬始蕆其事,共費29萬餘金,基本上根治了昭魯大河,改善了兩縣人民的關係。起到了“造福桑梓,增加農產”的作用。
4.擴建街市,整修公園,修建體育場。
昭通以“地綰川黔,商賈輻輳,貨物殷繁,為滇東商務重心”。然人民國以來,久為兵匪殘破,百廢待興。有鑒於此,安恩溥決定整頓市政,首將市集最為繁盛之陡街街道擴寬,拆退木結構鋪面,改建磚砌二層樓鋪面,使昭通城中心的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又興修西大街、環城馬路及城內十字馬路,擴建南門外的迎豐橋,重修東城外元寶山前的虹橋,等等。使整頓后的昭通城“鋪面盡改西式,街道寬平”。同時,為“俾觀感有資,政臻上理,使吾父老兄弟於兵燹后得蘇其困”,安恩溥決定整修昭通城西北隅的衛泉公園。
他先爰集地方人士,倡議捐資,得千餘元,自己又捐助3000元,動工修浚積沙池,拓寬池畔隙地,廣栽花草樹木,在公園之西北隅築兵工堤一座。繼后,安恩溥又動員本部全體官兵捐幣一萬數千元,謀改建園內之清官亭而“寓整飭官方之意”,“冀官斯土者,……嚴暮夜之戒,絕苞苴之行。勿欺己以欺民,勿罔法以害眾”。其工程從1932年4月開始,將舊亭三楹改為五楹,前後各增建亭台一座,環以回欄,通以石橋,竣工后仍將衛泉公園恢復清官亭園舊名。另外,安恩溥又率民眾修築由迎豐橋抵圓寶山腳中山公園之馬路,令本部軍士修築到城北龍洞山的沿途大路,整修龍洞山為蒙泉公園。他還於修鑿老鴉岩時將珍珠泉護以石欄,易名珠泉公園等等。安恩溥關心家鄉建設,發動駐軍捐款資助並參與地方建設,這在解放前的國民黨軍隊中是不多見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安恩溥認為軍人必須有強健的體魄,於是出面倡辦昭通等十縣聯合運動會。經商議,指定昭通城元寶山前空地為運動場點。后因場地太小,又募集巨款,購買農田30餘畝,建成一個完整的運動場,取名“逐日運動場”。“蓋一以體育應逐日鍛煉,一以寓驅逐日寇之意,一語雙關亦云善矣”。
5.修築昭通至威寧和昭通到“新民村”的公路。
由昆明至昭通的滇東公路,是龍雲政府計劃修築的雲南省四大幹道之一。其路線原經楊林、會澤,繼因工程艱巨,改經曲靖、宣威和貴州威寧。
1934年,昆明到宣威段線路建成通車,於是動手修建“宣(威)昭(通)公路”。經勘測,昭通城至貴州省威寧縣城段共長122.2公里,以兩省交界的煙堆山為界,昭通縣境內長14公里。這段路由安恩溥聯合昭通、魯甸兩縣官紳修建,自城南迎風橋到元寶山,過團山,沿八仙海到諸仙背、煙堆山止。全部工程劃分為10段,以昭通縣所屬九區及自治區民眾分攤。
1936年2月,築路工程正式開工,后因時局不靜暫停。
1937年3月,改由安恩溥部第二旅駐昭通第三團及徵集民工修築,8月完成。其威寧城至煙堆山一段也於1937年2月開工,“第二旅分擔六成,民眾負責四成”。
9月,安恩溥奉命率部出滇抗日,公路則路基初成而橋涵未就。到1940年4月,“昭威公路”才最後築成。至此,由昆明至昭通的滇東公路全線通車,後來成為“川滇國道”的一部分,從根本上改變了昭通縣及滇東地區的交通面貌。民國時期昭通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的提高,當與這條公路的建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滇東公路改道后,原從昭通經魯甸到會澤的舊道停工。安恩溥以前工可惜,飭令補充隊軍士修築,由迎風橋起至“新民村”止,長20餘里,“其一切費用皆旅長(安恩溥)出資”。駐軍長官親率所部參與地方建設,這在民國時期的國民黨軍隊中是不多見的。
安恩溥在駐防昭通期間,為地方辦實事,確乎以建設家鄉為己任,使民國時期的昭通稱為“滇東重鎮”,“迤東第一商埠”,有“小昆明”之稱。此外,他還購《萬有文庫》第二集贈鎮雄縣民眾教育館,發起編撰《民國昭通縣誌稿》,與昭通縣長一起於西城樓創設民眾教育館,命名“昭通濟川民眾閱覽室”,館內附設民眾學校,開辦夜課以教育年長失學子弟等等,為廣地方文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