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艾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
采艾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在雞未鳴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采艾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端午還有許多辟邪、滅疫活動,與上述的衛生習俗有密切的聯繫。如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漢代應助《 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為什麼五彩絲線有這麼大的威力呢?在東晉的葛洪的《 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髮,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 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繫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
《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
《 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時賜予后妃諸臣:“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誕佩帶。”
《清嘉錄》中記有另一種健人:“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領下的帶子)、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人插鬃,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婦女也於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驅邪,又兼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