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主編的書籍

《風俗通義》,漢唐人多引作《風俗通》,東漢泰山太守應劭著。漢代民俗著作。原書三十卷、附錄一卷,今僅存十卷。該書考論典禮類《白虎通》,糾正流俗類《論衡》,記錄了大量的神話異聞,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評議,從而成為研究漢代風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獻。後人盧文弨《群書拾補》中輯有《風俗通逸文》多條,系十一卷補之所逸,中有“女媧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話,皆為首見於記錄者。

內容簡介


《風俗通義》以考證歷代名物制度、風俗、傳聞為主,對兩漢民間的風俗迷信、奇聞怪談多有駁正。《隋書》經籍志入雜家類。今本每篇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條目。條目下先陳述其事,再加暗語以辨證得失。其考證掌故與《白虎通義》類似,辨謬正俗一如《論衡》。如正史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條,先徵引俗說,謂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則群虎渡江,虎患遂絕。應劭對此提出質疑:“雲悉東渡,誰指見者?”然後進一步反駁,說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豈不是要扶老攜幼,跑到殊方絕域去嗎?又如東方朔一條,俗說東方朔是太白金星所化,在黃帝時為風后,在周朝為老子,在越國范蠡,變化無常,能興王霸之業。應劭援引漢書,明辨東方朔實乃凡人,並不干預國家政事。因其滑稽詼諧,能言善辯,尤為武帝寵幸,所以名過其實。最後指出:“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耳,安在能神聖歷世為輔佐哉?”
《風俗通義》中保存了不少有關音律、樂器、神靈、山澤陂藪、姓氏源流的資料。其中已佚的姓氏篇記載了諸多姓氏的由來,有大量遺文散見於類書中,為歷代學者所重。此書是研究兩漢社會生活史的重要文獻。范曄謂此書“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 《四庫提要》云:“其書因事立論,文辭清辨,可資博洽,大致如王充《論衡》。而敘述簡明則勝充書之冗漫。”
《風俗通義》的文學價值也值得重視。書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條目,初步具備了魏晉志怪、志人小說的特點。如姓氏篇:“漢有牛崇為隴西主簿,馬文淵為太守,羊喜為功曹。涼部云:三牲備具。”語言風格已與裴啟《語林》、《世說新語》接近。

版本源流


原書共三十篇。《隋書》經籍志雲三十卷,錄一卷,梁三十卷。《兩唐志》雲三十卷。北宋時散佚已多,元豐年間,蘇頌取官私藏本互校,考其篇目,寫定為十卷。《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皆作十卷。
南宋嘉定中,丁黼在餘杭得到陳正卿藏本,與館中本、孔復君本互相參校,“始可句讀”,於夔州付梓。元大德中,劉世常得丁黼本,重刊於無錫州學。此即現存最早刊本《大德新刊校正風俗通義》十卷(原為常熟鐵琴銅劍樓舊藏,現藏於北京圖書館)。此本四周雙邊,黑口,九行十七字,前有大德九年(1305年)謝居仁題辭、大德十一年(1307年)李果題辭。書末有嘉定十三年(1220年)丁黼跋,附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廷鑒手跋。另有無錫州學刻公文紙印本殘本,存卷四至卷十,亦有丁黼跋,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明代此書刻印較多,有吳琯《古今逸史》四卷本、胡維新《兩京遺編》本、程榮《漢魏叢書》本、何允中《廣漢魏叢書》本、胡文煥《格致叢書》本、鍾惺《秘書九種》本、郎璧《金堂策檻》刻本等。清代有《四庫》本、汪士漢《秘書廿一種》四卷本等,各本均出於丁黼本。清人盧文弨、錢大昕、孫志祖、張澍繆荃孫孫詒讓、王仁俊 輯有《風俗通義》佚文。嚴可均輯有《風俗通義》佚文六卷,收入《全後漢文》。朱筠有《風俗通義校正》(稿本藏於北京圖書館)。今人吳樹平有《風俗通義校釋》,王利器有《風俗通義校注》。

作品目錄


《風俗通義》原為三十篇,今僅存十篇。蘇頌校定《風俗通義》,從庾仲容《子鈔》、馬總意林》中輯得原篇目。今據蘇頌題序,於篇名後補出原次序。
《皇霸》第一《過譽》第七《窮通》第十五
《正失》第六《十反》第九《祀典》第二十
《愆禮》第八《聲音》第十三《怪神》第二十一
《山澤》第二十四《心政》《古制》
《陰教》《辨惑》《析當》
《恕度》《嘉號》《徽稱》
《情遇》《姓氏》《諱篇》
《釋忌》《輯事》《服妖》
《喪祭》《宮室》《市井》
《數紀》《新秦》《獄法》

作者簡介


應劭(約153年—196年),東漢學者,字仲遠,汝南郡南頓縣(今項城)人。父應奉,桓帝時(147年—167年)名臣,官至司隸校尉。應劭少年時專心好學,博覽多聞。靈帝時(168—188年)被推舉為孝廉。中平六年(189年)至興平元年(194年)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紹,卒於鄴。
應劭博學多識,平生著作11種、136卷,現存《漢官儀》、《風俗通義》等。《風俗通義》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篇記述泰山封禪軼事,《五嶽》篇詳載了岱廟,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輯入《後漢書·祭祀志》,為應劭所引用的馬第伯《封禪儀記》,是中國最早的遊記文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