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鎮

財神鎮

財神鎮隸屬於貴州省赫章縣,幅員面積181.96平方公里,位於赫章縣西北部(東經104°35′51″,北緯13′31″),距赫章縣縣城22公里,周邊與雲南省、六曲河鎮達依鄉、城關鎮、朱明鄉、結構鄉、羅州鄉接壤,戰國時期,屬夜郎;1991年10月,撤併建后稱財神鎮。截至2020年6月,財神鎮轄8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財神社區。2018年,財神鎮有工業企業2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個。2018年,財神鎮財政稅收完成767.62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998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達8400元。

截至2020年11月1日,財神鎮常住人口為27761人。

鎮名由來


財神原名財神堂民間傳說,古代“武財神”關聖帝君關羽關雲長是掌管兵馬站的天神。一天他騎坐騎“赤兔馬”經過此地時,一腳踏在倮布嘎村的嚕吁山,另一腳下踏在財神村塘邊,赤兔馬下踏的地方之後深陷成一個馬蹄狀的水塘,從此以後財神塘就因此而得名。財神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其實正是財神一種神秘、神奇、神力的象徵。

經濟發展


2013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7635萬元,同比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同比增長30%;農民現金收入5530元,同比增長16%;招商引資1.48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稅收525萬元、同比增長63.36%,為實現2014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較2013年有很大進步。除財政稅收外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了年初下達任務。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任務20905萬元,完成20960萬元,完成率100.30%。招商引資任務11000萬元,完成22380萬元,完成率203%;工業總產值任務8000萬元,完成10633萬元,完成率132%。農民人均純收入任務6140元,完成5752元,完成率94%。實現了經濟發展穩步提速,多項經濟指標實現突破。
財神鎮從該鎮實際出發,提出了建設“工業大鎮、農業大鎮、畜牧大鎮、生態大鎮”的發展戰略,走工業立鎮、農業強鎮、畜牧興鎮、生態建鎮的道路。財神鎮是赫章縣的農業大鎮之一,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自然優勢,為加快綠色強鎮步伐,不斷加大核桃、半夏、烤煙和畜牧養殖主導產業的發展力度。
鎮黨委、政府還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在新農村示範村建立科技示範點和畜牧養殖小區,使農業生產形成規模化、規範化。同時還加快辦理核桃糖、核桃粉、核桃油、核桃乳等農副產品的綠色認證,拓寬農產品的銷路,以促進全鎮經濟的快速、穩定、跨越式發展。
財神鎮是赫章縣域內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產出的核桃果大、殼薄、味美、出油率高、營養價值豐富,享有“萬歲子”、“長壽果”的稱號。財神礦產資源也相當豐富,煤炭的貯量達噸,埋藏淺,品質好,開採條件優越。財神的漆樹雄偉高大,出漆率高,生漆質量好,遠銷省內外。
財神還盛產半夏,大山村的半夏是甘肅省著名的半夏種植基地。
財神鎮人民在勤政廉潔,高效務實,年富力強的各級幹部的帶領下,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中央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以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為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展宏圖,加快發展,實現財神新的跨越。

特色產業


財神村早實核桃示範園
為了推進核桃基地標準化種植、規範化管理,促使核桃早掛果、早豐收,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核桃產業發展。2008年,財神村選用早實核桃品種,新建了核桃示範園500畝,現已進入初掛果期,效益逐步顯現。
為加強核桃產業發展的領導,鎮村兩級分別成立了核桃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了核桃產業處處有人管,時時有人抓。一是選擇良種,規範種植。按照縣委、政府的總體部署和縣核桃事業局統一的技術標準,選用優質早實核桃(香玲、雲新等品種)嫁接苗,組織農戶標準化連片種植,按照6x5米的株行距拉繩定點0.8x0.8x0.6米的標準整地打坑,高起點、高規格建成財神村早實核桃示範園。二是強化培訓,搞好服務。縣核桃事業局技術人員和鎮村幹部密切配合,採取案例式、互動式、實踐式等培訓模式,加強對農戶的指導和實用技術培訓。聘用了核桃輔導員,對核桃施肥、薅鏟、修剪等撫育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進行全程跟蹤服務。三是百分百套作矮桿作物。
示範園建成以來,採取核桃與馬鈴薯、木瓜、豆類等矮桿作物套種,保證了核桃樹的光合作用和營養供給,既促進核桃快速生長,又拓寬了增收渠道。
示範園500畝核桃長勢良好,均進入初掛果期,核桃產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核桃兩年後進入盛果期,按畝產150公斤乾果、單價40元/公斤計算,每畝核桃可增加農戶收入6000元,核桃將成為財神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財神鎮
財神鎮
財神鎮的兩棵“搖錢樹”:核桃與生漆
財神鎮土地肥厚、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特別適宜於核桃和漆樹的生長,已有幾百年的核桃種植歷史和漆樹種植經驗。財神核桃具有個大、殼薄、肉厚、色勻、油足、仁滿、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清香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2007年12月,赫章縣林業局從財神鎮選送的核桃在“2007年北京奧運推薦果品綜合評選活動”中榮獲“奧運推薦果品”稱號;2008年11月,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赫章縣“中國核桃之鄉”稱號;2009年11月,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組委會授予赫章縣烏蒙核桃“中國十大名優核桃”稱號;其選送產品主要是“財神核桃”。“財神生漆”酚含量高、乾燥快、黑度大、膘度厚,一直深受廣大客戶喜愛。“財神生漆”享譽海內外多年,早在上世紀50年代,“財神生漆”就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一直是市場上的緊俏商品,供不應求;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是群眾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財神鎮百年核桃樹為進一步提高“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的知名度,保護“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的傳統特色和品質聲譽,促進“財神核桃”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財神生漆”的種植推廣力度;近年來,財神鎮黨委、政府將核桃和漆樹作為富民強鎮的兩棵“搖錢樹”來培育,傾力打造“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兩個品牌,並以之夯實全鎮的新農村建設和富民興鎮工程。
財神鎮土質基本為黃泥土和紫沙土,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土質,特別適合核桃的生產發展,全鎮適宜核桃種植和生長的有18個村134個村民組,財神核桃的品種主要有財神一號、珍珠核桃、大烏米核桃、細香核桃、山核桃野核桃)等,所產核桃果及利用核桃仁加工而成的核桃糖早就聞名省內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保健食品的需求增大,核桃已經成為該鎮群眾脫貧致富的一條主要渠道,群眾發展核桃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鎮黨委、政府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中,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通過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和市場帶動,促進了核桃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核桃產業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核桃樹也已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棵“搖錢樹”。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2015年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和打造“千年夜郎棧道,百里核桃長廊”的目標任務,大力實施以核桃為龍頭產業的6.2萬畝優質核桃基地建設工程,通過政府引導、規劃,群眾自種的方式;政府每年拔出5至6萬元經費用於購買優良核桃種苗發展6萬畝核桃基地,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來實現群眾經濟收入的較大提升。2007年以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全鎮通過在耕地內實行林糧間作、林葯間作和房前屋后、荒山草坡內種植核桃17300畝;其中,該鎮的財神村、倮布嘎村、小海等7個村還成為國家林業局主管的全國核桃林業標準化示範區,核心示範面積12000畝,輻射帶動面積10萬畝。全鎮種植核桃面積已達29560畝,74萬餘株,其中已經掛果見效益的核桃面積達5200畝;通過退耕還林、林糧間作、溝邊路旁、房前屋后種植,將逐年掛果的4450畝。
財神核桃由於品質優良,因此銷路廣闊,供不應求。2009年,該鎮核桃產量210噸,主要流入貴陽、遵義等地。以每市斤10元計算,全鎮群眾僅核桃一項,年經濟收入就達420萬元,核桃成為該鎮群眾增加經濟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核桃所具有的實際經濟效益還遠不止於此,同等質量的核桃,在財神的價格是10元/斤,而到了貴陽等地,價格就會上漲到20元/斤,由於核桃產銷銜接鏈斷裂,群眾經濟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維護。2008年,投資80多萬元的“財神農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核桃糖廠”建成投產,加上鎮上原有的30多家從事核桃糖加工生產的家庭作坊,全鎮每年核桃糖的加工量為8噸,銷售收入達60多萬元,為全鎮的核桃實現就地增值探索了路子。
綠色、環保、無公害是當今世界的消費潮流。財神鎮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漆樹的生長繁殖,生漆質量高,漆籽出油率高。優良的品質、良好的市場聲譽,使“財神生漆”在生漆市場上十分走俏。財神鎮群眾歷來對種植漆樹積極性高,多在田埂邊角進行種植。
漆樹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發展成本低,自行繁殖漆苗每株成本不到1元,且只佔用荒坡,管理簡單易行,投產初期每畝收入1800元左右,豐產期可達2000元至2500元,是當地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的理想選擇。該鎮共種植漆樹10800餘畝,並將以每年種植漆樹1000畝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種植漆樹3萬畝的規劃目標;生漆產業將成為繼核桃產業之後的又一支柱,將有力地托起全鎮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
據財神鎮發納村村支書隴正益介紹,當地種植漆樹的歷史已經有數百年,該村在2002年退耕還林時開始大規模種植漆樹,全村9個組均有種植;該村有8000株漆樹已經進入收割期,2007年該村又種植漆樹36400株。一般漆樹9年就可收割,3年兩頭割,可割10年左右;若保護得好可成活80多年。承包給別人割8—16元每棵,全村承包費可以達到12萬元;割漆從每年古歷5月初開刀,一直持續到當年古歷9月底結束;其工序分為:綁道子、放水、開刀、收漆幾個環節。每株漆樹每隔7—10天割一刀,總共能割7—9刀,一般一棵漆樹能割1—2斤,最多的能割4斤。漆樹的種植還衍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漆匠。
發納村現有漆匠40餘人,每個割漆的漆匠,一個人每年能割250棵左右漆樹,平均每棵可賺200元,收割一季生漆下來賺個5、6萬元沒有問題。漆樹的全身都是寶,生漆現價每斤80元左右,可用於榨油、燃料、飼料的漆仔每斤0.7元,樹榦則是耐腐蝕的上好坑木;漆樹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由此可見一斑。
為提高“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產業大發展、上品位,為實現農產富鎮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該鎮立足於“財神核桃”和“財神生漆”的品牌優勢,充分發揮好品牌效應,通過幫助群眾算經濟帳、生態帳、市場帳,讓群眾切實認識到發展核桃和生漆產業的比較效益,力求把核桃和生漆產業做成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支撐產業。與此同時,鎮里還將加強產品的產銷銜接,加強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群眾增收。當前,該鎮力爭通過5年時間種植核桃62861畝,10年時間種植漆樹3萬畝的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強勢推進,核桃、生漆這兩棵“搖錢樹”將會給百姓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財神”。

社會事業


財神鎮
財神鎮
文化教育成果進一步夯實。完成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901.65萬元。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班)率為40.86%,小學入學率為99.20%,初中入學率為95.8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0.1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6.12%,發放各類貧困學生資助金429.8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367餘人次。二是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完成總衛生院住院大樓建設,衛生公租房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1個村級衛生室完成改擴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參合率持續在95.5%以上,大病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發放各類救助金52萬元、低保金2500萬元。三是投入30萬元建設鎮便民利民服務中心,集中民政、新農合、新農保、危改、財政等窗口統一辦公,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四是實施危房改造3015戶、土坯房改造850戶、地質災害搬遷68戶,切實為老百姓解決住有所居問題。五是安全生產平穩向好。對非法煤井實行“一井三人”的包保制度,對廢棄井口進行徹底炸封。抓好非煤礦山、道路交通、建築施工、防汛防火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工作,五年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六是衛計工作穩步推進。全面實施兩孩政策,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建立了標準統一、功能完備、覆蓋我鎮全部人口的人口信息資料庫,完成了縣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七是社會管理穩步推進。按照“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工作理念,狠抓創建“平安財神”各項工作的落實。

老年學校


財神鎮老年學校
財神鎮老年學校
在赫章縣離退局的大力支持和財神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經過認真組織,多方籌備,財神鎮老年學校於2011年10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地區老年大學校長朱東風、縣委副書記丁晨授牌並講話。縣政協主席縣老年學校名譽校長李懷順、縣老年學校校長李發奇參與掛牌儀式。
鎮黨委副書記鍾源、財神鎮老年學校校長鍾源強調,財神鎮老年學校的成立是老年人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加強財神鎮老幹部工作,推動老年人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加強老幹部思想政治建設、滿足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是黨和政府聯繫老幹部、凝聚老同志的重要橋樑;是對老幹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的具體體現;是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需要;是鞏固老同志思想文化陣地和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需要;也是深化和提高老幹部工作的需要。財神鎮將藉助老年學校這一載體,幫助一批老同志活到老、學到老,不僅使自身學有所獲,煥發青春,而且對於帶動和促進其它社會群體的學習,形成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發揮積極作用。
鍾源指出老年學校的掛牌成立是做好老幹部工作、發展老年事業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家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創辦老年學校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老年學校是一所光榮的學校,是實現“老有所教”,加強老幹部、老年人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載體。要充分發揮老年學校的陣地作用,堅持寓教於樂、寓教於學的教學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方向。堅持學習新知,開發潛力,促進健康,與時俱進,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以“學、樂、為、教”為原則,提高老年人的素質,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努力造就新世紀新型健康老人。辦學方向堅持適其所需、授其所宜,不斷豐富學習內容,改進學習方式,拓展學習領域,為老同志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要採取多渠道、多類型、多層次的方式開展教學,切實滿足不同年齡、文化、經歷、興趣愛好老同志的需要。財神鎮黨委政府始終對老幹部工作和老年學校建設一如既往的關注、關心、支持,把老年學校真正辦成老同志們政治活動的中心、學習文化的課堂、精神娛樂的場所、安度晚年的樂園。希望廣大老幹部、老同志、老年朋友積極參加到老年學校的各類培訓、各項活動中來,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和周圍的年輕同志加強學習,為推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村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建設沿革


戰國時期,屬夜郎。
秦代時期,置漢陽縣。
唐代時期,屬寶州。
明代時期,為烏撒所轄。
清代時期,屬安寧府和威寧府。
民國時期,屬財神大鄉。
1950年9月,設財神區。
1969年5月,改稱紅岩區。
1979年7月,恢復財神區。
1991年10月,撤併建后稱財神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財神鎮轄23個行政村:財神、中田壩、雙龍、大山、營山、拉蘇、馬鞍、小海、岔溝、大路邊、倮布嘎、岳家坡、中壩、營壩、營竹、石坪、媽嚕、發納、坪地、紅岩、小結構、咪途、集樂,下設21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財神鎮轄8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財神社區。
財神鎮區劃詳情
財神社區紅岩社區大山村發納村
媽嚕社區思源社區馬鞍村坪地村
倮布嘎社區集樂村營山村小結構村
小海社區咪途村雙龍村中壩村
拉蘇社區大路邊村岔溝村營壩村
中田壩社區岳家坡村石坪村營竹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財神鎮地處赫章縣西北部,周邊與雲南省、六曲河鎮、達依鄉、城關鎮、朱明鎮、結構彝族苗族鄉、羅州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81.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財神鎮境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形起伏不平,土地貧瘠,平均海拔1750米。最高點位於發納丫口,海拔1950米;最低點位於中田街上組,海拔1610米。
水文
財神鎮境內主要河流有財神乾溝河,發源於集樂,與羅州、媽姑的河流匯集由東向西流經城關鎮大河邊村,最後彙集於後河。總長29千米,流域面積149平方千米,最小流量為0,最大流量為0.7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財神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霜凍等。1997年5月23日(農曆)遭受最嚴重風災,經濟損失達950萬;1997年5月遭受了嚴重冰雹災害,保布嘎村受損樹林達60%,經濟損失達50餘萬元。2008年冬季遭受最嚴重冰凍災害,經濟損失達1350萬元。
自然資源
財神鎮境內地下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分佈於轄區東部和西部。煤田南北傾向1750米左右。煤層總厚度1.8—2米,主煤層平均厚度1.9米。其品種有焦煤、瘦煤、貧煤、自然焦等,總儲量為1500萬噸。耕地面積3.39萬畝。

人口


2011年末,財神鎮總人口3973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567人,城鎮化率76.9%。總人口中,男性20893人,佔52.6%;女性18845人,佔47.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7478人,佔44%;有彝族等少數民族22260人,佔56%。超過2000人的少數民數有彝1個民族,達2888人,佔少數民族的人13%。2011年,人口出生率10.95‰,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長率6.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8人。截至2018年末,財神鎮戶籍人口為48500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15202人。
2021年6月28日,赫章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財神鎮常住人口為27761人。

交通


財神鎮境內有集財路、安財路、財恆路、赫可路等4條公路幹線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