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鎮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

三岔鎮,隸屬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地處播州區東南部,東界團溪鎮,南鄰尚嵇鎮,西與苟江鎮、南白鎮接壤,北與龍坑鎮、龍坪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區政府9千米。總面積115.32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岔鎮人口數為25135人。

唐末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為播州轄境。1992年,建三岔鎮。截至2019年末,三岔鎮戶籍人口39952人。截至2020年6月,三岔鎮轄3個社區、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慶遠社區。

2011年,三岔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540元。截至2019年末,三岔鎮有工業企業5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4個。

歷史沿革


唐末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為播州轄境。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至清末,屬遵義縣平水裡。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遵義縣團溪區三岔鎮、苟江鄉、白果鄉。
1992年,建三岔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岔鎮地處播州區東南部,東界團溪鎮,南鄰尚嵇鎮,西與苟江鎮、南白鎮接壤,北與龍坑鎮、龍坪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區政府9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千米,總面積115.32平方千米。
三岔航拍
三岔航拍

地形地貌

三岔鎮境內地形為丘陵平壩區,地勢東南略高,西北低,地面海拔700~900米。最高點位於蘇山村雞冠山,海拔1241.5米;最低點位於六子井水谷攏,海拔約500米。

氣候特徵

三岔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濕候區,雨熱同季,年降雨量為1100—1200mm,年均氣溫在13.5—15.7℃之間,年均日照1150小時,無霜期270天左右,極端最低溫為-3℃,最高溫為39℃。

水文

三岔鎮境內河道均屬烏江水系。黃沙堰水經和平流入三岔;大寺河、石板灘水、瀉洋水與黃沙堰水匯合入千工堰,形成河流,經黃家大橋入錦水河。水洞水亦匯入錦水河,在馬家橋流入岩底河,過新民鎮注入烏江,境內長20多干米。黃淘井水經苟江流入蘇山村馬家橋;管家溝入龍坪鎮魚塘河。

自然災害

三岔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大風、乾旱等。雹災三年兩遇,最嚴重有兩次;一次發生在1983年8月,500多畝已成熟的水稻被冰雹砸毀,損失大半;一次發生在1984年4月,蘇山、合興、新山3個村降雹,1200多畝小麥、油菜絕收。每年春、夏時有風災,1994年5月長安、高山兩村被暴風襲擊,20多家農戶房屋受損。

自然資源


三岔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鋁土炭、煤炭、高嶺土、鐵、硫鐵、白雲石等。其中鋁土礦儲量48萬噸。
2011年,三岔鎮有耕地面積37500畝。

土地資源

全鎮國土面積119.2平方公里,有耕地57891畝,其中田26934畝,土30957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慶遠1個社區,紅光、紅星,蘇山、長山、高山、長安6個村;下設8個居民小組、24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三岔鎮轄3個社區、4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慶遠社區。 
三岔鎮區劃詳情
慶遠社區紅星社區紅光社區蘇山村
高山村長山村長安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岔鎮轄區總人口3791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58人,城鎮化率4.6%。另有流動人口12855人。總人口中,男性19509人,佔51.5%;女性18401人,佔48.5%;18歲以下8059人,佔21.3%;18~60歲24479人,佔64.5%;60歲以上5372人,佔14.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7800人,佔99.7%;有苗、土家、畲、仡佬等多個少數民族,共110人,佔0.3%。超過5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1個民族,達54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45%。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4.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6.7人。
截至2019年末,三岔鎮戶籍人口39952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岔鎮人口數為25135人。

政治


羅紹衛(黨委書記):主持全面工作。
黃國華(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工作,分管財政,負責聯繫縣政府、縣財政局、招商局、統計局、信用聯社、物價局、審計局、工商局、保險公司、供銷社、國稅局、地稅局。
陳明德(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工作,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負責聯繫縣人大、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局,掛包長山村。
張旭(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鎮紀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黨建、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新農保、合作醫療、新農村工作,負責聯繫縣政協、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縣人勞社保局、縣文明辦、縣編委辦、縣檔案局、縣監察局、縣民宗局、縣老乾局、縣老體協、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文聯、縣工商聯、縣合醫辦、縣新農辦,掛包紅光村。
江蘇海(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城建、城管(整臟治亂、集鎮規劃區土地管理)、交通、拉法基項目後續工作,負責聯繫縣城建局、交通局,交警一中隊,掛包慶遠居。
王霞(鎮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分管政法、綜治、維穩、信訪民政工作。負責聯繫縣政法委、縣公安局、縣綜治辦、縣維穩辦、信訪局民政局,掛包紅星村。
倪宣毓(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水利工作,負責聯繫縣農林畜牧局、縣扶貧辦、縣煙辦、縣煙草公司、縣水利局,掛包長安村。
王立建(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林業、國土、文化、教育、衛生工作,負責聯繫縣國土資源局、縣林業局、縣衛生局、縣食品藥品監督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科學技術教育局、縣科協,掛包高山村。李智(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分管工業、安全、武裝、招商引資工作,負責聯繫縣武裝部、縣安委辦、招商局、安監局、經貿局、發改局、煤炭局、環保局、供電公司、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郵政局,掛包蘇山村。
楊勇(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新農村建設、民政工作,聯繫縣新農辦、縣民政局。

經濟


綜述

2011年,三岔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540元。2011年,三岔鎮財政總收入1066.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65.5萬元,比上年增長2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49萬元,企業所得稅54萬元。
截至2019年末,三岔鎮有工業企業5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4個。

第一產業

2011年,三岔鎮農業總產值2.2億元。2011年,三岔鎮生產糧食21169噸。
三岔鎮主要經濟作物為烤煙、油菜、辣椒、蔬菜。2011年,三岔鎮烤煙種植面積7200畝,油菜種植面積9000畝,辣椒種植面積18000畝,蔬菜種植面積5500畝,其中香蔥種植面積2800畝。
三岔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三岔鎮生豬飼養量51000頭,年末存欄21500頭;牛飼養量7056頭。年末存欄5807頭;羊飼養量4002隻,年末存欄1951隻;家禽飼養量25.9萬羽;鴿飼養量7000羽;免飼養量24400隻。
截至2011年末,三岔鎮林地面積68266.4畝,其中針葉林47586畝,闊葉林6190.5畝;活立木蓄積量23.2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43%。

第二產業

2011年,三岔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7.2億元,比上年增加10.8億元。工業企業29家,職工1247人。

第三產業

● 商業
2011年末,三岔鎮有商業網點245個,從業人員274人。2011年,三岔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 金融業
2011年末,三岔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800萬元。
● 郵電業
2011年,三岔鎮郵政業務收入201.5萬元,其中純收入7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90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因石板灘、羅馬井水、大寺河三條溪匯合處稱三岔河得名。

交通


2011年,三岔鎮有南(白)楠(木渡)二級公路和南(白)龍(坪)縣道在境內交會。每個村民組均通公路。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三岔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33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2所,在校生4035人,專任教師21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3%;初中1所,在校生2165人,專任教師107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科學

2011年末,三岔鎮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4人,技術員49人。

文化事業

1978年,三岔始有電視,1998年街道和鄰近村開始安裝有線電視。2011年,電視入戶率98%。
2011年末,三岔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7個,文化專業戶3個;各類圖書室19個,藏書7.15萬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三岔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個,其中鎮醫院1所,醫療點24個。2011年,三岔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萬人次。
2011年,三岔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2%。

體育

2011年末,三岔鎮有學校場地13處。6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20%。

社會保障

2011年,三岔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8戶,人數1470人,支出101.2萬元,月人均57.37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28人次,支出7.54萬元,比上年增長6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8.4萬元。社會福利費43.5萬元,比上年增長83.8%。敬老院1家,床位1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接受社會捐款25.7萬元,使2133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421人,參保率90.3%。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三岔鎮有郵政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3600份(冊)。
2011年末,三岔鎮有電信服務網點5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50門,固定電話用戶普及率98%,寬頻接入用戶608戶。

基礎設施

● 供電
2011年末,鎮區變電站1座。

旅遊


景點

飛來寺
三岔尖山飛來寺
三岔尖山飛來寺
尖山腳下的燦碑堰
尖山腳下的燦碑堰
尖山飛來寺位於遵義市播州區三岔鎮北面,交通便捷,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尖山飛來寺山腳下便是爛碑堰水庫,尖山飛來寺傍水而居。渾然天成的地理環境使得該處佛教文化、旅遊文化氛圍濃厚。飛來寺常年香火不斷,逢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的香會,從各方趕來的香客及遊玩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飛來寺有主峰兩座,海拔1050米,遠望形如兩錐體矗立,飛來寺坐落於兩山峰之間,通向山上的小道如玉帶纏繞,小道兩旁綠樹成蔭。站立尖山山頂俯瞰,四周群山延綿,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山下的爛碑堰水庫更象一顆璀燦的明珠,灑落在山間。
民間流傳金鼎山觀音菩薩飛到三岔鎮尖山山頂顯靈,居士歐群志、信眾穆文棟等先後為尖山修建了廟宇、山頂八角亭。2002年,尖山飛來寺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在新來的住持大師釋照圓的努力下,新修了法華殿、財神殿、大悲殿,2014年,本地集休閑、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觀音院及附屬工程已經建成。
在三岔鎮歷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已對尖山一部分25度以上的陡坡地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山上還植了樟樹、女貞樹等樹種,同時還植有桃樹、李樹、梨樹等經果林木。半山的土地已花巨資全部實施了土地治理,成階梯狀分步,已成為現代觀光農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春天的尖山,春意盎然,山上的桃花、李花、梨花和山上的野花爭奇鬥豔,次第而開。春天的尖山,更顯生機勃勃。山上還有厥苔、柴胡、折耳根等山野小菜分佈其間。
尖山飛來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已成了休閑旅遊的好去處。在這裡,你吃的不僅是無公害、無污染的農家小菜,還可以品嘗到山間野菜,更可品嘗到飛來寺自製美食一絕---包葉臭豆腐。在這裡,還可以親身體驗耕作之艱辛、勞作之喜悅。
飛來寺腳下的爛碑堰,就座落在尖山腳下。始建於1955年,總庫容147萬立方米,是一個集灌溉、人畜飲水、防洪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庫,是三岔鎮集鎮的飲用水源點。為了將該水庫更好地開發利用,2010年,三岔鎮已從其它地方選取了飲用水源點,該水庫已退出了承擔集鎮飲水重任的歷史舞台。
爛碑堰水庫
尖山腳下的燦碑堰
尖山腳下的燦碑堰
爛碑堰水庫四周植被保存完好,林間小道曲徑通幽。主要有松樹、柏樹、青崗樹等。近幾年,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水庫周邊還發展了楊梅、梨等經果林,水庫四周綠樹成蔭。
隨著生態的不斷改善,水庫里已繁衍生息了成群結隊的野鴨。漫步水庫邊,你不時可以看到它們追逐嬉戲,它們是那麼的自得。而水庫邊的松樹林里,白鷺成群,或自由翱翔在林間,或輕輕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一切都顯得是那麼悠閑自得。
江山如畫,一座座頗具黔北風情的民居,象一顆顆珍珠鑲嵌其間。爛碑堰水庫庫口對岸發展空間極為廣闊,蘊涵著無窮的活力。
三岔鎮黨委書記黃東說,三岔鎮政府將利用尖山飛來寺的佛教文化、爛碑堰的自然景觀、縣城拓展區、縣城後花園的高定位,著力把尖山飛來寺------爛碑堰打造成高起點的集旅遊、娛樂、休閑、垂釣、觀光農業於一體的休閑旅遊度假勝地。未來的三岔鎮,發展前景廣闊,將是休閑旅遊的一顆璀燦明珠;投資興業的樂土;將成為你流連忘返的地方。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