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毛蟲
有纖毛的單細胞生物
纖毛蟲屬纖毛門(Ciliophora),大多數纖毛蟲在生活史的各個階段都有纖毛,以纖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纖毛在蟲體表面有節律地順序擺動,形成波狀運動,加之纖毛在排列上稍有傾斜,因而推動蟲體以螺旋形旋轉的方式向前運動。蟲體也可依靠纖毛逆向擺動而改變運動方向,向後移動等。在蟲體的近前端有一明顯的胞口,下接胞咽,後端有一個較小的胞肛。多數纖毛蟲營自生生活,少數可寄生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消化道內。與醫學有關的僅有結腸小袋纖毛蟲。
纖毛蟲(ciliate)具纖毛的單細胞生物,纖毛為用以行動和攝取食物的短小毛髮狀小器官。通常指纖毛亞門(Ciliophora)的原生動物,約有8000個現存種,纖毛通常呈行列狀,可匯合成波動膜、小膜或棘毛。
絕大多數纖毛蟲具有一層柔軟的表膜和近體表的伸縮泡。有些有絲泡、毒囊或菌囊等小器官,其功能尚不甚了解。雖然大部分纖毛蟲營自由生活和水生生活,但有些種類如致痢疾的腸袋蟲屬(Balantidium)則是寄生的。還有許多種類是在無脊椎動物的鰓或外皮上營外共棲生活。有性現象包括接合(個體之間核的交換)和自體受精(在一個體內核的重建),無性生殖通常是出芽或橫向的二分裂。纖毛蟲滋養體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 (50~200)µm×(20~80)µm,無色透明或呈淡綠灰色,外被表膜覆蓋斜縱行的纖毛,包繞整個蟲體。滋養體藉助纖毛的行規則的擺動或旋轉運動,易變形。在滋養體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cytostome),下接胞咽,藉助胞口纖毛的擺動,將顆粒狀食物如澱粉粒、細胞、細菌、油滴狀物等送入胞咽。進入胞內顆粒形成食物泡,消化后殘留物經胞肛(cytopyge)排出胞外。纖毛蟲具有大核和小核。大核一至幾十個,控制代謝和發育功能;小核一至幾百個,為接合所必需,但對於生存並不是必需的。這種遺傳物質的分離與複雜的細胞質分化有密切關係。纖毛亞門可能是一個高度特化的類群,僅有一綱——纖毛綱(Ciliatea),並以纖毛為依據分成四個亞綱︰全毛亞綱(Holotrichia)、緣毛亞綱、吸管亞綱和旋毛亞綱。
海洋纖毛蟲雖然個體微小,生活在海洋大環境中,但是與人類有密切的關係。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1)構成病害或危害:許多棲生或寄生種類造成海洋水產養殖病害;此外,某些海洋纖毛蟲是“赤潮”種,大量繁殖時,會爆發形成赤潮;2)作為海水的清潔工:海洋纖毛蟲以有機碎屑和細菌為食物,其適量存在對海水的清潔具有重要作用;3)作為生物指示種:纖毛蟲生命周期短,其種類構成與群落結構可對水環境的改變( 如污染髮生) 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在海洋環境的生物監測和環境保護的研究中有著廣泛的用途;4)在生態學研究方面,作為超微型與小型浮游生物之間的連接環節,纖毛蟲在海洋微食物網內的碳循環和加速有機磷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此外,纖毛蟲具有獨特的大小型雙核型,個體較大,容易培養,繁殖周期短等優點,像海洋游仆蟲等許多種類常被用作核-質關係探討、遺傳學及細胞學研究的理想材料。正是由於上述的幾個原因,人們對海洋纖毛蟲的研究越來越成為海洋生物學研究特別是海洋生態學研究的關注焦點。
結腸小袋纖毛蟲〔Balantidium coli(Malmsten,1857)Stein,1862〕屬小袋科、動基裂綱,是人體最大的寄生原蟲。Malmsten於1857年由兩名痢疾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一種纖毛蟲,定名為Parameciumcoli。Stein於1862年將該種歸於小袋屬Balantidium,更名為結腸小袋纖毛蟲。該蟲寄生人體結腸內,可侵犯宿主的腸壁組織引起結腸小袋纖毛蟲痢疾。
【形態與生活史】
結腸小袋纖毛蟲生活史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時期。滋養體呈橢圓形,無色透明或淡灰略帶綠色,大小為30~200×25~120μm。全身披有纖毛,活的滋養體可借纖毛的擺動呈迅速旋轉式運動。蟲體極易變形,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下接漏斗狀胞咽,顆粒食物借胞口纖毛的運動進入蟲體,形成食物泡經消化后,殘渣經胞肛排出體外。屬纖毛蟲門、少膜綱、腹口亞綱、盾纖目。蟲體略成葵花籽形,長50-75чm,寬20-50чm,內質不透明,蟲體中、後部各有一伸縮泡(contractilevacuo1e)具有調節滲透壓的功能。蘇木素染色后可見一個腎形的大核和一個圓形的小核,後者位於前者的凹陷處。包囊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40~60μm,淡黃或淡綠色,囊壁厚而透明,染色后可見胞核。
包囊污染的食物和飲水經口進入宿主體內,在胃腸道脫囊逸出滋養體。滋養體在結腸內定居,以澱粉顆粒、細菌及腸壁脫落的細胞為食,迅速生長,以橫二分裂進行繁殖,在分裂早期蟲體變長,中部形成橫縊並收縮,後面的個體另長出胞口,小核首先分裂,大核延長並在中部收縮形成兩個核,然後從橫縊處分開。前面的收縮泡進入前面子體,後端的收縮泡則進入另一子體。剛形成的子體較母體小,通過接合生殖逐漸恢復原來大小。在一定的條件下滋養體還可侵犯腸壁。由於腸內理化環境的變化,部分滋養體變圓,並分泌囊壁成為包囊,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包囊在外界無囊內增殖。滋養體若隨糞便排出,也有可能在外界成囊,人體內的滋養體較少形成包囊。
纖毛蟲病流行特點,該病由聚縮蟲、累枝蟲、鐘形蟲等纖毛蟲寄生引起。南方全年都發生,7-11月為發病高峰期。所有水產養殖品種都會被纖毛蟲寄生。特別是河蟹和蝦,各個生長階段都有發生。卵被寄生,不能正常發育。蝦被寄生,幼蝦會大量死亡,成蝦不能食用。1-5期幼蟹被寄生后,會爬上岸,不下水,死亡率高達70%-95%;成蟹被寄生,因不能正常脫殼而死亡。
發病癥狀,纖毛蟲能在河蟹、蝦全身寄生、污泥等又附著在纖毛蟲上,手摸像一層滑滑的油狀物。嚴重寄生時,蝦、蟹全身長滿纖毛蟲、口器不能張口,眼睛不能伸縮轉動,最後被餓死或累死。
藥物防治,每公斤飼料添加土霉素5-8克、菌毒散10克或滅蟲凈10克。外用藥選擇纖蟲必克(0.15-0.3毫克/升)、魚用鰠鯴凈(0.01-0.015毫克/升)。
1.甲醛溶液浸泡用布縫製成網箱狀的網套,深1—1.5米,準確計算水體,用200x10—6-300x10—6甲醛+10克/米3呋喃唑酮浸浴30分鐘,浸浴時藥物先溶解稀釋后均勻潑灑,並在浸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病魚的活動情況,發現異常放掉布網套即可。
2.硫酸銅溶液浸泡將病魚集中在布網套中,使水體藥物濃度達2克/米3,同時加10~20克/米3氯黴素進行浸浴。使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潑灑浸泡效果更佳。
3.病輕或未發病的網箱,採用殺蟲1號(硫酸銅製劑)片劑掛袋防治,具體操作為網箱內對角各掛1片。葯袋深為0.5—1米。
大熊貓消化竹子靠“纖毛蟲”幫忙
國寶大熊貓屬食肉目動物,但它90%以上的營養來源於竹子。大熊貓如何能夠消化高纖維的竹子呢?這一直是一個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傳出消息:科技人員經過5年努力,首次在大熊貓胃內發現纖毛蟲,這一發現將對大熊貓消化生理學研究產生深刻影響。食肉目動物大熊貓具有典型食肉動物的消化道:腸道短,沒有復胃,缺發達的盲腸。因此,大熊貓如何消化竹子,是無數人想解開的謎團。5年前,在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基金、成都市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的資助下,成都動物園費立松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小組就此展開了專題研究。
5年中,費立松研究員和四川農業大學的楊光友教授密切合作,終於在大熊貓的胃內發現了大量纖毛蟲的存在。除此以外,科學家們還有3項重大發現:檢測到大熊貓消化道內含有很高的澱粉酶;大熊貓消化道缺乏乳糖酶;在大熊貓糞便中培養、富集到纖維素分解菌和產甲烷菌。
據介紹,一般在食草動物消化道內才有纖毛蟲,它的生物總量占整個消化道微生物總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與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在5隻大熊貓胃內發現的纖毛蟲密度低於牛羊等復胃食草動物。
費立松研究員告訴記者,在食肉目單胃動物大熊貓的胃內發現纖毛蟲,在世界上尚屬首次。這為探索大熊貓對竹類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與利用機理打下了基礎。國寶大熊貓屬食肉目動物,但它90%以上的營養來源於竹子。大熊貓如何能夠消化高纖維的竹子呢?這一直是一個謎。近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傳出消息:科技人員經過5年努力,首次在大熊貓胃內發現纖毛蟲,這一發現將對大熊貓消化生理學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除了在大熊貓的胃內發現了大量纖毛蟲外,科學家們還有3項重大發現:檢測到大熊貓消化道內含有很高的澱粉酶;大熊貓消化道缺乏乳糖酶;在大熊貓糞便中培養、富集到纖維素分解菌和產甲烷菌。
費立松研究員告訴記者,在食肉目單胃動物大熊貓的胃內發現纖毛蟲,在世界上尚屬首次。這為探索大熊貓對竹類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與利用機理打下了基礎。食肉的大熊貓在其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食性出現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