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州鎮

業州鎮

徠業州鎮位於建始縣西北部,是建始縣委、縣政府機關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鎮西北與重慶市轄的巫山縣奉節縣接壤,西南與恩施市為鄰、東同本縣長梁、三里二鄉相通,全鎮國土面積372.84平方千米(2017年),城鄉居民共107258人(2017年)。

概況


建始縣轄鎮。面積3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4839人(2010年六普)。轄18個社區、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廣潤路29號。
業州鎮
業州鎮

沿革


根據《建始縣誌》記載:訓導周鵾化曾作“三里板橋七里坪,煙墩山下業州城,居人愛飲茨河水,只有西門水獨清”,而命名為業州鎮。1949年為城關鎮。1958年9月為朝陽公社。1961年5月為設城關鎮。1975年3月撤區並社,仍為城關鎮(區級)。1984年8月改業州鎮。1996年,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菜園子、余家壩、二道橋、黃家灣4個行政村和東南街、西街、北街、朝陽街4個居委會。
1951年5月增設當陽區,1952年9月撤當陽區。1958年9月設貓坪公社。1961年5月恢復區建制。1975年3月撤區並社,為貓坪公社。1984年8月改為貓坪區。1996年,建陽鄉面積29.2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安樂井、小埡門、金銀店、建陽壩4個行政村;客坊鄉面積39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石橋灣、雀兒籠、磨子岩、金龍壩、四方井5個行政村;羅家鄉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羅家壩、楊柳池、岩風洞、牛角水、風吹壩、奇羊壩6個行政村;杜家鄉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羊茆頭、鷂子坪、王河坡、柏蠟樹、杜家壩、松樹坪6個行政村;七里鄉面積28.7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七里坪、紅土坪、茶園溝、馬蘭溪、雞公嶺5個行政村;貓坪鄉面積43.8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貓兒坪、黑魚泉、野韭池、戴陳溝、寨坡5個行政村;楊泗鄉面積26.5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楊泗廟、吊蘭花2個行政村;龍門鄉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柳樹坦、秦家園、蘇坪、龍門子4個行政村;當陽鄉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當最、石梯子、小漂、桃樹坪4個行政村;杉木鄉面積37.7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漆樹埡、三河、杉木、田家坪、大坪5個行政村。
1996年12月撤區並鄉,原業州鎮、原貓坪區合併為新的的業州鎮。2004年,鎮政府駐廣潤,人口106771人,面積400平方千米,轄船兒島、茨泉、廣潤、朝陽、二道橋、指陽6個居委會和安樂井、小埡門、金銀店、建陽壩、石橋灣、雀兒籠、磨子岩、金龍觀、四方井、羅家壩、楊柳池、岩風洞、牛角水、風吹壩、奇羊壩、羊卯頭、鷂子坪、王河坡、柏蠟樹、杜家壩、松樹坪、七里坪、紅土坪、茶園溝、馬欄溪、雞公嶺、貓兒坪、黑魚泉、野韭池、代陳、寨坡、楊泗廟、蘇家坪、秦家園、柳樹坦、龍門子、小漂、石梯子、當陽、大坪、漆樹埡、田家坪、杉木、高岩子林場、穿洞子林場、磺廠坪46個行政村。

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2100:~001 121朝陽社區 ~002 121船兒島社區 ~003 121茨泉社區 ~004 121廣潤社區 ~005 121二道橋社區 ~006 121指陽社區 ~007 121草子壩社區 ~008 122建陽壩社區 ~009 122安樂井社區 ~010 122小埡門社區 ~011 122七里坪社區 ~012 122紅土坪社區 ~013 122馬欄溪社區 ~014 122柏臘樹社區 ~015 122杜家壩社區 ~016 122石鼓門社區 ~017 122大堰社區 ~018 122磺廠坪社區 ~200 122金銀店村 ~201 220石橋灣村 ~202 220雀兒籠村 ~203 220金龍觀村 ~204 220磨子岩村 ~205 220四方井村 ~206 220羅家壩村 ~207 122楊柳池村 ~208 220岩風洞村 ~209 220牛角水村 ~210 220風吹壩村 ~211 122奇羊壩村 ~212 220杉木村 ~213 220田家坪村 ~214 220大坪村 ~215 220漆樹埡村 ~216 220茶園溝村 ~217 220雞公嶺村 ~218 220羊茆頭村 ~219 122鷂子坪村 ~220 220王河坡村 ~221 220苗兒坪村 ~222 122野韭池村 ~223 220代陳溝村 ~224 220寨坡村 ~225 220楊泗廟村 ~226 220小漂村 ~227 220蘇家坪村 ~228 220秦家園村 ~229 220柳樹坦村 ~230 220龍門子村 ~231 220當陽壩村 ~232 220石梯子村 ~233 220吊蘭花村 ~234 220三合村 ~235 220桃樹坪村

行政區劃


全鎮設安樂井、小埡門、金銀店、建陽壩、石橋灣、雀兒籠、磨子岩、金龍觀、四方井、羅家壩、楊柳池、岩風洞、牛角水、風吹壩、奇羊壩、羊卯頭、鷂子坪、王河坡、柏蠟樹、杜家壩、松樹坪、七里坪、紅土坪、茶園溝、馬欄溪、雞公嶺、貓兒坪、黑魚泉、野韭池、代陳、寨坡、楊泗廟、蘇家坪、秦家園、柳樹坦、龍門子、小漂、石梯子、當陽、大坪、漆樹埡、田家坪、杉木、高岩子林場、穿洞子林場、磺廠坪46個村,廣潤、茨泉、船兒島、朝陽、指陽、二道橋、草籽壩7個社區,轄511個村民小組。

自然特點


業州鎮境內屬較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內太平峰最高海拔2090.1米,城區最低海拔410米,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雨量約1400~1450毫米,年均氣溫15.3℃。無霜期約260天,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業州鎮內物華天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煤礦、硫鐵礦、鋁土礦、石灰石耐火土、陶瓷土、生物大理石等。其中無煙煤的儲量達300萬噸,含固定碳70%,發熱量達5000-7500千卡/千克;石煤儲量達1億噸,含固定碳30%,出熱量為2456千卡/千克;硫鐵礦儲量達5000噸以上,含礦量達15-25%,石灰岩的工業品位達53%以上,儲量達4241.1萬噸,硅礦儲量約60萬噸,含硅量為98%;另外,境內有罕見的富硒地帶,硒資源出露面約150平方公里。已多年規模開發的“稀世寶礦泉水”暢銷全國,年銷量4000餘噸,年產值800萬元,成為建始的骨幹企業之一。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品種繁多的生物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商機。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包括“兩煙”5000畝,年均產量1.2萬擔;茶園5654畝,年產干茶70噸,可生產龍井、玉峰、玉露、炒青等10多個品種的高級富硒茶和紅茶;高效經濟林5000畝;藥用植物1000多種;野生菌類40多種等。同時,鎮內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蘊藏量達3.81萬千瓦,全部可開發利用。

少數民族


業州鎮系少數民族聚居地,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境內就有人類活動。除漢族外,還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滿族、壯族、彝族、侗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白族畲族、黎族等1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3837人,佔全鎮總人口的22%,近35000人。全鎮各族人民世代相處,和睦與共。

土家族民歌


徠土家族素有“蠻人巴女唱竹枝”的傳統,又有“唱山歌答和為樂”的習俗。其民歌獨具特色,別有風韻。表現形式如下:《山歌》,運腔高亢豪放,拖腔婉轉悠揚,收控餘味無窮。《薅草歌》,四人組唱,鼓、鑼、鈸、馬鑼為樂器,鼓舞勞作,“聞歌歡躍,勞而忘疲。”《號子》,一領眾合,有“放排”、“拖船”、“石工”等號子,曲牌相當豐富。《小調》,曲調優美,細膩而和諧,為“屋裡唱的歌”。《儀式歌》,土家習俗和婚喪喜慶等場合的儀式歌,有“鬧房歌”、“上樑歌”、“孝歌(打喪鼓)”等。《“哭”嫁歌》,反映土家族廣大婦女悲慘命運的歌。《燈歌》,曲牌為多段詞,韻律流暢,民歌起源於土家遠古原始社會末期。

名勝古迹


景點簡介

業州鎮內山巒起伏、重崖疊嶂、流泉飛瀑、林海連綿,以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倍受歷代文人騷客的青睞,“建陽翠黛”、“當陽旭日”、“兩溪春漲”、“石洞通天”、“靈泉甘露”等五景有詩人劉珙徵題詩以誦,位列建始古八景中;其中的“石洞通天”更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北宋詩人黃庭堅等對其詠頌的詩詞達28首之多;著名的“朝陽觀生態資源旅遊風景區”內天池如鏡、石洞飛泉、虎頭昂翠;“九股山風景區”則以挺拔、清新聞名恩施,青樹子、四十二壩水庫等眾多景點,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怡情養性的觀光勝地,更向世人展示著業州豐厚的文化底蘊。

朝陽觀

位於縣城西南郊的朝陽觀生態資源旅遊風景區歷史悠久、享譽盛名,其中的景點有天池明鏡、石洞飛泉、虎頭昂翠、鳳尾拖青、崖懸白印、石聳烏紗、獅灘夜吼、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洞天橋等十個景點,含穿洞子林場、米水河、天生橋、閘木水峽、石鼓門、寶塔山等。其中“石通洞”(又名醒獅洞)馳名遐邇。宋代詩人黃庭堅、民國年間原武漢大學校長石瑛、國民政府兵團司令李延年等都曾留有題刻。位於當陽境內的九股山風景區,長約15千米,主峰海拔1940米,含城門洞、馬鬃嶺、當陽旭日、觀山、鯉魚跳龍門、姊妹洞、青樹子、十八羅漢、四十二壩水庫等風景區,其中青樹子112l級石階直上雲天,可與泰山石階媲美;四十二壩水庫海拔1726米,水清如鏡、碧波漣漪、魚群穿梭、白雲掩映,可謂“天湖”。還有朝東岩一帶眾多的石柱、貓坪一帶各類怪石等眾多景點,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怡情養性的觀光勝地,更向世人展示著業州豐厚的文化底蘊。

石通洞

石通洞位於建始縣朝陽觀北側,是一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洞穴明珠。石通洞博大而神奇,東端一孔直通山頂,宛如天窗,故稱石通洞。石通洞高11.5米,寬160米,洞底平坦,洞頂石鐘乳上長年滴水、形成涓涓細流,常年流淌,滴水聲迴旋洞內,宛若優美的樂曲。古人曾賦詩讚譽:“一竅通天勢蜿蜒,分砂石漏響涓涓。何當洗盡琵琶耳,踞步閑聽勝管弦。”洞口窄如瓶頸,有一座高四米余崖溶峰,彷彿一座石門,是洞前的一座天然屏障。石通洞前,洞外曲徑通幽,風景別緻。“石洞通天”更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北宋詩人黃庭堅等對其詠頌的詩詞達28首之多,他在洞壁留下了一道讚美石通洞的詩:“古木蕭蕭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攀籠。崖前況有涓涓水,好滌塵襟去效翁。”文人留下的詩文足跡,向人們展示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如今的石通洞,已成為海內外旅遊者爭相觀覽的勝地。洞內空氣清新,冬暖夏涼,適合旅遊避暑,傳說五峰禪師在這裡隱居數年,採藥煉丹。這顆明珠正以嶄新的面容迎接四方來客。

景點信息

朝陽觀,位於州鎮西南1.5公里,佔地約500平方米,因鳳冠山形似一隻向陽欲飛的彩鳳,寓“丹鳳朝陽”之意,所以稱為“朝陽觀”,又因觀外有天然水池,故觀名為“天池寺”。
朝陽觀建於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維修過。原由佛祖殿、觀音殿、十八羅漢殿、玉皇樓、呂祖閣、靈官殿等建築群組成,系磚木結構。大門上方,塑有凸面正楷“天池寺”三字,因廟外南側有天然水池,譽稱“天池明鏡”;青花石大門框上鐫刻對聯一副:“池深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橫額是“寺內皆空”。廟內泥塑神像,栩栩如生。山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清風送爽,曲徑通幽,洞穴處處,清泉常流。
朝陽十景有:天池明鏡、石澗飛泉、虎頭昂翠、鳳尾拖青、崖懸白印、石聳烏紗、獅灘夜吼、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澗天橋。女兒寨是朝陽觀的一個重要景點,位於朝陽觀南麓的馬欄溪畔的峽谷中,離縣城僅3公里,該峽谷內小溪、瀑布、森林、溶洞、絕壁等景色。懸岩下的兩個大溶洞,相傳為當年的貧苦農民女兒揭竿起義的聚集地,是土家女兒生活習俗的表演場所。現在的朝陽觀,經過政府的大量投資建設,景色更加迷人,她正以美麗的姿態迎接各方遊客。

代陳溝

代陳溝離建始縣業州鎮城區約五公里,因石林密布而聞名,代陳溝石林屬奧陶紀石頭形成。在高度上可以與目前已經發現的梭布埡石林媲美。但比較而言,梭布埡石林雖然面積大但較分散,且多位於地勢低洼地帶,而代陳溝石林相對較集中且大部分都是矗立在地勢的高位,看上去更加雄偉。代陳溝石林的石林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態萬千。絕壁天窗,即由幾塊千斤巨石自然堆砌於一石柱之上的“天窗”,是石林里的奇葩;主體部分形成了一幅“雙獅護象”的天然傑作,全部由石林組成的雌雄兩獅分卧在同樣由石林組成的石象兩旁,相映成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像金龜探頭、鱷魚望海、洪鐘唱鳴、八陣圖等石頭或石柱,也是石林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與“雙獅護象”、“絕壁天窗”一道,構成了代陳溝石林的絕妙與神奇。石林旁還有很多的溶洞與之相應,已被發現的大型溶洞有兩個,形成了山、水、洞、石渾然一體的奇觀。
代陳溝不光以石林稱奇,更撥動人們心弦的是他獨特的文化魅力。代陳溝名字的由來就是一種文化。明末清初,朝廷為鼓勵遷徙,推出了一種“挽草為記”的政策。代姓人和陳姓人首先來到這裡,因為劃界不清鬧起了矛盾,最後經縣衙調解,兩家以溝為界,並在河溝源頭的一塊石頭上鑿“界”字為證,“界”字所在的坡取名“鑽字坡”,溝左邊是代家的,溝右邊是陳家的,代陳溝由此得名。
代陳溝在歷史上是建始商人入川的必經之地,從這裡入川只需半天時間。在318國道未開通前相當長的時間裡,由代陳溝入川的這條民間通道是相當繁忙的。代陳溝人的風俗人情也是一種文化。如今的代陳溝人仍在延續經年已久的罕見的試葬制,即挑選的墓地在葬人之前,要先葬雞蛋於其中,在三五天或兩三個月後,根據雞蛋是否發生變化來考證這塊墓地是否屬於風水之地,從而決定最終的取捨。歷史上出現的“象墓之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代陳溝人試葬制背後神秘而濃厚的風水情結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石門河

石門河位於建始高坪,北通豫陝,西襟巴蜀,東臨江漢,南極瀟湘,肩擔重慶、武漢,比鄰長江三峽,是“兩大火爐”之間的避暑山莊。如果你乘車來石門河,滬蓉西高速公路是必經之道,汽車穿行於山環水繞的群山之間,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快感。你會覺得此時地位更高、心境更廣、眼界更寬!再沒有平日大都市裡水泥叢林的擠壓、交通擁堵的厭倦、霧霾廢氣的憋悶、日常瑣事的煩惱。在這裡,迎接你的是漫山遍野的香花、悅耳動聽的流泉,自由飄灑的雲霧,沁人心脾的空氣,樸素耿直的鄉民。這時才領悟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富有,真正的高貴。
石門河景區享有“世界第一古人,中國第一古河,巴楚第一古道,施南第一佳要”的美譽。有“直立人起源,石門河藏寶,石佛寺發光,紫薇王顯靈”四大千古之謎。有“石臼,石門,石眼、石書”四大地質傳奇。即將開放的石門河景區分為:一個中心(高店子旅遊接待中心);兩大景區(直立人謎窟景區,石門天塹景區);三段峽谷(問心谷、洗心谷、舒心谷),四個驛站(直立人驛站,石門河大橋驛站,巴岩洞驛站,擦耳河驛站);五個景觀密集區(石佛寺景觀密集區,石蔓橋景觀密集區,洗心潭景觀密集區,喊歌台景觀密集區,佳音亭景觀密集區);六大文化特徵(人類文明進程文化,古道官商兵驛文化,地質科考文化,氣候生態文化,佛寺宗教文化,民間傳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