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枚

銜枚

銜枚,讀音xián méi,漢語辭彙,意思是古代行軍時口中銜著枚,以防出聲。出處《周禮·夏官·大司馬》。作謂語、定語。

解釋


1、橫銜枚於口中,以防喧嘩或叫喊。枚,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
2、謂閉口不言。
3、泛指寂靜無聲。
4、指人行跡隱沒。
5、銜枚。枚狀如箸,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古代行軍時,常令士兵橫銜口中,以防喧嘩。

出處


《周禮·夏官·大司馬》:“羣司馬振鐸,車徒皆作,遂鼓行,徒銜枚而進。”
《北齊書·平泰王歸彥傳》:“乃載(高歸彥)以露車,銜枚面縛……棄世。”
《南史·沈約傳》:“林子銜枚夜襲,即屠其城。”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一八回:“馬摘鸞鈴,軍士銜枚,前到宋軍寨柵。”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遂挑選精兵萬人,披掛銜枚,從間道殺出大別山後。諸軍得令,依計而行。”
《楚辭·九辯》:“願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
南朝.梁.沈約《自序》:“夫穿掘之侶,必銜枚以晦其跡。”
《文選·枚乘》:“迴翔青篾,銜枚檀桓。”李善註:“銜枚,水無聲也。”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群熊》:“癸卯初,有熊數十萬,從內鄉硤石,入西南山,銜枚並進。”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四》:“文山效之,作《黑賦》曰:‘孫臏銜枚之際,半夜失蹤;達摩面壁以來,九年閉目。’”
明.沈采《千金記·破趙》:“疾走銜枚,刀鎗要整齊。”
明.梁辰魚《浣紗記·誓師》:“待昏黑時,臣將左軍,銜枚泝江而上五里以待。”
清.陳夢雷《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銜枚趨鳥道,卷甲護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