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鎮

河南省信陽市息縣下轄鎮

包信鎮位於息縣東北35公里處,北距新蔡縣城20公里,由106國道貫穿全境。系周封賴國故地,是河南省三大古鎮之一,與回郭鎮、朱仙鎮並列為河南省三大名鎮。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過渡季風濕潤區,四季分明,冷暖適中,雨水充沛,雨熱同季。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縣經濟實力較強的鄉鎮之一。

全鎮物產豐富,名吃眾多。境內擁有息縣古賴國文化園、賴國故城等文物古迹。賴氏始祖叔穎公陵園被譽為“賴國故城”,2006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古賴國文化園內建築之一。

截至2017年,該鎮(鄉)行政面積87.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711人。

歷史沿革


周朝,封為賴國地。
秦朝,屬潁川郡
漢朝,為褒信侯國褒信縣。
南朝宋時,改名苞信。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新蔡郡治苞信。
唐天祐元年(904年),改名苞孚縣。
明清時期,設包信里。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區轄7聯保,45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區設鎮轄20保。
1949年2月,設區。
1950年10月,區轄28個鄉。
1956年1月,建立中心鄉。
1957年3月,中心鄉改鄉。
1958年8月,鄉改公社。
1983年12月,公社改鄉。
1987年9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包信鎮轄長安1個居民委員會,朱圍孜、包莊、鄒樓、傅庄、徐樓、管樓、周庄、姜寨、王廟、王平樓、張鄭庄、姚庄、北街、馬庄、后樓、香蒲園、大李庄、徐圍孜、腰庄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2個居民小組、31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包信鎮下轄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街66號。
街道社區馬庄村北街村張鄭庄村
鄒樓村王廟村香蒲園村徐樓村
管樓村大李庄村王平樓村朱圍孜村
姜寨村姚庄村腰庄村后樓村
周庄村付庄村徐圍孜村包莊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包信鎮地處息縣東北部,東與淮濱縣防胡鎮接壤,南與小茴店鎮為鄰,西與張陶鄉東嶽鎮毗鄰,北與崗李店鄉相連。區域面積87.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包信鎮地處淮北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和西部稍高,閭河兩岸略低,平均海拔40米。最高點位於大李庄村,海拔46.5米;最低點位於徐圍孜村,海拔37.3米。

氣候特徵

包信鎮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

水文

包信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水系。閭河穿境而過,自西向東流經朱圍孜、包莊、徐圍孜、腰庄、鄒樓、傅庄、徐樓、街村、管樓9個村,境內長12.7千米;青溝河發源於崗李店鄉,自北向南流經馬庄、北街、王平樓、長安、徐樓村注入閭河,境內長8千米。

自然災害

包信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大風、低溫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05年7月9日~11日,普降大雨,閭河上游洪水猛漲,境內河水倒灌,沿閭河4.7萬畝良田被淹,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餘萬元。
包信鎮
包信鎮

自然資源


包信鎮主要礦藏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等,油氣層在800米以下。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包信鎮轄區總人口5881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060人,城鎮化率12%。總人口中,男性31760人,佔54.0%;女性27055人,佔46.0%;14歲以下12936人,佔22.0%;15~64歲41454人,佔70.5%;65歲以上4410人,佔7.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87萬人,佔99.8%;有回、苗、哈薩克3個少數民族,共130人,佔0.2%;2011年,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2.5‰,人口自然增長率5.2‰。
2017年,包信鎮常住人口62711人。
截至2018年末,包信鎮戶籍人口5401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末,包信鎮實現生產總值7.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67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8.1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3億元,比上年增長9%。稅收收入16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4元。
2018年,包信鎮有工業企業12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農業

包信鎮有農業耕地面積8.8萬畝,人均1.5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0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9萬噸,人均83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紅麻、棉花、芝麻、油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雞為主,規模養殖專業戶900多戶;生豬存欄達10萬頭以上;蛋雞存欄200萬羽,年產鮮蛋1.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8739萬元。

工業

包信鎮工業主要以糧食加工、木材加工、磚廠、預製廠、麻紡、養殖等為主導產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3%。2011年末,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000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5億元,上交利稅100多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億元。

商業

2011年末,包信鎮有商業街6條,商業網點74個,從業人員1044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8%;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8億元。

金融

2011年末,包信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4億元,比上年增長9%;各項貸款餘額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包信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709人,專任教師28人;小學18所,在校學生6970人,專任教師27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學生872人,專任教師9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初中畢業升學率87.1%。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包信鎮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活動中心5個,各類圖書室11個,藏書10萬餘冊。
2011年末,包信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900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包信鎮有中心衛生院康復醫院1家,村級標準化衛生室19個,專業衛生人員88人。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3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2011年,鎮中心衛生院,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醫師49人,護士6人,病床5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6萬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包信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5戶,人數112人,支出168萬元,比上年增長16%,月人均15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55戶,人數2056人,支出501.2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6.5萬元;比上年增長15%;春荒救災救濟1.5萬元;敬老院1所,床位68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3萬人,參保率75%。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包信鎮有郵政支局1個,代辦點14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3400份(冊)。電信服務網點1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500門,移動、聯通無線電話基站6個,固定電話用戶1500戶,行動電話用戶比上年增加980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89%。
● 給排水
2011年末,包信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排水管道37.5千米,年供水量1.3萬立方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75%。
● 供電
2011年末,包信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座,綜合電壓合格率97%,供電可靠率99.5%。
● 園林綠化
2011年,包信鎮鎮區有小遊園1處。小遊園、賴氏文化小區等綠化面積0.43公頃,鎮區公共綠化6公頃。人均綠地0.6平方米。

交通


包信鎮境內有106國道穿境而過,境內長6千米,大廣高速連接線、息包公路、包防公路、包東公路、馬包公路、包姜公路交會於此,村級公路全部貫通。鎮客運站1座,公交車6輛。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9.5千米;橋樑2座,總長度0.2千米。

文化


地名由來
漢為褒信侯國,南朝宋改名為苞信,宋更名包信。
文物古迹
包信鎮境內擁有息縣古賴國文化園、賴氏太始祖叔穎公陵園、賴國故城、叔穎公墓、賴王陵遺址以及龍王廟、開化寺(奶奶廟)、迎水寺、香煙寺等多處古迹。1982年,叔穎公墓被確定為息縣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賴國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
2012年,息縣嗨子戲入選信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信鎮陳湖村的嗨子戲則是息縣嗨子戲的代表。2019年,傳統小吃包信大餅衝出包信,成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地方美食
包信鎮地方美食有百雞塊、包信大餅、小豬肉、燴面、小磨油、地鍋狗肉、油杠饃、剔骨肉等。
● 包信大餅
包信大餅
息縣非遺美食包信大餅也叫燒餅,因狀如盤子,比普通燒餅大許多而得名。製作程序簡單,但是很嚴格。包信大餅現為信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武家雞塊
武家雞塊
武家雞塊是用一口直徑一米多的大鍋熬滿滿一鍋湯,並在旺盛的炭火上燒著,在鹵湯騰騰翻滾等環境中滷製而成,滷製出的雞身會冒出一陣陣香氣。
包信鎮
包信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