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號

黑石號

黑石號是指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唐朝時期的一艘沉船,又名為“Belitung”。

該船隻的結構為阿拉伯的縫合商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到67000多件。出水的文物包括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縣窯瓷器,還包括金銀器和銅鏡;其中3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青花瓷盤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出水長沙窯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曆二年(826年)銘文。

詳細情況


文物揭秘

黑石號文物
黑石號文物
沃特法原先只是德國一家水泥廠的老闆,他聽廠里印尼工人提到婆羅洲 和蘇門答臘之間的島嶼水域沉沒有古代珍寶,1996年,他帶著潛水裝備與印尼工人趕往傳說沉有寶藏的水域。1997年沃特法發現了明代鷹潭號沉船(音譯),1998年又發現了馬熱尼號沉船(音譯),並於同年在勿里洞島外海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沉船,將其命名為“BatuHitam”,中文意譯為“黑石”號。對“黑石號”的打撈始於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基本完成,從2000年開始對打撈文物進行整理。因為出水長沙窯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曆二年(826年)銘文,結合其他器物考證,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

寶藏落戶獅城

2002年,國內文物界獲悉了“黑石號”的簡況,立即引起高度關注。南京博物院張浦生先生曾感嘆:“黑石號”是個罕見的寶庫,其中的寶藏內涵豐富,數量龐大,保存完整。從2002年開始,國內的揚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湖南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提出了購買意向,但黑石號打撈文物開價4000萬美金,並提出寶藏必須整體購買,另外根據合約,探海公司拍賣寶藏所得必須與印尼政府分享,分配方案未達成一致,使寶藏未被推出拍賣。
新加坡“聖淘沙”機構(SentosaLeisure)先購買了被打撈文物的數年展覽權,隨後籌資購得這批貴重文物,被打撈文物於2005年分批完整落戶獅城(新加坡的別稱),系酒店業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後人捐出巨款,協助聖淘沙休閑集團籌資以3000餘萬美金購入;雖然這批重要文物未能被中國國內購藏,但最終落戶於華人文化圈的新加坡仍屬幸事。

船隻結構之謎

根據李艾華文引述的陳玉秀(曾參與打撈工作)介紹,黑石號船體保存完整,沉船底部破損的大洞推測為觸礁所致,沉沒地,海床結構為粘土而非岩石,滿載的船隻激起海底粘土並被掩埋形成保護層,船上運載的大部分陶瓷儲存在廣東燒造的大堆中,大堆中多裝運長沙窯瓷器和鉛條、香料。
“黑石號”被打撈后,研究者很關心這艘古船來自何地,屬何種結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但對於境外打撈中國珍寶的情況卻沒有涉及。黑石號運送貨物基本來自中國,以陶瓷器為主,起始港口無疑為中國。據多家媒體報道,黑石號船體保存基本完整,採用繩索縫合捆紮船體,從結構看是一艘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單桅縫合帆船。這種船體結構是典型的阿拉伯縫合船,製作船體時不使用鐵釘。

打撈文物萃珍

據李艾華文介紹,“黑石號”打撈文物陶瓷製品多達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國陶瓷。比較奇特的文物包括10件金器,金器之精美可媲美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金銀器。其中的八棱胡人伎樂金杯高10厘米,比何家村出土的兩件八棱胡人金杯尺寸還略大些。另有24件銀器、18枚銀鋌和30件銅鏡,銀鋌單件重達2公斤。其他零星文物可能為船上乘員的個人物品,其中包括2件玻璃瓶、一件漆盤(殘)、象牙制遊戲器具(似為遊藝用的雙陸)和硯、墨(殘)。
長沙窯瓷約56500件,器型以碗為主,其次為執壺。其他器型包括杯、盤、盂、盒、罐、熏爐、油燈和少量生肖瓷塑。有件瓷碗帶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銘文,碗心圖案接近阿拉伯“安拉”,寶曆二年為唐敬宗年號(826年)。有的碗中寫有“茶盞子”,明確標清了瓷碗的茶具用途,有瓷碗寫有“湖南道草市石諸孟子有名樊家記”,說明產品來自長沙窯,帶有廣告語言性質,大量描繪有花葉、蓮蓬、飛鳥、摩揭魚紋,這些新發現的長沙窯產品大大豐富了長沙窯瓷的內涵和藝術裝飾,也為確立長沙窯瓷的外銷瓷器窯場地位提供了證據。帶有阿拉伯風格的圖案和裝飾,說明唐代長沙窯為了適應西亞市場需求而調整了自己的產品特色。
打撈瓷器還包括200件浙江出產的越窯青瓷、350件北方白瓷、200件北方白釉綠彩陶瓷和700餘件廣東地方窯口燒造的粗糙青瓷。

沉船陶瓷考證

“黑石號”上的謎團很多,以白釉綠彩瓷為例,打撈出水的白釉綠彩陶瓷器與河南鞏縣及河北燒造的同類產品風格近似,但“黑石號”打撈出高達1米的西亞風格長柄高足壺,造型修長而奇特,在國內同樣造型的產品從未發現過,同船打撈出一件白釉綠彩的龍頭形器與之尺寸匹配,似為壺蓋。另外,這批白釉綠彩瓷中有兩件碗盤在底足中央分別刻有“盈”字和“進奉”字樣。
“盈”字款瓷器以往曾發現過多批,在河北內丘城關邢窯遺址曾發現過20餘件刻“盈”字款的碗底標本,在西安大明宮遺址也出土過這類刻款碗底。在河北易縣唐咸通五年(864年)孫少矩墓出土過“盈”字款白瓷注子;在唐長安西明寺、青龍寺等地出土過“盈”字款白瓷器。這些國內出土和傳世“盈”字款瓷器均為白瓷,均刻款識於器物底部,時代為唐代中晚期,研究界普遍認為它們為河北邢窯產品,係為皇家大盈庫所燒造。西安收藏家張國柱藏有一件唐代邢窯白瓷碗殘件,碗底殘存有刻款“大盈”二字,採集自西安津鎬路建築工地,驗證了“盈”字款確為皇家大盈庫瓷器。“黑石號”出水白釉綠彩瓷盤帶有“盈”字和“進奉”刻款,說明它們與邢窯有密切關係,值得深入探究。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大量金銀器和“盈”字款、進奉款白釉綠彩瓷,似乎都在揭示這條阿拉伯商船的不平常之處:它很可能搭載了外交使節或兼有外交使命,返航途中攜帶了作為國禮的皇家大盈庫所撥器具。
黑石號沉船打撈瓷器包括唐青花盤、邢窯碟、白釉綠彩及越窯瓷和長沙窯瓷。最名貴的是3件唐青花瓷,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但值得探討的是,這3件青花盤被考證為河南鞏縣窯產品,紋樣與揚州發現的唐青花執壺、碗、枕等殘件近似。從放大圖片看,釉面剝蝕處青花繪畫的線條均不存在。北方清代民國青花瓷有一種釉上青花的工藝,是以鈷料混合釉料在釉上繪畫,燒造時鈷料燒融在釉層中,“黑石號”是否也屬於這種混合釉料繪製的青花瓷器,有待進一步探討。2003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文物研究所在河南鞏義市(原名鞏縣)黃冶窯址進行了新的發掘工作,出土產品中有白釉綠彩瓷和唐青花執壺殘片,通過考古發掘解決了唐青花的產地問題。今後將“黑石號”上的產品與河南黃冶窯及河北邢窯產品作深入比較研究,將有助於解決“黑石號”部分陶瓷產品產地不明的疑問。

展會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倫多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與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獨桅帆船: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現》文物展,通過數百件來自約1200年前沉沒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國唐朝“貨”,為人們講述了“隱沒”已久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故事。
2020年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在滬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以紀念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