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雞準噶爾亞種

石雞準噶爾亞種

石雞準噶爾亞種是石雞的亞種之一,中型雉類,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石雞準噶爾亞種
石雞準噶爾亞種
石雞準噶爾亞種
【中文別名】準噶爾石雞
【拉丁學名】Alectoris chukar dzungarica
【命名者及時間】Sushkin, 1927
【英文名稱】Junggar chukar

科屬分類


脊索動物門、鳥綱、雞形目雉科、石雞屬、石雞

外形特徵


石雞準噶爾亞種是石雞的亞種之一,中型雉類,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於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於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雌鳥有時亦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
頭頂幾乎全為淺黃褐,僅在額部和兩側,緣以狹窄的灰色;白色眼上紋亦狹窄,後頸灰色到深橄欖灰色;上背的前方具窄條的玫瑰紅色,其玫瑰色多於黃褐色;背面其餘部分介於淡褐色和鼠灰色之間;兩翅鼠灰色,不具紅色;胸部淡灰,前方渲以深橄欖黃色;兩脅的黑斑間,大都為鮮明的白色。雄性翅長157—160毫米,雌性翅長152—160毫米。

生活習性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鳴聲高亢。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繁殖期為4~5月。營巢於懸岩基部、山坡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每窩產卵8~15枚。孵化期22~24天。

分佈範圍


分佈於蒙古的西北部,唐努烏拉山西部塔爾巴哈台。中國新疆伊犁河上游的伊寧和準噶爾阿拉套。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