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章

劉友章

劉友章,男,1952年6月出生,碩士研究生畢業,日本京都大學留學歸國,廣州中醫藥大學內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內科教研室主任、國家中管局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消化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急症協作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廣東醫學會消化分會肝病學組常務委員、人工肝血液凈化學會全國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廣東省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委。

簡介


出身中醫世家,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84年考取鄧鐵濤、王建華教授研究生,從事脾胃消化病、神經肌肉疾病研究。首先提出中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認為中醫脾主運化不僅僅是指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指營養物質在線粒體內的氧化磷酸化的產能過程,深化了脾胃學說研究。
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20多年,97年以來,主持病區疑難病例討論,臨床經驗豐富,治法知常達變,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結腸炎、肝膽病,男科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中風、血栓性脈管炎、眩暈、頭痛等病症,對重症肌無力、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多發性肌炎等神經肌肉疾病治療有獨到之處。

榮譽成就


主參編各類醫學書籍10餘部,發表《四君子湯對脾虛大鼠肝、心肌、胃黏膜和骨骼肌細胞線粒體損傷的修復作用》(中國臨床康復,2006,(39))、《40例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的發病特點及中醫治療前後療效分析》(中醫藥通報,2006,(5))等醫學論文70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脾主運化與細胞線粒體相關性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國家科技部973子課題“肝脾相關(肝病實脾)理論診治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胃炎I號對胃癌前病變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調控機制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蟲草多糖體外誘導大鼠MSC分化微肝細胞的研究”、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痛風康治療濕熱型痛風與作用機理研究”等課題研究;參加國家“七五”攻關課題“脾虛證候機理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辨證論治與實驗研究”等課題研究,共計30多項。

學術專著


參與王建華教授“脾虛證辨證論治系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日本完成的“阿黴素細胞毒性及六君子湯防治作用機理研究”科研課題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參與“理脾化痰降脂片治療高脂血症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得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研究二等獎、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脾主肌肉理論指導治療肌肉病的臨床系列研究”獲2005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排名第二)、“《中醫內科學》肌肉病專題學習網站”獲2005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排名第二)、“中醫五臟相關學說應用基礎研究”獲2005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排名第三)、“反葯配伍治療肝硬化腹水(鼓脹病)的臨床研究”

出診信息


廣州中醫藥大學固生堂國醫館專家,周二上午出診(廣州中醫藥大學固生堂國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