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桑

桑科桑屬植物

奶桑(拉丁學名:Morus macroura Miq.)是桑科桑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無刺;冬芽具芽鱗,呈覆瓦狀排列。葉互生,邊緣具鋸齒,全緣至深裂,基生葉脈三至五齣,側脈羽狀;托葉側生,早落。花雌雄異株或同株,或同株異序,雌雄花序均為穗狀;雄花,花被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被片對生,在花芽時內折,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花被片覆瓦狀排列,結果時增厚為肉質,種子近球形,胚乳豐富,胚內彎,子葉橢圓形,胚根向上內彎。

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西藏波密、墨脫等地。生於海拔(300) 1000-1300 (-2200米)米山谷或溝邊熱帶林中向陽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也有分佈。

樹皮可以造紙;木材及葉可以提取桑色素。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7-12米,胸徑10-20厘米;小枝幼時被柔毛;冬芽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被白色柔毛。
葉膜質,卵形或寬卵形,長5-15厘米,寬5-9厘米,先端漸尖至尾尖,尾長1.5-2.5厘米,基部圓形至淺心形或平截,邊緣具細密鋸齒,表面深綠色,略粗糙,側脈及網脈疏生細毛,背面淺綠色,幼時脈上疏被細毛,基生側脈延長至葉片中部,側脈4-6對,向上斜展;葉柄長2-4厘米;托葉細小,早落。
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成對腋生,長4-8厘米,總花梗長1-1.5厘米;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被毛,雄蕊4枚,花絲長約2.5毫米,花藥近球形,退化雌蕊方形;雌花序狹圓筒形,長6-12厘米,總花梗與雄花總梗相等;雌花花被片4,被毛,子房斜卵圓形,稍扁,微被毛,無花柱,柱頭2裂,內面有乳頭狀突起。
聚花果成熟時黃白色;小核果,卵球形,微扁。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佈範圍


產雲南南部,西藏波密、墨脫等地。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也有分佈。生於海拔(300) 1000-1300 (-2200米)米山谷或溝邊熱帶林中向陽地區。

主要價值


樹皮可以造紙;木材及葉可以提取桑色素。

主要變種


毛葉奶桑
幼枝被毛,葉表面被柔毛,葉背及葉柄被極密的柔毛。與原變種易區別。
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的巴馬等地。泰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此變種G. Koidzumi曾定為長穗桑M. wittiorum Hand. -Mazz.的變種。但根據其外部形態和分佈區的不同,我們認為應屬奶桑M. macroura Miq.的變種。

栽培技術


種植農桑系列品種的要求:該系列品種對肥水要求比較高,要選擇能灌能排、土壤肥沃的水田,禁止種植在山坡地以及土地薄瘠的旱地,以免得不償失,發揮不了品種桑的優勢。
種植前的準備:
①深挖植溝:平整好土地,同時挖好排水溝,種植溝,溝要求寬30cm、深50cm,將挖出的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
②施足基肥:以垃圾、豬欄糞等有機肥為主,要求畝施50擔以上且蓋土10cm表土,並踏實,等苗栽植。
③苗木準備:大小苗要分開種植,整修苗根,剪去過長、破傷的桑根,剔除病蟲苗。
種植規格:根據品種特性,必須按0.66米×1.35米的標準種植,每畝控制750株左右(不能超過800株)。
種植方法:把桑苗放入預定的種植溝內,扶正桑苗,舒展苗根,再將表土填入根部,捏住苗木,輕輕向上提斜,最後踩實,壅上心土成鏝頭狀,深度以埋沒根頸(青黃交界處)5厘米為適。
種植時間:在桑樹落葉后、土壤封凍前栽植為好。
桑苗保護:短時間期內可堆放在室內或陰涼處,用稻草蓋好保護,保持苗木新鮮:較長時間應將苗木暫時“假植”。
1.
種植農桑系列品種的要求:
2.
種植前的準備:
①深挖植溝:平整好土地,同時挖好排水溝,種植溝,溝要求寬30cm、深50cm,將挖出的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
②施足基肥:以垃圾、豬欄糞等有機肥為主,要求畝施50擔以上且蓋土10cm表土,並踏實,等苗栽植。
③苗木準備:大小苗要分開種植,整修苗根,剪去過長、破傷的桑根,剔除病蟲苗。
3.
種植規格:
4.
種植方法:
5.
種植時間:
6.
桑苗保護:

管理要點


檢查:
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是發芽前(3月上旬)逐株進行,發現栽植太深、太松、不正的,要重新栽植或復土踏實,特別是根頸部露出的一定要復土,發現乾枯至頸部的苗應撥出再補種;第二次是在發芽后的檢查,如發現不發芽的要及時補植。
定干與蔬芽:
發芽前剪去苗木上部枯死部分,留下苗長25-30厘米,有利發芽,待發芽后新條長至15厘米左右時,選定兩個長勢好的枝條,其餘全部疏去。
施肥:
適量施澆清水糞,以利根部吸收、成活。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追肥2-3次;每畝糞肥40擔或餅肥80公斤、碳銨100公斤,禁止過早施化肥。
常規管理:
隨氣候、季節變化,做好除草、鬆土、病蟲害防治、排灌等工作,特別是防止前期積水。
1.
檢查:
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是發芽前(3月上旬)逐株進行,發現栽植太深、太松、不正的,要重新栽植或復土踏實,特別是根頸部露出的一定要復土,發現乾枯至頸部的苗應撥出再補種;第二次是在發芽后的檢查,如發現不發芽的要及時補植。
2.
定干與蔬芽:
發芽前剪去苗木上部枯死部分,留下苗長25-30厘米,有利發芽,待發芽后新條長至15厘米左右時,選定兩個長勢好的枝條,其餘全部疏去。
3.
施肥:
適量施澆清水糞,以利根部吸收、成活。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追肥2-3次;每畝糞肥40擔或餅肥80公斤、碳銨100公斤,禁止過早施化肥。
4.
常規管理:
隨氣候、季節變化,做好除草、鬆土、病蟲害防治、排灌等工作,特別是防止前期積水。

病蟲防治


褐斑病

受害癥狀:桑葉上有褐色的不規則病斑。病斑初始只有芝麻大,隨病情發展病斑逐漸增大,病斑中部淡褐色,周邊濃褐色。
危害時期:5月開始有發生,8-10月是危害盛時期。多濕是病害發生和流行的關鍵因素。從初次侵染到引起再次侵染只需10天左右。春伐桑園較夏伐桑園受害嚴重。
防治方法;首先,冬季清除桑園內的枯枝落葉集中燒毀,雨季注意開溝排水,由下向上采葉,改善桑園通風透光條件。其次,藥劑防治;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殺,間隔10天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無殘毒,但要求各天采葉。

根結線蟲病

受害癥狀:根結線蟲侵入桑根組織后,不斷吸取桑根營養物質,在吸取營養物質過程中,雌蟲分泌的唾液刺激桑根組織形成巨細胞,使細胞過度分裂膨大形成腫瘤。桑根產生腫瘤后,根系的正常生長發育手到阻礙,即便萌發,桑樹萌發晚,有的就不萌發,即便萌發,桑樹枝條也細少、葉薄發黃,病株1-2年後逐漸死亡。
危害時期:該病主要因調入省外帶病桑苗而傳入,桑樹受害癥狀以4-7月較為突出,且多發生在河灘地和土壤沙質較重的桑園中。
防治方法:首先,強化檢疫,防止帶病桑苗的調入調出。其次,對桑園中發生的零星病株挖出燒毀。

桑疫病

受害癥狀:有黑枯型和縮也型。初期桑葉上有油浸狀病斑,以後擴大成黃褐色斑,病斑周圍葉色稍黃,病葉變黃易脫落,病情擴展時,葉脈、葉柄、新梢上形成凹陷的暗黑色條斑,整個新梢變黑枯,俗稱“爛頭病”。
危害時期:桑疫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係密切,高溫多濕利於該病細菌的生長和繁殖。7-9月是該病的高發期。
防治方法:首先,因氣孔和傷口是該病細菌的主要傳染途徑,因此,夏秋采葉盡量留葉柄,減少樹體創傷;其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在剪除病梢后,用15%的農用鏈黴素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天噴一次,重點噴樹梢和葉背,噴2-3次可控制病害。

桑里白粉病

受害癥狀:該病多發生與枝條中下部的葉片上,發病初期,葉背產生白粉狀圓形霉斑,在霉斑相應的葉面,出現淡褐色的斑塊。病害嚴重時,霉斑擴大連接成片,白色粉末布滿葉背。
危害時期:該病8-10月時是發病盛期。葉片硬化早的桑品種以及地下水位的山區桑園易發生本病。
防治方法:首先,選栽桑葉硬化遲的桑品種。其次,及時采葉,防止桑葉硬化。再次,藥劑防止:與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