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系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復旦大學物理系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1942年在重慶建立的國立復旦大學數理系物理組,迄今已有60餘年歷史。在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由原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物理系師生合併而成新的復旦大學物理系。
復旦大學物理系現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各二級學科),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上海市高峰學科。1993年成為國家理科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家首批設立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的單位,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國家“985工程”重中之重科技創新平台。建有“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物質計算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並負責管理運行校級微納加工平台。
復旦物理系現設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光學三個專業,這三個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博士點,並且總的物理學也已評為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學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場論、量子統計與理論物理方法、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計算凝聚態物理、凝聚態理論、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低維和超薄膜磁學、強關聯體系的理論和實驗、激光物理、光子與光電子學、生物醫學物理、同步輻射及其應用等等。
物理學專業設有表面物理、理論物理、半導體物理、激光物理、低溫物理、原子核物理、生物醫學物理、同步輻射、光子與光電子學9個方向。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和科學研究能力,了解與物理學有關的交叉學科新發展,並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應用和開發能力。在本科教育中,堅持名教授上基礎課和專業主幹課,重視本科教材建設,現有三門教育部名牌課程,16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鼓勵學生實踐、創新、實驗中心開設了《自學物理實驗》,《綜合物理實驗》,《小課題實驗》等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實驗課。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共有教職工120人,包括教授69人、副教授17人、實驗技術人員10人、行政管理人員1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Fellow)6人;有多名教授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並獲得國際物理學重要獎勵。
院士專家
傑出青年
侯曉遠,金曉峰,資劍,吳長勤,龔新高,虞躍,封東來,蔣最敏,周磊,吳義政,陳張海,張遠波,陳焱,黃吉平,許寧生,向紅軍
本系每年招收本科生約100人,碩士生約40人,博士生招生人數未受限制。自1977年以來共畢業本科生約2800人,碩士生約740人,博士生約220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均達到在國際SCI刊物上發表水平。
復旦
畢業去向
物理學系畢業生的優良素質在國內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就業的去向在不斷地拓寬,其畢業生不僅在教育、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國有企業中受到歡迎,而且也進入一些著名世界500強企業。有65%以上的畢業生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國內外大學及國內外一流的科研單位錄取為研究生。在各大公司的招聘中,物理學系的畢業生以能力強、素質高而獲得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在上海通用、通用電氣、三星電子、浦發銀行、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殼牌石油公司、陶氏化學等著名企事業單位都活躍著物理學系畢業生的身影。如:2010年的應屆畢業生有92人,其中攻讀研究生49人,出國深造23人,就業20人,上述讀研人數佔78%。最後,借用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院士的一句話來概括上述情況,“物理學系的畢業生沒有轉專業之說”。
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計算物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微納加工與器件公共實驗室
復旦大學量子調控中心
與本系研究工作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地有: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政道物理學綜合實驗室、復旦大學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和理論物理中心。與教學工作相關的基地有物理實驗中心。同時上海市應用物理研究中心掛靠在該系。
教學機構
復旦大學物理教學實驗中心
始建於1952年,分設普通物理實驗室和中級物理實驗室,繼后又設立了演示物理實驗室。實驗室的發展和成長得到了王福山、周同慶、盧鶴紱、謝希德等物理系老前輩的關心和大力支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1998年由原普通物理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和演示物理實驗室合併成立了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隨後即成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理科)培養基地——復旦大學物理學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評為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7年11月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
近年來,實驗中心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加強對本科生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為了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實驗教改中來,新建實驗中心網站,採用靈活高效的wiki系統,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驗中心採取了學科建設和中心建設互動發展,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新舉措,並加快了人才引進的步伐,形成了一支由實驗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高水平實驗教師隊伍。實驗中心依託物理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小組,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科研和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化教學改革,將實驗中心建設成為本科生科學素養訓練和創新研究的基地。
復旦大學物理系從2002年起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立了本科生交流計劃,雙方每年選派2名本科(三、四年級)學生,於每一學年的春季學期到對方大學做畢業論文或合作研究,時間為16周(或一個學期)。這一項目已經成為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項目。物理系還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耶魯大學、東京大學等有交流計劃。
復旦大學校每年分配給物理學系若干名與境外大學交流本科生的名額,交流的學校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瑞典、芬蘭、新加坡、日本及港澳台等地區和國家的高校。
1955物理系著名高能加速器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啟明
1956物理系著名光電子學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
胡思得
1958物理系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
楊福家
1958物理系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原復旦大學校長。
陳至立
1964物理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國務委員、前國家教育部部長。
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美國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丹華資本董事長。
沈志勛
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學物理科學PaulPigott講席教授,斯坦福大學SLAC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張東輝
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蔡榮根
199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