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泉群,位於山東濟南市濼源橋以北,護城河西側。1985年將這裡闢建為五龍潭公園。該泉群共有泉池29處:五龍潭(原稱灰灣泉)、天鏡泉(江家池)、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溫泉(原稱溫泉)、懸清泉(賢清泉)、凈池、醴泉、洗心泉、回馬泉、靜水泉、濂泉,西蜜脂泉、東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濼溪泉、虯溪泉、金泉、裕宏泉、東流泉、北洗缽泉、顯明池、睛明泉、聰耳泉。

五龍潭泉群


宛如仙境的五龍潭名士閣
宛如仙境的五龍潭名士閣
五龍潭泉群,其中,金《名泉碑》著錄的有5處:東蜜脂泉、西蜜脂泉、五龍潭、古溫泉、懸清泉。清《七十二泉記》著錄的1處:天鏡泉。該泉群流量在城區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1959~1977年統計,平均涌量每日為3.29萬立方米,最大8.81萬立方米,最小0.14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調查,平均每日涌量1.39萬立方米,最大3.14萬立方米。泉水經生產渠,流入西濼河,最後注入小清河。

泉池


五龍潭

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路北,因園內主要景觀為五龍潭而命名,也叫烏龍潭、龍居泉。面積5.44公頃,其中水面0.8公頃。五龍潭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稱“凈池”。宋稱“四望湖”。元時水面縮小,僅剩泉池及縱橫溪流。潭周,歷代多有建築。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時有"水練寨"之稱,先賢舊地建“門神”秦瓊的祠堂,遂有“秦瓊府邸”的傳說和記載。元初,潭側建凝碧宮,明末建有霖雨亭,清初有鮫人館,乾隆時建潭西精舍。解放前,建築大都傾祀。
解放后,政府多次修繕,並於1985年重新規劃、擴建,將五龍潭泉群周圍的天鏡、回馬、古溫、月牙、洗缽、賢清等27處泉池連為一體,峻池砌岸,堆山疊石,植花木,建亭閣,設碑廊,建南北兩大門。1987年9月9月27日,五龍潭公園正式建成開放。公園的建園風格兼具南北造園之精華,以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園。園內人名泉20餘處,名勝古迹及新建景觀有:秦瓊故宅遺址、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名士閣等。
金《名泉碑》著錄,稱五龍潭為灰灣泉。位於濼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餘米處。潭池石砌,南北長方規整形式。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諸泉之首。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關於五龍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續修歷城縣誌·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記》中說:“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潭之名始見於於欽《齊乘》。”(《續修歷城縣誌·金石考二》)以上記載,僅是傳說,不足為信。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這個地方當時稱“凈池”。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載,宋代,這裡又稱“四望湖”。又據今秦氏後裔考證,五龍潭處並沒有建秦瓊府第,只有地方先賢所建的唐護國公秦瓊祠堂,並且也不屬五龍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該潭的形成,應是地質變化的緣故。根據鑽探得知,這裡地底上層,是21.5米厚的第四紀粘土層,其下是40米厚的閃長岩,閃長岩下面是奧陶紀灰岩。由於石灰岩長期被地下水溶蝕,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層粘土和閃長岩塌陷,形成深潭。此潭,景色極佳,碧波蕩漾,澄澈如鏡,水木明瑟,錦魚戲游。傍晚,月輪初升,倒影入潭,曲欄畫橋隨波晃動,宛若仙境。每當雨後新晴之時,潭水湛藍,蘚苔靛青,雜樹成蔭,垂楊滴翠,更顯得格外清幽,世稱“蒼生霖雨”,為舊時歷下十六景之一。由於景色佳麗,潭周曆代多有建築。北魏時有“客亭”(唐代時稱“歷下亭”,唐天寶四年杜甫與李邕宴飲歷下亭,即此),其後有“水簾寨”的稱謂。元時又建五龍廟,明清兩代擴建,改名為“龍祥觀”,先後由道士與和尚住持。明清時期,又先後建起了靈雨亭(亦稱霖雨亭)、鮫人館、杖影閣、倚杖橋、談助亭、畫壁、水檻等,其中最有名的為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闢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後來館舍亭閣大都傾圮。1965年,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和展廳、游廊。經多次整修,景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雲,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隱一小亭,取《莊子·在宥》“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遊人在亭中可賞看龍潭秀色。名士閣為二層,於上俯瞰,正得魚趣,稱“龍潭觀魚”,為泉城濟南一大勝賞。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天鏡泉(江家池)

在五龍潭公園南門內西側。清郝植恭以“天鏡泉”列入《七十二泉記》。泉池長14.5米,寬13.6米,深1.4米,是五龍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15500立方米/日。盛水期水勢很好,清澈見底,游魚上下似在琉璃池中,日月星雲倒映水內如天垂鏡,故名“天鏡泉”。明朝江浚(歷城人,正德十四年舉人,官至陝西按察副使)六世祖江湖(棗強人),來濟南定居在泉邊,其後便俗稱“江家池”。明萬曆年間,山東提刑按察副使張鶴鳴(曾任歷城知縣)以水面如鏡,改名為“天鏡泉”。但人們仍俗稱之為江家池。明劉敕《歷乘》載:“天鏡泉……昔名江家池,張元平(即張鶴鳴)觀察改為‘天鏡’,其泉清澈可 愛。”清道光《濟南府志》又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縲朊肌!貝巳?很少乾涸,串串水泡從池底冒出,於水面炸裂,織成漂亮的波紋,池內青藻浮動,魚如穿梭,上下盪游。池裡的魚多是由人買來放在裡面放生的,故也有人叫“放生池”。解放前夕,社會混亂,魚量大大減少。1956年後,池裡的魚被放進趵突泉公園內的金線泉和螺絲泉中。

潭西泉(1991年)

池北岸原有一酒樓,探於水中,稱“匯泉樓”,樓東側也有一水池。該酒樓有一名菜稱“烹制活鯉”。酒樓主人將買來的鯉魚放在池中,圈養起來,顧客可任選中意的鯉魚,廚師便當即撈起,就地去鱗下鍋,鮮美可口。

七十三泉

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緻。水從石隙流出,匯入五龍潭內。此泉的出現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學者桂馥和他的朋友集資,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作為四方文人聚會詠詩下榻之處。建精舍挖地槽時掘出一個泉子,水勢甚佳,汩汩噴涌,猶如冰壺。桂馥甚喜,便大宴賓客,為泉起名。眾說紛紜,有以形命名的,有以色命名的,有以味命名的……難以決定,桂馥便索性命名為“七十三泉”,並作詩道:“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同時代人吳友松作《七十三泉記》刻於石上(該石已沒,文收清阮元《小滄浪筆談》)。新泉的出現,使精舍大為增色。為了增加水流的氣勢,精舍主人又將南側天鏡泉的水引來與七十三泉相匯。泉水繞屋穿廊,流入五龍潭,於是潭西精舍便成了著名的水景園,遊人遠遠就能聽到汩汩的流水聲。如今精舍早已傾圮,在其舊址上又建起了園中園,1985年闢為武中奇書法展覽館,七十三泉就在展覽館的南側。

潭西泉

在名士閣南側,因位於五龍潭西而得名。為一長方水池,西臨“得月亭”,南與天鏡泉、七十三泉相匯,流經東側的石構曲橋注入五龍潭。雨豐季節,水勢甚佳,由圓穴中湧出,向四面漾出漣漪,浪花飛濺,堪稱奇觀。

古溫泉·洗心泉·靜水泉

古溫泉,在中共山東省早期領導機關舊址北側,池北立一玲瓏秀石。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名曰“溫泉”。因歷史悠久,今人習慣上稱古溫泉。泉水恆溫18℃左右。隆冬季節,朔風凜冽,大雪紛飛,此處卻熱氣蒸騰,故名。泉水由暗道流入月牙泉。過去,這裡是東流水街,故此泉在古代又被稱為“東流水泉”。歷代沿泉多有建築。清代康熙年間,歷城人張秀在此建一所庭園,名漪園,當地居民稱其為張家園。當時的大詩人王漁洋(王士禎)曾作《游漪園記》一文,對這一帶的優美景色做了細緻的描述。其文說:“濟南發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溫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出自西門行?z?{間,不百步折而北,有清流貫乎通達,匯為方塘,居人之汲者、浣者,咸集焉。稍折而東是為‘漪園’,跨水為亭、為堂、為樓閣、為長廊,皆因水為勝……”後來,漪園荒廢。民國時期,古溫泉南臨四合小月牙泉(1996年)院,院東的二層小樓即為早期(1925~1927年)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院內還有兩個泉子,即靜水泉、洗心泉。兩泉毗鄰,僅有一牆相隔,水勢頗好。1964年和1968年,先後與古溫泉合為一體。1985年建五龍潭公園,又將古溫泉水面擴大,上建水廊、雙亭,構成公園內主要景觀。

懸清泉(賢清泉)

位於五龍潭北。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亦著錄,稱賢清泉。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形式,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荇藻漂浮,楊柳垂蔭。此泉俗名“三娘子灣”;后歸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該泉水勢很好,清按察使沈延芳在《賢清園記略》中說:“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者也。”據清代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載,明代陳文學曾在此處建“伊人館”,后易主,先後改稱“賢清園”、“羅家園”,清乾嘉時期的學者、歷城人周永年之子周振甲又改名為“朗園”。朗園是利用懸清泉建成的一所水景園,景色怡人。現在,朗園早已湮沒,清泉仍在。1986年於朗園舊址建“攬泓榭”,榭臨懸清泉,內設茶座,遊人可於此品茗、觀景、賞泉、懷古。

醴 泉

在天鏡泉西,江家池街路西“醴泉居”醬菜園內。泉池為長方形,長2.6米,寬1.9米,深1.8米,池南岸鑲有“醴泉”二字石刻。水由暗溪流進七十三泉內,爾後匯入五龍潭。泉內,解放前曾蓄養一條長約1米,粗如碗口一樣的大鯉魚,魚鰓上有一鐵環,是魚主人做的標記。醬園以醴泉為名,並且以鯉魚作為本醬園的產品商標。據志書記載和1983年實地調查得知,濟南地區還有兩泉亦稱“醴泉”,並均早於本處醴泉而見之於著錄:一在章丘與鄒平交界處的長白山黌堂嶺,一在歷城仲宮康王山;前者名列金代《名泉碑》,後者為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所載。因同名,今人也有的把此江家池街的醴泉誤認為歷史上的七十二名泉了。

月牙泉

在古溫泉東。民初《續修歷城縣誌》有載。清人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載說:“月牙泉,在西門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極清澈。有王氏宅臨泉,隔一牆,內有巨池,蓄紅魚數十頭,長幾尺余,粗如巨桶,不知養自何年。”後來王氏宅湮沒。解放后該泉遺留在東流水街南段,呈不規則形式。1964年,水面擴大,並用自然石駁岸,水中又疊山石,四周植以垂柳,遊人可於樹蔭下乘涼賞泉。

回馬泉·凈池·玉泉

回馬泉,在五龍潭東南20米,南岸石壁上嵌“回馬泉”刻石。該泉水勢尚好,串串水泡,如泄珠璣。北岸處也有一泉,名“凈池”。1986年建五龍潭公園時,將兩泉連在一起,擴大水面,稱“余樂池”,並於水中蓄錦魚,建水榭,榭名“魚樂”,取魚樂我樂之意。凈池北面,五龍潭的東南側為“玉泉”,自然石疊砌,水從洞穴中湧出。經化驗,該泉為優質礦泉水,常有附近居民至此汲水烹茶。三泉匯入小溪流向北去。泉出石下,水漫石上,饒有趣味。小溪北端,水面漸寬成池。池內荷花艷開,錦魚戲游。池上曲橋卧波,橋上設有坐欄,遊人憑欄賞看,稱“曲池觀魚”。

濂 泉

在五龍潭公園西北隅,池中立一小亭,名叫“寒玉亭”。亭接水廊,廊接“濂軒”。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立,臨軒花木蔥蘢。裕宏泉 在濂泉東南側,塊石砌岸,呈“L”形。聰耳泉 在裕宏泉南,橢圓形。俗名耳朵泉,1994年市建委組織泉水調查時擬名。
官家池
在裕宏泉東,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

睛明泉

在官家池北。原無名,1994年市建委調查時擬名。石砌方池,水勢尚好。顯明池 又名仙靈池,在五龍潭北,自然石砌岸。
青 泉
又名瓊泉,在名士閣西側,石砌長方池,四角植柳。
井 泉
在青泉北,圓井形。
赤 泉
在江家池街7號院內,碎石疊砌池壁。
金 泉
在江家池街9號院內,為井形磚砌泉池。1993年填埋,上建小房。西蜜脂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在共青團路45號院內,塊石砌壘,中有小橋隔為兩半。
東蜜脂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在五龍潭公園南門內東側的小院西牆處。
東流泉
在中共山東省委機關舊址西,石砌長方池。北洗缽泉 在古溫泉北,石砌方池,上飾石欄。
溪泉
在月牙泉東北側,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水勢甚盛,流入西護城河內。
濼溪泉
在月牙泉東南,西護城河西側岸下,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