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皺蝽

小皺蝽

半翅目蝽科,兜蝽亞科。分佈於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東,雲南等地。危害刺槐紫穗槐胡枝子葛條等多種園林植物,主要以若蟲群聚刺吸受害植物的枝條,危害嚴重時致幼樹整株枯死。

形態特徵


體黑褐色,無光澤。體長12~15毫米,卵圓形,體寬6~10毫米。頭小,觸角黑色、4節,第二、三節稍扁。前胸背板後半部及小盾片上,有很多橫向細皺紋,故稱小皺蝽。小盾片前緣中央有一個紅黃色小點,有時末端也有一個小黃點。小盾片三角形,蓋著腹部第四節。其基緣中央常有黃褐色或紅褐色小斑,腹部背面為紅褐色,兩側緣各節中央有紅褐色橫斑;腹面為紅褐色。腿節下方有刺。雌蟲生殖節腹面稍凹陷,縱裂,后緣內凹深;雄蟲生殖節腹面完整,稍鼓起,后緣圓弧狀。卵為桶形,初產時米黃色,孵化時粉紅色或黑褐色。卵長0.8~1毫米,寬0.8~0.95毫米,卵上有卵蓋。1齡若蟲體長1.7~2毫米,頭寬0.5~0.8毫米。初孵時淡紅色,將近脫皮時頭和胸部變為紅褐色。觸角節間及複眼為暗紅色。腹部呈淺紅色。5齡(末齡、老熟若蟲)體長12~14毫米,頭寬1.7~2毫米。前胸背板有兩個半圓形的相對稱的褐色花紋,小盾片三角形,邊緣色深。

分佈範圍


分佈於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東,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藥用
小皺蝽
小皺蝽
【名稱考證】小九香蟲(《中國藥用動物志》)
【科目來源】蝽科動物
【藥用部位】小皺蝽的乾燥成蟲。
【性味歸經】辛,甘,咸,溫。脾,腎二經
【功效主治】行氣止痛,補腎壯陽。本用於脾胃氣滯,中陽不足,脘腹脹痛,治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一9克。
【藥材鑒定】藥材九香蟲可能包括蝽科兜蝽屬(Aspongopus)與皺蝽屬(Cydopelta)的各種昆蟲,其中以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與小皺蝽(Cyclopelta parva)最為常見。小皺蝽在華北地區的南部(如山東)亦有分佈,而九香蟲最北分佈到江蘇與安徽,其它種類均為純粹南方種。因此在北方地區,此種藥材似應以小皺蝽為主。

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成蟲聚集在槐樹下的土表層越冬,越冬場所雜草叢生。翌年3月中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常中午爬出活動,日落前回到地表,但並不取食。隨著天氣變暖,越冬成蟲不再回到地表,多集中在萌發比較早的雜草上及刺槐根際處。刺槐開花時(4月上、中旬)開始取食槐樹汁液,5月中旬開始交配,6月中旬開始產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產卵盛期,8月上旬為產卵末期。6月下旬卵開始孵化,卵歷期約15天;若蟲集中在卵塊周圍的1~4年生枝梢上取食,歷期約55天,若蟲脫皮5次後於8月中旬開始羽化。成蟲自9月下旬開始下樹越冬,至11月上旬全部進人越冬場所。

防治方法


若蟲發生期,可用10%速滅菊酯15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