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逃,漢字常用字,讀作táo。

逃的基本含義是遁走遠方、流亡遠方。如:逃,亡也。――東漢·許慎《說文》

逃的常用組詞有逃亡、逃離、逃跑。

字源演變


“逃”字最初見於戰國時期文字。戰國時期這個字有兩種寫法。隨後發展到《說文》中的小篆文字時期,字形與戰國時期文字相比變得更加的寬闊,有人說字形變成這樣是為了逃跑,但並沒有確實的資料記載。到漢代文字時期,字形已接近於現代楷書書寫。後面便沒有很大變化,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逃字是形聲兼會意字,辶表形旁,兆是聲旁,表音。字形左邊很像路和腳,意思是逃走;右邊為“兆”,代表字音。同時,“兆”有徵兆的意思,這裡是說人看到危險的徵兆后才會逃離。本意為逃亡。現在,“逃匿”“逃敵”“逃遁”等沿用的都是“逃”的本義。此外,這個詞還可以引申為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如“逃稅”

基本釋義


● 逃 táo ㄊㄠˊ
● ● 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跑。~敵。~匿。~遁。~逸。 
● ● 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避。~難(nàn )。~匯。~稅。~世(避世)。

詳細釋義


◎ 逃
迯 táo
〈動〉
● ● (形聲。從辵( chuò),兆聲。本義:逃走,逃跑)
● ● 同本義 [run away;escape]
逃,亡也。――東漢·許慎《說文》
許由逃之。――《莊子·外物》
恆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韓非子·喻老》
處於逃。――《韓非子·內儲說上》
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逃未及遠。――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脫身以逃。――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 ● 又如:逃閃(逃跑藏匿);逃越(逃走);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逃犯(逃跑的犯人);逃軍(軍隊主將拋下軍隊獨自逃走;逃兵)
● ● 逃避,迴避 [escape;evade]
少則能逃之。——《孫子•謀攻》
今我逃楚, 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左傳•襄公十年》
無所逃於天地間。——清·黃宗羲《原君》
(5) 又如:逃稅(逃避納稅);逃會;逃債;逃學;逃刑(逃避刑責)
● ● 藏,隱匿 [hide]。如:逃祿(隱居不仕);逃世(避世。隱居不仕);逃形(藏身);逃身(逃命;藏身);逃官(隱居不仕);逃山(隱居)
● ● 離開 [leave]
罷鋤用又廢,戀鄉不忍逃。——唐· 司馬札《鋤草怨》
● ● 又如:逃席(宴會中途不辭而去);逃徙(離鄉逃奔他處居住);逃酒(逃避飲酒,離席先去);逃伍(充軍者逃離部伍)
● ● 叛,離,由於關係破裂而脫離 [break away from]
醉中往往愛逃禪。——杜甫飲中八仙歌
● ● 又如:逃禪(違背佛教戒律);逃墨(離棄墨子的學說)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說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注》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又《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注》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注》跳,音逃。《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
又葉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 《集韻》逃,俗作迯,非是。,古文造。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to2 tau2 [陸豐腔] to3 [台灣四縣腔] to2 tau2 [東莞腔] tau2 [客英字典] tau2 [寶安腔] tau2 [梅縣腔] tau2 [客語拼音字彙] tau2 to2
◎ 粵語:tou4
◎ 潮州話:do5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dau
董同龢系統ɔ̂ɡ
周法高系統daw
李方桂系統dagw
兩漢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北魏後期北齊ɑu
齊梁陳北周隋ɑ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ɑu
擬音/王力系統d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d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d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ȡʰɑu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l'aːw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徒刀平聲一等開口下平六豪dʱɑudɑudɑudɑudɑudɑudawtao2daudau去也避也亡也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ꡈꡓtawdaw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蕭豪開一蕭豪陽平開口呼tʰɑu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徒刀十三爻平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二孤古故陽平逃走逃亡避去也

字形書法


異體字

逃

字形對比

逃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dau
董同龢系統ɔ̂ɡ
周法高系統daw
李方桂系統dagw
兩漢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北魏後期北齊ɑu
齊梁陳北周隋ɑ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ɑu
擬音/王力系統d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d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d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ȡʰɑu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小韻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開口呼全濁徒刀切dʰɑu
集韻平聲?開口呼全濁徒刀切dɑu
韻略平聲徒刀切
增韻平聲徒刀切
中原音韻陽平蕭豪次清tʼɑu
中州音韻平聲蕭豪徒勞切
洪武正韻平聲全濁徒刀切d‘du/d‘au
分韻撮要?陽平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逃跑、逃荒、捲逃、逃脫、逃逸、潛逃、逃遁、脫逃、逃稅、逃散

相關成語

虎口逃生、逃之夭夭、落荒而逃、罪責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