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米

水稻米

水稻米就是水稻成熟之後可以加工成大米的沒有脫皮的稻穀。

屬性


(麻麥稻)緩脾潤肺
水稻米
水稻米
稻米(專入脾。兼入肺)。味甘性平。按據諸書有言性溫性寒性涼之不同。然究此屬陰物。陰即寒聚。故性粘滯而不爽也。是以服之使人多睡。身軟無力。四肢不收。發風昏昏。且使小貓食之。亦腳屈不能行。馬食之。足重難移。妊婦雜肉食之。令子不利。使果性溫而熱。則食自有溫和通活之妙。何至陰凝膩滯如此哉!如謂釀酒則熱。熬糖尤甚。且發癰疽瘡癤。何謂不溫。詎知性如大豆。生亦性溫。何以作豉則涼。可知稻非性溫。因於造釀則溫始有。至書有雲食之補中益氣。及止虛寒泄瀉。並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皆是性粘不利。留滯在中。上壅不下之故。非如參耆性主溫補。仍兼通活。而無如此陰滯之甚也。(凡物滯不甚溫。溫不甚滯。理道爾爾。)謂之緩中則可。謂之而熱。豈其可乎?謂之中虛宜服則可。謂之虛寒宜服。亦烏見其可乎?凡老人小兒久病均忌

起源


栽培稻起源於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兩個種,即亞洲栽培稻,又稱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Steud.。前者普遍分佈於全球各稻區,後者現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亞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廣泛分佈於東南亞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W.Grlffith.,二者的染色體數均為2n=24,同屬AA染色體組,可以雜交結實。國內外文獻關於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種種說法。
主張起源於印度的,有H.И.瓦維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嶺等。
主張起源於中國的有德堪多(deCondo11e)、R.J.羅舍維茲(Roschevjez)、T.K.沃爾夫(Wblf)等。
主張起源於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薩姆邦,尼泊爾,緬甸北部,寮國和中國西南部的學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爾(Burkill)、張德慈、渡部忠世等人。中川原捷洋還採用酯酶同功酶電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區水稻品種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觀點。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國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從喜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發源地向南傳播,經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菲律賓等島嶼,演化為秈稻;北路進入中國黃河流域,演化為梗稻,約在公元前300年傳到日本。
中國是普通栽培稻種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中國南方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在東起台灣省,西至雲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歸線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佈。
其次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稻穀、稻米或莖葉遺存的有30餘處。最早的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及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距今都在7000年左右。比印度發現的炭化稻穀的年代早。
另外,中國是、粳稻分化發源地之一,從雲貴高原水稻的垂直分佈,可明顯看出秈、粳稻的演替現象。雲南省海拔在1750米以下為秈稻地帶,1750~2000米之間為秈粳稻過渡地帶,2000米以上為秈稻地帶。因此也有人認為栽培稻可能起源於中國的雲南高原及其鄰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