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町

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日本人社區

日本人町(日:日本人町/にほんじんまち/Nihonjin-machi12),又稱為日本町、日本街,指的是歷史上位於東亞(日本以外)和東南亞的日本人社區。與其類似的概念包括“日本街(ja:日本人街/en:Japantown)”,它們的相異之處為前者為歷史概念,多指古代的海外日本人社區(尤其是商貿意義的定居點),後者則多指現在的海外日本人社區。

概況說明


在這段簡短但卻充滿活力的時代里,日本人町在在這一地區的很多主要港口都有存在,其中包括:荷屬東印度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越南阮主政權(廣南國)的會安、西屬菲律賓的馬尼拉以及柬埔寨的金邊等,其中最大的,亦可能是最有名的日本人町則位於大城王國(阿育陀耶),它的日本人町首領山田長政同樣受到當地大城王國(今:泰國)王室的賞識並加官授爵。山田長政手下有一個由700個日本人組成的軍隊,並在鎮壓起義、內戰、王位繼承爭議等事務上發揮作用;他亦被允許專賣某些特殊商品,如鹿皮等,另外,他也被一些省份授予多種至少是名義上的統治者職位。

歷史沿革


背景

16世紀至17世紀,日本人的海外活動開始在東亞、東南亞等地區逐漸繁
盛。因此,當時一些日本人為了方便海外活動而逐漸移居他國,日本以外的日本人社區陸續出現,其中一些稍具規模的則被稱為“日本人町”。日本人町在當時這些地區的主要港口或政治中心常可以被發現,且對這些地區的政治和經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拓展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人由於商業、政治、宗教等原因活躍在這些地區及海上。16世紀,這樣的海外活動迅猛增加。日本戰國時代的內戰致使很多日本人,尤其是武士、傭兵、普通商人以及羅馬天主教(吉利支丹)難民,轉而來到海外去尋找財富。這些離開日本的人包括很多在內戰中效忠失敗方的武士、一些浪人以及萬曆朝鮮戰爭或其他戰爭中的的退役軍人。另外,由於豐臣秀吉和其後的江戸幕府皆禁止基督教,很多日本教徒離開本國,其中很多人則去往天主教盛行的馬尼拉。

繁榮

日本人町
日本人町
中國明朝政府對中日間的直接貿易往來實行海禁政策,因此東南亞成了日本商人的首選。1557年以後,中國取消了對東南亞貿易的禁令,一些因為觸犯次禁令而被視為海盜的商人因此開始合法活動,而中日間的直接貿易仍然是非法的。等等這些因素致使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間貿易往來的繁榮,這一時代被東南亞史研究者安東尼・雷德(Anthony Reid)稱為“商貿時代(the Age of Commerce)”。
當時的日本人在海外從事多種職業,其中大多數為商人、被雇傭者、船員、士兵、手工勞動者。1590年代由豐臣秀吉創設並在17世紀的德川家康時代繼續施行的朱印船制度,使這些海外貿易等活動達到了高峰。通過這些海上活動者及其海外社區,日本的轉口港貿易在東南亞繁盛起來。很多活躍的港口都有港都首長(port master)或日本人町首長(head of the Japanese community);這些港都首長在馬來和印度尼西亞被稱為“沙班答(syahbandar)”,他們監督日本人町內居民的活動,是日本人町與當地政府間的聯絡者,並負責協調該港口與非本地居民的日本人間的貿易活動。

衰落

日本人町在東南亞的繁榮持續了約30年。然而它們在此後逐漸走向了衰落。1630年代,江戶幕府開始實行鎖國政 策;1635年,日本人的海外旅行被禁止,甚至從海外回日本也同樣被禁止。一些東南亞的日本人町持續到了17世紀。此後,日本人的海外貿易逐漸被中國人、荷蘭人和東南亞人所替代,但居住在海外的日本人仍在很多港口的商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7世紀末,由於缺乏新的日本移民,這些日本人町逐漸消失或被當地居民所同化。

各地的日本人町


阿育陀耶日本人町

阿育陀耶日本人町的人口最多時的1620年代曾達到1500人。當時的大城王國於1570年開始同日本進行正式的商貿往來,此時,其與日本南邊的鄰國琉球的商貿已進行了一百多年。1570年亦是阿育陀耶日本人町的始建年代。這些日本“冒險者”多數為離開日本尋求財富的浪人,他們被大成王國的統治者所歡迎,他們中的一部分被委以侍衛、軍人等職務。大城王國當時與緬甸常有交戰,這些出身武士的日本士兵常參加此類戰爭。大成王國與日本江戶幕府也存在正式的外交關係,並從日本運來武器彈藥。到162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大城王國最大的商貿夥伴之一。
大城王國與日本之間良好的商貿和外交關係持續了約六十年,直到1630年的一系列政治醜聞導致了幕府與這個王國的關係開始緊張。宋當王(泰: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ทรงธรรม,英:Songtham)死後,巴薩通王(泰: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ปราสาททอง,英:Prasat Thong)通過政變取得王位,這個政變的一部分即為殺害日本人町首領山田長政,因為他也在朝廷有重要影響並擔任王室的日本人侍衛的首領。擔心來自日本人町的報復,巴薩通王下令燒毀阿育陀耶日本人町,並將其內的很多居民驅逐或殺害。很多日本人逃到了柬埔寨,一些年以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國王特許返回大城王國。幕府將軍認為巴薩通王並非王位正統繼承者,並減少了與該國的聯繫。此後的海外貿易被中國和荷蘭的商船所繼續。雖然正式邦交在納賴王(泰: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นารายณ์มหาราช,英:Narai)1657年繼位以後仍沒有恢復,但在一個日本人町發揮了較大作用的事件之後,王室開始逐漸批准對日貿易。
後來,日本人町再度恢復,並仍在對日商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它逐漸被暹羅人同化后消失。日本人町的大部分在該地1767年被緬甸人佔領之後遭到破壞,有一小部分當年的房屋存留至今。如今,該日本人町遺址已經成為了一項考古研究的課題。日本裕仁天皇明仁天皇曾來此訪問。

會安日本人町

會安的來遠橋(日本橋)
會安的來遠橋(日本橋)
離峴港(越:Đà Nẵng/沱灢)不遠的會安,是越南近代最大的港口。與阿育陀耶日本人町相比,會安日本人町規模相對較小,它的居民約有幾十戶,而當時在會安的中國人則約有數千。儘管如此,會安日本人町對當地的貿易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日本國內對絲綢的大量需求,使得每年日本商船的來往都會引起市場價格的周期性變動。在“朱印船”時代(約1590年至1635年),平均每年來此的日本商船有10艘以上,這表明日本人在該地的貿易約佔當時日本海上商貿活動的四分之一,並超過任何其他港口。
每年中的幾個月,當中國和日本的商船到達時,該地就會出現一些繁榮的商業市場,中國、日本和越南的商人便開始交易種類繁多的商品。會安作為一個中立港口的地位讓它得以繁榮,因為在此地交易的中國和日本的商人不被視為觸犯明朝的海禁政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日本人町的居民們則會在中國、越南商人中收集各種日本商人將可能購買的貨物。
第一批荷蘭商人於1633年來此,並受到了來自日本人町首領的歡迎。江戶幕府於1635年實施鎖國政策,直接禁止日本人的海外貿易行為,根據荷蘭人的記載,在這日本人與荷蘭人同在會安進行商貿的短短几年中,日本人完全支配了這個港口的經濟。1635年以後,日本人與荷蘭人之間仍有少量經貿往來,但日本人從中國人那裡買來的絲綢卻鮮能滿足荷蘭商人的需求,後者不得不面對供不應求而導致的高價格。
17世紀以後,會安的日本人町逐漸消失,並被越南人同化。根據當時的書籍、墓碑等,不但日本人町的居民內部通婚,有名望的日本商人家族也與越南阮氏家族(當時越南南方阮氏政權的統治者)存在通婚。這些商人家族的後代,有的至今還保存著與越南有關的傳家寶。
會安是一個相對小而安靜的旅遊城市,其港口已經淤塞,這導致了其經濟和影響力的下日本人町的具體位置現在仍無從考證,雖然學者們不斷研究該課題,並使用當年的記錄和考古發現。現在城內的被稱為“日本橋”或“來遠橋”的古迹,向人們訴說著會安日本人町過去的繁榮。慣常的思維往往會認為這座橋標誌著日本人町主街的入口,然而,實際上這座橋並非傳統的日本風格,這一點讓很多人對此觀點產生懷疑。

意義說明


雖然越南北部的東京在這個地區的絲綢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當地的鄭氏政權卻反對日本人町的存在。這多是由於出於對這些日本人出身的考慮(許多武士充當海盜和雇傭兵),且他們常將武器和彈藥從日本運往暹羅和越南南部(北方鄭主的內敵阮氏廣南國)。為了避免在其行政港口可能出現的暴力行為,鄭主設法避免日本人的長期居住,但許多著名的有影響力的日本商人仍常常在此處進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