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觀的結果 展開

李觀

唐朝將領

李觀(?―789年1月8日),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祖籍趙郡,秋官員外郎李敬仁侄孫,唐朝中期將領。

李觀少習武藝,沉穩寡言,有將帥才能。初任防遏使,后因服喪離職。廣德初年(763年),吐蕃侵犯唐朝,李觀率領家鄉子弟守衛家鄉,使吐蕃不敢侵犯。后受嶺南節度使楊慎微舉薦擔任其副將,總管軍政事務。後來繼任嶺南節度使的徐浩、李勉皆對李觀非常信任,讓他掌管軍隊,協助處理軍政事務。

大曆六年(771年),平定叛將馮崇道、朱泚時的叛亂。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李觀隨從護衛唐德宗,並奉命招募數千兵力。興元元年(784年),升任四鎮北庭行軍使、涇原節度使等。李觀在任期間,積極訓練部隊、儲藏糧草。

貞元三年(787年),平涼會盟之時,吐蕃預謀劫持唐使渾瑊,幸得李觀早有防備,使吐蕃的陰謀沒有得逞。貞元四年十二月初八日(789年1月8日),李觀病逝,追贈太子少傅。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觀年少時學習武藝,深沉穩重言語少,有將帥的見識與器度。乾元年間(758年—760年),李觀憑謀略向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李觀集
李觀集
官,郭子儀派他輔佐坊州刺史吳伷,擔任防遏使。不久,李觀因服父喪辭職,在京兆府盩厔縣(今陝西省周至縣)另置宅第居住。

深受信任

廣德初年(763年),吐蕃侵入唐朝,唐代宗李豫流亡陝州。當時李觀仍然居住在盩厔縣,於是率領家鄉子弟一千多人守衛黑水西面,使吐蕃軍隊不敢侵犯。恰逢嶺南節度使楊慎微前往嶺南鎮守,因為李觀有權變的謀略,於是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副將,總管軍政事務。等到徐浩、李勉相繼擔任嶺南節度使時,對李觀非常信任,將麾下士兵全部交給他掌管,並經常依靠他處理軍政事務。

平息叛亂

起初,番禺將領馮崇道、桂州將領朱泚時(一作朱濟時)都憑依險要地形作亂,攻陷十多個州,官軍討伐他們,一連數年都沒有成功。大曆六年(771年)二月,李勉派遣李觀與王翃前往討伐叛軍,將他們全部殺死。同年三月,五嶺的叛亂全部平息。李觀因平亂有功,升任大將。后歷任試殿中監、開府儀同三司、右龍武將軍。

護駕有功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唐德宗與后妃、太子、諸王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當時李觀剛好輪到保衛唐德宗,就統領一千多名士兵到奉天給唐德宗隨從護駕。唐德宗命李觀督察各路部隊,整頓巡邏隊,並命他招募兵員。數天之後,李觀募得五千多人(一說兩千多人),將他們排列在大道上,軍容布列嚴整,奉天城中的人們因此而勇氣大增。唐德宗因此賞賜給李觀二百戶的賦稅,並封他的兩個兒子李宏、李寓為八品官。唐德宗離開奉天,李觀隨護唐德宗車駕到梁州。唐德宗回到京城后,任命李觀總領后軍。

早有防備

興元元年(784年)閏十月初五日,李觀升任四鎮、北庭行軍使,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李觀在駐地任職四年,積極訓練部隊,儲藏的糧草很豐足。貞元三年(787年),平涼會盟之時,吐蕃打算劫持作為唐朝使者、主持盟會的名將渾瑊,幸得李觀早有防備,使吐蕃的陰謀沒有得逞。唐德宗因此下詔褒獎李觀,並賞賜給他豐厚財物。同年八月,吐蕃尚結贊派遣騎兵五人護送崔漢衡回唐朝,並且上表請求和好。到達潘原時,李觀對他們說:“聖上頒詔命令不許接待吐蕃使者。”接受他們的表章,但拒絕接待他們這一行人。

入朝病逝

同年(787年),李觀回京朝見唐德宗,提前一天出發上路,吐蕃軍到日期派出精銳騎兵狙擊,沒有追上而離開。李觀入京后,擔任少府監、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四年十二月初八日(789年1月8日),李觀病逝,追贈太子少傅。

主要成就


李觀在嶺南擔任偏將時,率軍平定馮崇道、朱泚時的叛亂。涇原兵變時,李觀隨從護衛唐德宗,並招募數千兵兵力。李觀升任節度使后,積極訓練部隊、儲藏糧草。平涼會盟時,吐蕃預謀劫持主盟者渾瑊,幸得李觀早有防備,使吐蕃的陰謀沒有得逞。

家族成員


叔祖父(或伯祖父):李敬仁,官至秋官員外郎。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四至二百三十三

人物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①“少習武藝,沉厚寡言,有將帥識度。”;②“在鎮四年,雖無拓境之績,勵卒儲糧,訓整寧輯。”;③“李觀文儒之胄,樂習兵戎。”
歐陽修等《新唐書》:“少沈厚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