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鄭蘭蓀的結果 展開

鄭蘭蓀

中科院院士,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

鄭蘭蓀,1954年10月2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籍貫江蘇吳江,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鄭蘭蓀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后考取首批中美聯合招收的化學類(CGP項目)研究生,就讀於美國萊斯大學;1986年獲得萊斯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進入廈門大學化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8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8年出站后留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工作;1993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計劃”專家;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至2017年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鄭蘭蓀主要從事原子團簇科學研究。

人物履歷


1954年10月22日,鄭蘭蓀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籍貫江蘇省吳江市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就讀於廈門大學化學系本科,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8月至1986年5月,作為首批中美聯合招收的化學類(CGP項目)研究生,就讀於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師從C60的發現者、Smalley教授(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參與了原子團簇科學的開拓性研究,並獲得博士學位。
1986年6月,回國後進入廈門大學化學博士后流動站繼續研究工作。
1987年5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88年,出站后留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工作。
1993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計劃”專家。
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000年,入選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2010年,經江蘇省科技廳批准,鄭蘭蓀院士的團隊與如皋市江蘇隆昌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院士工作站,共同研發固體酸化催化劑,隆昌化工的院士工作站是鄭蘭蓀的第一個院士工作站。
2018年1月,不再擔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換屆不再擔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學術兼職


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結構化學、分子反應動力學、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譜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兼職研究員
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
《質譜學報》主編

研究方向


鄭蘭蓀 院士
鄭蘭蓀 院士
主要從事原子團簇科學研究。運用激光濺射、交叉離子-分子束、離子選擇囚禁等技術,設計了獨特的激光濺射團簇離子源,研 制了多台激光產生原子團簇合成裝置,發現了一系列新型團簇,研究了它們的特性和規律。建立了液相電弧、激光濺射、輝光放電、微波等離子體等多種合成方法,製備了一系列特殊構型的團簇及相關納米結構材料。通過合成與表徵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間產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團簇的生長過程,發現和總結了原子團簇的統計分佈規律,建立了團簇形成的動力學方程及相關理論。
鄭蘭蓀院士是首批中美聯合招收的化學類(CGP項目)研究生,1982-1986年在美國Rice大學參與了原子團簇科學的開拓性研究,1986年學成歸國后,旋即進入化學博士后流動站繼續研究工作。1988年出站后留在化學系工作至今。
創立了廈大無機化學博士點,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使原來十分薄弱的無機化學學科得到較快發展,學科的青年教師已有7人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鄭教授先後被安排和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和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社會兼職,在另一個舞台上參政議政,為科教興國建言獻策。
鄭蘭蓀[中科院院士,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
鄭蘭蓀[中科院院士,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
他是我國原子團簇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
多年來,他充分發揮國外所學之長,立足國內條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以激光產生和研究原子團簇的工作,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了在國內有重要影響並得到國際同行重視的原子團簇科學研究基地,為推動這一前沿學科在國內的開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從1986年回國后,他已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學術論文。2004年4月30 日,由鄭蘭蓀教授課題組等合成C50Cl10的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取得富勒烯科學的重要突破,迅速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由於他出色的工作,
鄭教授先後研製了激光等離子體源飛行時間質譜計、交叉分子-離子束串級質譜計、激光離子源射頻離子阱質譜計等以激光產生和研究原子團簇的大型儀器,獨創了液相電弧、微波等離子體等團簇合成方法,研究並明確了C60在氯參與下的形成機理,製備了管、線、鞘/核、球等多種形態的納米材料,組裝了納米孔洞、納米螺旋等微觀結構材料。回國后,他已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學術論文。

榮譽獎勵


1988年,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
1991年,獲廈門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199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資助,
1992年,當選為廈門市勞動模範;
1993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計劃”專家,並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獎,
1993年,福建省總工會授予他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
1994年,經答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
1995年,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並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家;
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1998-2002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原子團簇的化學和物理”的研究,並成為項目負責人之一;
2000年,被聘任為“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0年,入選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
2001年,由他負責的“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項目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1年,他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又被評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
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的稱號。
在《Science》等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論文,“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民盟廈門市委會2005年獲民盟全國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2006年獲全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主要學術論著


S. Y. Xie, F. Gao, X. Lu, R. B. Huang, C. R. Wang, X. Zhang, M. L. Liu, S. L. Deng, L. S. Zheng.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 as C50Cl10. Science, 2004, 304: 699.
S. Y. Yang, L. S. Long, R. B. Huang, L. S .Zheng*, [Zn-8(SiO4)(C8H4O4)(6)](n): the firstborn of a metallosilicate-organic hybrid material family (C8H4O4 = isophthalate)Chem. Commun., 472(2002)
H. Chen, R. B. Huang, Z. X. Xie, L. H. Chen, L. S. Zheng*, Studies on carbon/sulfur cluster anions produced by laser vaporization: Experiment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theory (ab initio calculation). II C4Sm—(4£ m £10), J. Chem. Phys., 114(2), 812(2001)
S. Y. Xie, R. B. Huang, S. L. Deng, L. J. Yu, L. S. Zheng*, Synthesis,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llerenes and Their Chlorinated Fragments in the Glow Discharge Reaction of Chloroform, J. Phys. Chem. B, 105(9), 1734(2001)
H. Y. Wang, R. B. Huang, H. Chen, M. H. Lin, L. S. Zheng*, Studies of Linear CnSe- (1£n£11) clusters produced from laser ablation: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ab initio calculations, J. Phys. Chem. A, 105(19), 4653(2001)
H. Chen, R. B. Huang, Z. C. Tang, L. S. Zheng*, Single titanium crystals encapsulated in carbon nanocages obtained by laser vaporization of sponge titanium in benzene vapor, Appl. Phys. Lett. 77(1), 91(2000)
S. Y. Xie, R. B. Huang, J. Ding, L. J. Yu, L. S. Zheng*, Formation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and its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by laser ablation of perchloroacenaphthylene, J. Phys. Chem. A, 104(31), 7161(2000)
S. Y. Xie, R. B. Huang, L. J. Yu, J. Ding, L. S. Zheng*, Microwave Synthesis of Fullerenes from Chloroform. Appl. Phys. Lett., 75(18), 2764(1999)
Z. C. Tang, R. B. Huang, W. J. Huang, L. S. Zheng*, Laser Productions of Fullerene Ions Promoted by Additive Compounds in Carbon Targets. J. Phys. Chem. A, 102, 9993(1998)
S. Y. Xie, R. B. Huang, L. H. Chen, W. J. Huang, L. S. Zheng, Glow Discharge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erchlorofluoranthene and Other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of Buchminsterfullerene, Chem. Commun., 2045(1998)
R. B. Huang, W. J. Huang, Y. H. Wang, Z. C. Tang, L. S. Zheng*, Preparation of Decachlorocorannulene and Other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of Fullerenes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in Liquid Chloroform, J. Am. Chem. Soc., 119, 5954(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