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青龍鎮的結果 展開
青龍鎮
貴州省德江縣青龍鎮
青龍鎮,是全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集農、工、商、貿為一體,城市功能配套較為齊全,全鎮總面積92.29平方公里,轄20個村3個社區,143個村民組,有總戶數14012戶,總人口47330人,現有耕地面積2430公頃。已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公路。二OO四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33億元,農民人均嚴糧500公斤,財政收入達4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780元。
水源條件:有河流2條,靠南向西有一條是玉溪河,河流從南客的大龍阡流經城南、城中、城郊等社區匯入馬蹄河。靠北向南有一條大泉口河,河流從駱子泉流經安家渡村的團結、水車壩匯入馬蹄河。最大供水能力為日供水3萬噸。
交通便捷:326國道橫穿南北,303省道過境青龍。縣道、鄉道四通八達。按照十二五規劃,“三高四鐵一港口”項目的實施將構建青龍新的交通網路體系。“三高”: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榕江至沿河高速公路;德江至習水高速公路;“四鐵”:都勻至凱里到黔江;貴陽至鄭州到北京;昭通至黔江;重慶至廣州;“一港口”:建設80萬噸級烏江白果坨港口。
電力設施配套齊全:鎮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2座,完全滿足城區、村工業及生活用電,且於2005年全鎮農電網改造完成,通電組100%,通電戶達100%。
信息、通訊暢通:村居民擁有程式控制電話共計22900座,寬頻(光纖)上網8260戶,手機信號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47個村(居)民組,無盲電(視)村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點19個。
環境、氣候舒適:境內地勢平穩,最高海拔為1318米(石打頭村),最低海拔為436米(廈阡社區),平均海拔535米,城區海拔520米。主要土壤類型有黃壤土、石灰土、水稻土等。有林地2724公頃,耕地961公頃(田556公頃,土405公頃)。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馬鈴薯、紅薯、小麥、油菜、花生等;主要畜牧有生豬、黃牛、水牛、山羊等。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中部及東部氣候溫熱,西南、西北部氣溫稍低。年均降雨量1223毫米,年均氣溫16.1℃,年日照時數9275小時,無霜期295天。
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以加快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城鄉統籌跨越發展的戰略性任務,完善基本條件和城市功能,按照規劃,計劃在1年內完成玉溪路老城區改造,城南新區開發和城北新農村建設。用3至5年的時間把城南新區建成,將德江打造成銅仁地區富有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將青龍打造成銅仁地區富有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鎮,以一個嶄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按照“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黨建創先為載體;以社會穩定為首位;以加強環境治理和誠信教育、創建文明城鎮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伍、協凋發展鎮域經濟為目的”的工作思路。立足“拼”與“搶”,消滅了無電村,實現了公路村村通,電視、通訊覆蓋率達100%;全鎮註冊資金10萬元以上的工商業戶有3000多戶,財政稅收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人均純收入達2780元,城區突發性案件較少,人民群眾安全感係數達95.7%;全面工作在每年全縣綜合評比中都位居前列,2003年被銅仁地委評為“黨建先進鄉鎮”,2004年被縣委、政府授予“文明鄉鎮”。
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該鎮將緊緊抓住區位優勢,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綠色產業、旅遊業和特色農業為重點,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財政稅收達580萬元,人均收入達4000元。
鐘鼎山
鐘鼎山位於德江縣委大院後山,形如金鐘覆地,居於城中央,鍾靈神秀,滿山樹鬱鬱蔥蔥。人們多去遊玩,更有文人常聚會於此。
董家水井
在縣城中有一口涓涓細流的水井,無論乾旱多大,井裡水總是滿的,在水井旁邊上面有一大石頭,其形狀象龜蛇,尤其是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從水井旁走過,看到水中的倒影,更是形象逼真。
一天晚上,一個文人路過此地,也在此飲水,也偶然發現,那塊石頭太逼真得跟真的龜蛇一模一樣,並留詩一首:“龜蛇映月照吾還,清流細水流不完;若人長飲泉中水,世代兒孫做高官。”當縣內一個姓董的人看到此詩后,就立即將自己的居所搬遷到水井旁邊定居,從此,就取名“董家水井”。相傳那個姓董的後裔真的考上了狀元。
大龍阡
大龍阡,距縣城五公里,位於青龍鎮向陽村東面之山腳。大龍阡是一個天然溶洞,洞內小洞繁多,幽深曲折,不可窮極。傳說古時候有一條巨龍潛仗於此,出沒穿行間,留下了洞中大小阡陌,因此得名“大龍阡”。
大龍阡洞口開闊高大,自然形成上中下三部分。頂部有一洞獨處絕壁,無路可通,險峻之極。中部右側處,清代蘇世望曾在此建立古廟,供奉著許多木雕菩薩。當時,亭台樓閣依山傍水,巧奪天工,美妙絕倫。這些建築物在“大躍進”時期被毀於一旦,至今仍依稀可見其舊址殘痕。下部有一泓清泉嘩嘩淌出,泉水春夏秋冬四季清澈見底,特別是夏天飲之頓覺涼浸肺腑,令人神清氣爽,忘掉炎熱和疲勞。穿城而過的玉溪河即發源於此。中、下部在進入洞內20餘米處,合為一體。由此處循著洞內阡陌,深入洞中,沿塗時而幽深狹窄,時而寬敞開闊;歧路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洞內溶岸景觀,千姿百態,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
每年的古歷六月十八日,是德江人朝拜大龍阡的傳統節日。其時,大龍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德江萬壽宮
位於青龍鎮中華街,座西向東,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0年)。后毀於兵亂,清康熙四十年(1702年)重建,后又毀於火災,乾隆年間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整修。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原宮門額陽刻有“仙都紫府”四字,戲樓兩層,面闊5間,通面闊22.3米,進深二間,通進深7.8米;兩側廂房各面闊5間,通面闊1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3.5米;正殿面闊5間,通面闊22.3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1.5米,四周為封火牆,中為石板砌院壩。1986年拆建糧店,現為縣糧食局辦公樓。
安化縣文廟(武衙署)
在青龍鎮光明街,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據舊碑誌記載,初為孔子先師廟,咸同年間遭兵燹,欞星門牌坊,石砌泮池,石雕橋欄及前、左、右圍牆等建築俱毀,清光緒七年重新封壘圍牆,平欞星門、泮池、玉河橋為壩。光緒八年(1882年)安化縣治所從思南移遷大堡(今德江縣城)建武署衙於此。是德江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
現存大成門面闊三間,通面闊11.6米,通進深5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8米,通進深9.3米,金桂台長6米,寬4米,石料砌築。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9平方米。穿斗式懸山青瓦頂。有雕門窗58扇,飾以花鳥蟲草、飛禽走獸等圖案52幅。
吳家大土元墓
位於青龍鎮官墳堡西30米,1992年挖磚窯發現,封土與墓室均已破壞。據當地農民回憶和實地調查判斷,該墓為東向,磚砌卷頂,墓室4米見方,墓底用磚鋪砌,磚下有長寬1米的石板,石板下有銅鑼蓋在倒置的銅鼓上,鼓上有長31厘米,寬21厘米書丹石一塊,冊書銘文字跡模糊,可辯認者有“元至四年”、“楊禮玉”、“亭長”、“墓佰”、“匠修營”等字樣。銅鼓高28厘米,面徑43厘米,底徑41.5厘米,該磚墓是我省迄今發現的唯一有確切記年的元代墓,銅鼓、銅鑼同時出土屬我省首次,該銅鼓收藏於省博物館。
2011年,按照縣委政府的總體部署,我鎮努力培育生態畜牧、生態茶、經果林、蔬菜、竹子等農業產業,主動融入地委行署提出的“烏江特色產業帶”戰略規劃。發展養殖大戶39戶,發展大棚蔬菜60個,發展經果林基地5000多畝,其中安家渡村的“空心李”基地高達3000餘畝,建成生態茶基地3000餘畝、蔬菜基地8000畝、竹子基地2750畝,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的產業格局,多產業的培育發展實現了“雙增”目標的多條腿走路。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45元,增長率為17.6%,城鄉一體化發展率先在我鎮開始得到有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