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玉珞巴民族鄉

斗玉珞巴民族鄉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轄鄉,屬民族鄉。共有3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地為斗玉村,是隆子縣6個邊境鄉之一。

斗玉鄉是西藏山南市隆子縣唯一的珞巴族鄉。

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中南部,北鄰三安曲林鄉,西南鄰准巴鄉,東南鄰印度控制的我國藏南地區。

201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52.6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9元。

斗玉村是2014年山南地區實施的三個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之一。

2021年7月27日,隆子縣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斗玉珞巴民族鄉常住人口610人。

沿革


1961年屬三安曲林區。
1987年撤區並鄉後為斗玉鄉。
1996年,轄斗玉、加麥、克木3個行政村。
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於201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並舉行了掛牌儀式。設立后的斗玉珞巴民族鄉,其行政區域管轄範圍不變,仍隸屬隆子縣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地為斗玉村。
【2014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42231205:~201 210斗玉村 ~202 220加麥村 ~203 220其瑪普村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轄鄉,屬民族鄉。共有3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地為斗玉村,是隆子縣6個邊境鄉之一。

地理環境


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中南部,北鄰三安曲林鄉,西南鄰准巴鄉,東南鄰印度控制的我國藏南地區。

人口民族


1996年,人口0.05萬人。
2010年,常住人口592人(2010年六普)。
2011年10月,有182戶,其中珞巴族46戶196人,佔全鄉總人口的34%,符合國務院成立民族鄉的相關規定。
2016年,人口有649人。
2021年7月27日,隆子縣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斗玉珞巴民族鄉常住人口610人。

發展


2008年,村與鄉、鄉與縣之間通了簡易的便道,2011年,在安居工程項目、網圍欄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綠化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與自治區安居工程配套的“八到農家”工程,現在斗玉村已經實現了通路、通水、通郵、通廣播、通電話。村裡還建起了具有珞巴民族特色的舞蹈廣場、硬化了村內道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起了衛生所,也對垃圾污水進行了收集與處理……使整個村莊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一時間讓珞巴族群眾燃起了生活的激情。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的斗玉珞巴民族群眾,就是依託大自然賜予的豐富林木資源賴以生存。陪同我們採訪的鄉長扎西央金告訴我們,雖然這裡資源豐富,但這裡的群眾市場觀念不強,經常是家裡沒有吃的、用的,他們才會上山砍伐樹木,下山之後,大部分群眾都是用木材換來的費用買酒喝。
怎樣才能讓群眾安居樂業?鄉黨委、政府一直在思考。
自2003年國家實施公益林保護工程以來,斗玉珞巴民族鄉里的樹木被禁止砍伐,群眾突然失去了生活來源,這使許多群眾思想轉不過彎來,感情上一下子也難以接受。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各村群眾共同努力,開創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產業——斗玉經濟合作社,以發展特色手工業為主。
斗玉珞巴民族鄉特色產業包括木碗加工、竹器編織、珞巴刀和珞巴服飾。全國人大代表、斗玉珞巴民族鄉鄉長扎西央金向我們一一道來。
斗玉珞巴民族鄉從事木碗加工的有8人,屬於單人加工類,暫未形成規模化生產,木碗市場價格約40元/個,年產量為700個,產值約2.8萬元。產品種類多、質量好,有一定的市場前景,今後將通過專門技術指導,實現規模化生產,為該鄉打造實體經濟鋪好發展路子。
據統計,斗玉珞巴民族鄉從事竹器編織的有10人,有意向從事竹器編織的有65人左右。之前從扎日鄉專門請來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村民經過學習后,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織技藝,有了一定的編織基礎。
斗玉珞巴民族鄉出產的珞巴刀聞名區內,是地區級文物保護手工藝品,其源頭追溯到吐蕃時代,屬純手工打造,“珞巴刀舞”也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西央金告訴記者,珞巴服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普遍歡迎,每年從邊境貿易成交的珞巴服飾約500件(套),斗玉珞巴民族鄉現有珞巴服飾傳承人2名。
201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52.66萬元,同比增長17.4%,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9元,同比增長10.8%。

示範村


鄉人民政府駐地為斗玉村。斗玉村是政府投資數千萬元建設的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是珞巴族聚居較為集中的村莊之一,全村66戶、223人,其中珞巴族56戶、213人。
斗玉村是2014年山南地區實施的三個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之一(另兩個是乃東縣克松村、錯那縣麻瑪村)。
2014年,斗玉珞巴民族鄉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建設后,投入大量資金用於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同時,積極建立西藏自治區生態鄉,全鄉的水源、草地得到了有效保護。2016年斗玉鄉被評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