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泉

楊溥泉

楊溥泉,原名本祖,號宗堯,又名文淵,號溥泉,本縣凌波鄉人。

人物簡介


楊溥泉幼時家貧,年僅17歲即在汪神廟一帶開塾館以自給。1920年秋,他考入安慶的安徽省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科。學習期間,參加了為爭取安徽教育經費獨立的“六·二”學生運動,是走在請願隊伍最前面的學生領袖之一。1921年夏,楊溥泉回鄉度假,又積極投入以“三農”學生為先鋒的驅逐貪官駱通的六安學潮。1922年,楊溥泉以學生領袖的身份,組織領導了安慶學生參加全省各界民眾反對軍閥倪嗣沖、馬聯甲操縱的安徽省第三屆豬仔議員賄選的鬥爭。由於他在鬥爭中表現突出,於1923年4月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楊溥泉為避禍,被迫輟學離開安慶,到蕪湖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繼續讀書。次年春,又隨好友許繼慎等人去上海大學社會系旁聽,接觸到瞿秋白等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較有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決心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實現而獻身。
楊溥泉烈士遺像
楊溥泉烈士遺像

生平


組織鬥爭

1920年考入安慶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科。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為爭取安徽省教育經費獨立的“六·二”學生運動。次年夏,回鄉度假,又積極參加六安驅逐知縣駱通的學潮。1922年,組織和領導安慶學生參加全省各界民眾反對安徽省第三屆議員賄選的鬥爭。

樹立人生觀

1923 年4 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為避難轉入蕪湖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就讀。次年春,隨許繼慎等人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旁聽,在瞿秋白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教導下,楊溥泉樹立了為中國人民翻身解放和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革命人生觀。

黃埔學習

1924年4 月,接受中共的指示,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學生三隊,並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畢業后,任教導團排長,在第一次東征中因有戰功升任連黨代表,第二次東征時,調任黃埔軍校第三期組織科組織員。“中山艦”事件后,參加周恩來在廣州舉辦的高級政治訓練班學習。

英勇就義

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營長,後任副團長,英勇善戰,功績卓著。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隨葉挺率領的部隊到九江,參加“南昌起義”;9月,受周恩來派遣,率部進襲潮州,協助農民軍打擊地主民團作戰時,中彈犧牲;楊溥泉后追認為烈士,編入《中華英烈傳》。

功績


成立黨小組

1924年4月,楊溥泉接受黨的指示,考入黃埔軍校,被編入學生三隊,並由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與許繼慎、王逸常等人為一個黨小組。11月,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楊溥泉被編入教導團任排長。次年,在首次東征中,因功升任連黨代表。第二次東征時,楊溥泉再立戰功,調任黃埔軍校第三期組織科組織員,參加了周恩來同志在廣州舉辦的高級政治訓練班學習。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中,楊溥泉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任營長,後任副團長,英勇善戰,功績卓著。1927年夏,他參加了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9月,受周恩來同志派遣,率部進襲潮州,協助農民軍打擊地主民團。在作戰中,楊溥泉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