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山東大學農學院園藝系(青島)和1947年山東農學院園藝系(濟南),1952年經全國院系調整,調入金陵大學園藝系和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成立了山東農學院園藝系,2000年12月更名為園藝學院,2004年3月更名為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概述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
經過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發展成具有以本科教育為基礎、逐步擴大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後人員培養的多層次辦學能力的優勢學院。學院設 置5個系、1個研究所和蘋果工程中心,現有教職員 工53人(不含國外學習工作11人),其中博士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22人,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教 學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3人,博士后研究人員7人。目前本科專業有園藝專業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園藝學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下設果樹學、蔬菜學、觀賞園藝、茶學、園藝環境工程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學和葡萄與葡萄酒學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果樹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蔬菜學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園藝專業為"十五"省重中之重建設專業。

學科設置


果樹系

果樹學科自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開始建設發展,基礎堅實,成就斐然,在國內外影響深遠。三十多年曆經兩代果樹學專家教授們辛勤努力,“九五”期間被山東省教委批准列為重點建設單位,總投資達成100多萬元,匹配資金達60餘萬元,實驗條件達國內領先水平,承擔並完成了省級課題26項,獲國家教委二等獎1項,省科委一等獎1項。出版教材6部,發表學術論文146篇,"九五"期間以優秀成績通過省教委組織的專家團驗收,並獲得資助進步建設發展。
本學科負責人:束懷瑞
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9人,其中博士導師8人,副教授7人。主要研究方向:果樹栽培生理、果樹育種果樹生物學和果樹栽培。

蔬菜系

蔬菜學科自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開始建設發展,基礎堅實,研究領先,在我國地位舉足輕重。經過兩代蔬菜專家和學者的辛勤努力,蔬菜專業“七五”期間被省教委列為重點專業重點建設,“九五”期間被批准列為重點建設單位,共爭取資金200餘萬,購進大型儀器設備十幾台,實驗條件達國內領先水平,承擔了省級課題20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級獎勵21 項,出版教材6 部,發表論文120 篇,“九五”期間順利通過省專家團驗收並獲得資助繼續建設發展。“十五”期間承擔了科技部“十五攻關”課題1項,科技廳良種產業化項目“保護地蔬菜育種”項目主持,省基金、教育廳、農業廳等課題5項
本學科負責人:王秀峰
有教授6人,博士導師4人,副教授6人。主要研究方向:蔬菜育種、蔬菜設施及無土栽培、蔬菜栽培生理等。

觀賞園藝系

觀賞園藝系成立於1996年,現有副教授1人,講師1人。本學科以觀賞植物為研究對象,了解觀賞園藝學科發展現狀與前景,系統掌握花卉產業現代化栽培技術,本學科旨在培養具有觀賞園藝學科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高級技術人才,通過系統的學習,在觀賞植物的栽培、繁殖、育種、經營、管理、國際貿易園林綠化設計與施工以及植物造景能力方面成為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茶學系

茶 學 係為了滿足山東省茶葉產業迅速發展對茶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了進一步完善我校園藝學科一級博士點建設,經山東省教育廳批准,我校茶學學科於2001年正式成立。
在學校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在引進茶學專業人才的基礎上,2002年3月起全面開展了學科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學科所需的實驗室、研究室、教學基地的建設將於2003年完成,並將於200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為:茶樹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茶樹生理生態、茶葉加工工程與綜合利用。科學研究將結合山東茶葉產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重點進行茶樹抗寒抗旱品種的選育、茶樹設施栽培理論與技術、茶葉新產品研製與開發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還將結合山東省茶葉消費市場的特點,做好茶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工作,目前,經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准,本學科即將與山東省茶文化協會聯合成立山東省"茶藝師"培訓和鑒定基地。

園藝環境工程學系

園藝環境工程學系成立於2003年,是在原設施園藝的基礎上,融於園藝環境與工程、植物造景、環境藝術及綠地規劃設計等內容,使該學科具有現代園藝科學的內涵。該學科具有研究人員5人,學科帶頭人為日本千葉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有植物造景、綠地規劃設計、園藝設施工程、園藝設施環境等。

自產院士


束懷瑞,中國工程院院士 1929年9月生,山東淄博人。1950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園藝系並留校任教,1957年參加北京農業大學蘇聯果樹專家研究班學習。現任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林果分團團長,山東省良種產業化工程果樹首席專家。
束懷瑞教授從事果樹教學科研及推廣50餘年。從五十年代開始蘋果根系生物學研究,根據根系發生演化規律提出了果樹根系是“生態變異大,對環境反應敏感,功能性不完整的補償結構”論點,在技術上提出“局部效應、界面效應、結構及周年補償”的觀點,發明了“地膜覆蓋穴貯肥水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重點推廣項目,在全國17省市推廣470萬畝,創經濟效益7.6億元;倡導的“平原地起壠溝草制”、“界面培養基質誘導生根”、“基質轉化培養”等技術對解決逆境早衰等效果極為顯著。在國內較早開始了果樹栽培生理特別是營養生理的研究,對蘋果碳氮營養物質運轉、分配、貯藏再利用規律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提出了“看碳施氮、以氮促碳、養根壯樹”的觀點指導生產;首先提出蘋果三大主枝主幹疏層形、枝類組成、枝組概念、優質豐產的合理樹體結構及調控措施,成為蘋果整形修剪經典一直沿用至今。在學科建設中注重學科交叉借鑒,將數學、化學等引進果樹學,研究果樹優質豐產生物數學模型,指導標準化生產;重視高新技術應用,開展果樹特色資源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篩選出甜仁杏、無核棗、蘋果柱形等標記基因,建立了矮化蘋果BAC基因庫;已取得M26與平邑甜茶細胞融合植株、轉抗病基因蘋果;積極倡導果樹保護地生產,創建了預備苗生產、限根栽培、地下加溫、地上冷控和利用逆境效應改善品質的技術體系。1990年主持“山東省百萬畝蘋果幼樹優質豐產綜合技術研究”課題,開發108萬畝,使產量提高到1010公斤,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創造經濟效益56億元,該項目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積極推動果樹產業化進程,組建了山東省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目前承擔國家級和省級項目4項。
主編了《果樹栽培生理學》、《果樹研究法》、《蘋果學》等6部專著,發表論文30餘篇。率領果樹學科建成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並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培養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人。1997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頒發的中華農業科教獎,1999年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2001年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05年10月21日,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為紀念我國博士后制度建立20周年,展現博士后研究人員為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頒獎儀式,表彰優秀博士後人員、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優秀博士后管理人員。國家領導人溫家寶等出席並頒獎。我院園藝學被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榮譽稱號,也是全國園藝學科中唯一的一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本次評選活動,是首次從全國1368家博士後站設站單位、240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萬多博士后研究人員中,通過綜合評估、主管單位推薦、專家評審,選拔出了一批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優秀博士後人員、優秀博士后管理人員。經評審全國共評選出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73 個,優秀工作站22個,優秀博士後人員127名、優秀博士后管理人員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