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竹斜街
北京市下轄街道
徠楊梅竹斜街是北京的一條街,位於前門外西南,在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處,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明代稱“斜街”,因為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故得名。
1.楊梅竹斜街在明朝時稱為斜街,後來,據說這衚衕里有一個楊姓的媒婆,在清朝時便改稱為楊媒斜街,到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2.這條衚衕大約是被走出來的。形成於元代,確切地說應該是明朝,當時元朝定都北京后,廢棄金中都不用,而重新營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業並沒有發展起來,那時候,虎坊橋西徠側至菜市口附近是個很繁華的市場,因而老百姓還是到老城中都購買所需物品,人們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橋這段路逐漸被走了出來。
3.楊梅竹以前是一條文化街,清乾隆年間的東閣大學士梁詩正和現代文學家沈從文都曾經住在這條街上。
北京的衚衕一般是東西向,南北向。斜街的產生,大多是因為沿河道而產生。
楊梅竹斜街與附近的鐵樹斜街(原名李鐵拐斜街)、櫻桃斜街、棕樹斜街(原名王廣福斜街)都是人走出來的。元朝滅金朝後,元朝政府放棄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東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門(位於今虎坊橋西側)內的丁字街(位於今菜市口附近)是一個繁華市場。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業尚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大都城內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購買所需物品。出大都城麗正門(今正陽門)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漸被百姓們走出一條從東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這些斜街的來歷。
楊梅竹斜街25號,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賜給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宅邸。楊梅竹斜街61號,過去是酉西會館,沈從文初到北京時便住在這裡,冬季無火爐,睡覺時把全部能蓋東西都蓋在身上,寫出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散文體小說。該街上的銀錢業公會,當年是北京的票號、錢莊的公會。街上還有湖筆大師戴月軒的故居、京劇武生楊小樓故居、評劇演員新鳳霞故居等等。
中華民國時期,該街上有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書局共7家書局,都是當時的出版企業。世界書局舊址位於楊梅竹斜街75號,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採用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一層中間開門,兩側是平窗,大門兩側帶有半圓形壁柱,柱頭帶有渦卷,類似愛奧尼柱式,二層也是平窗,帶有方形壁柱,頂層設有女兒牆,女兒牆中間是盾牌形裝飾。世界書局主營理工類圖書、翻譯外國圖書,例如《范氏大代數》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停業,舊址現已改作民居。中正書局舊址位於楊梅竹斜街98號,外形和世界書局舊址類似,現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
如今,該街上仍有青雲閣後門,青磚砌成,門上有“青雲閣”石匾額。青雲閣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集娛樂、購物、飲食、品茶、服務等等於一身,是文士、官員、商賈、貴胄的消遣之所。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魯迅、梁實秋等名人曾多次來此飲酒作樂。蔡鍔也是在此結識小鳳仙。
2013年1月5日,楊梅竹斜街路面打通整修完成。2013年7月,西城區人民政府對楊梅竹斜街實施騰退改造,這是西城區第一個文保區改造項目,完全由政府投資。根據大柵欄琉璃廠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造對原有居民實施自願騰退政策,楊梅竹斜街1700戶居民中有529戶選擇遷出,1171戶選擇留下。對留下的原住民,西城區創新性提出“平移試點”,即把分散留在大雜院中的居民合併到一處院落居住,空餘出的地方用來建公共廚房、便民菜站、公廁等等生活設施,另有20多座院落引進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商業。首批“平移試點”住戶在2013年7月遷至楊梅竹斜街北面的炭兒衚衕9號院聚居。西城區還策劃恢復北京最短的衚衕一尺大街(1965年被併入楊梅竹斜街)
楊梅竹斜街
楊梅竹斜街與附近的鐵樹斜街(原名李鐵拐斜街)、櫻桃斜街、棕樹斜街(原名王廣福斜街)都是人走出來的。元朝滅金朝後,元朝政府放棄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東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門(位於今虎坊橋西側)內的丁字街(位於今菜市口附近)是一個繁華市場。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業尚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大都城內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購買所需物品。出大都城麗正門(今正陽門)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漸被百姓們走出一條從東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這些斜街的來歷。
日本編寫的《北京案內》一書載:“在八大胡同,號稱妓女八千。”建國以後,政府下令取締娼妓,原先的妓女,經過學習、訓練、治病,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