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南方中學
株洲市南方中學
株洲市南方中學坐落在湖南省株洲市南郊的鳳凰山麓,傍依著鳳凰山的校園乾淨整潔,依山而建的教學樓錯落有致,遠離塵囂,寧靜幽雅;假山水池,曲徑通幽;四季花香,綠樹成蔭,風景秀美;物華天寶,富有靈氣;是省級“園林式單位”。
一、草創艱難(1958-1975年)
[工棚起家]
1958年9月,為解決職工子弟上中學難的問題,當時的湘江機器廠教育科在家屬中找了兩位具有大學畢業文化水平的家屬當老師,招收了16名學生,借用原子弟一小的山坡上的工棚改建作教室。就這樣,在熱火朝天的大躍進的浪潮中南方中學悄然誕生了。1959年秋季正式招收了初中兩個班,學生共有60人(這時在株洲市一中、四中就讀的子弟紛紛轉回來,成為這兩個班的插班生),教師增至6人。1960年秋招收了兩個初一新生班,1961年7月有了首屆初中畢業生,經過考試,成績還不錯,大部分考上株洲市一中、二中讀高中,也有相當多的同學考進了株洲航空工業學校學習。1961年9月又招收了兩個初一新生班,1962年7月有了第二屆初中畢業生。此時,原中南248技工學校下馬,陳家尊、熊成秀、黃佩英、周美華、李富昌等老師正式調入湘江機器廠任初中教師。
[掙扎奮起]
1962年8月,湘江機器廠決定將原屬小學代管的4個初中班,遷至距工廠5裡外的原248技校新莊舊址,開始單獨組建成子弟學校初中部,仍隸屬子弟學校領導,校長華媁,黨支部書記羅仕,副校長吳伯申、孫成同,初中部教導主任郭開運。為充實師資力量,國家第三機械部從全國四個高等師範院校正式分配來五名本科畢業生(鄔麗瓊 從廣東師院中文系,余志華、張歧強從湖南師院中文系,柳維滬從華東師大數學系,溫輝炎從西南師範學院生物系),加上照顧夫妻關係調來一些教師,教職工總數 達30多人。學校辦起了食堂,有200多名 學生住校,還有一半學生走讀。到這時,南方中學才開始像模像樣地運作起來。這時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仍然存在,新莊三層的教學大樓因基建下馬未蓋屋頂,許多 房間未安裝玻璃,所以一遇颳風下雨整個教學樓就成了“澤國”,師生戲稱為“新莊水,浪打浪”。但由於學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工敬業精神強,硬是頂風冒雨一心撲 在教學上,學校到處充滿積極進取向上的活力。當年為參加全廠職工文藝匯演,初中部七八十名師生自編自演了《我們新莊好地方》的大型歌舞節目,獲得了全廠職 工、學生和家屬的一致好評,可說是真正產生了“轟動效應”,至今仍傳為美談。
1963年11月,株洲市人民武裝部招收飛行員領導小組從近萬名中學生中,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的體檢、政審,我校初二9班的學生袁章鐵成為株洲市建國后第一個從中學生中選拔的飛行學員,也是我們湘江機器廠首位飛行學員,這使學校名聲大振。1964年7月第三屆初中畢業生參加全市統一中考,成績不俗,尤以羅念慈、張詠桃、季林三位同學以高分考取省府名校長沙市一中(那屆全市初中畢業生考取長沙一中的總共才5人,我校就佔了3人),更使南方中學飲譽株洲。1964年暑假,初中部又由新莊搬至廠內團結村原二分校校址。當時學校師資力量較強,管理嚴格,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規範不斷進步,深受職工家屬的好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都上了市級重點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
[自立門戶]
從1964年暑假校址搬遷算起,此後中學校舍先後變動7次,直至1974年才在鳳凰山西麓新建一棟面積為67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的時候,南方中學才算正式安營紮寨,有了真正的“家”。從1958年小學戴帽子辦初中,直至1974年紮根建校,這17年,是一個艱難建校風風雨雨的歷程,,也是一個白手起家、辛勤耕耘育人的艱苦辦學的過程,應當是南方中學校史上值得濃墨重彩謳歌的不平凡的17年。
1964年初,學校進駐了“四清”工作組,對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進行了整頓清理。到1965年底學校領導班子又一次進行了調整,華媁任校長,吳伯申、王德奇任副校長,王義德任黨支部書記。初中部由廖開興任主任,陳舉生任政治指導員。新班子剛上任就遇上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學校在十年文革中,作為子弟學校的初中部(文革中習慣稱之為“紅衛中學”)自然是首當其衝了,不少老師挨斗被整,圖書資料和理化生儀器幾乎損失殆盡,唯一的收穫是執行“五七”指示,“學工學農學軍”頗有聲勢。隨著職工子弟人數猛增,我校規模越來越大。1970年 春天株洲航校下馬,王惠培、羅矩勛等二十多位老師正式調入我校,極大地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當時廠革委會指揮學校一千多學生揮鋤上陣,只經過短短一 個星期的“戰鬥”,便將原株洲航校一個標準的足球場闢為水田,從此學校正式有了自己的“學農基地”。師生輪流在這裡學習種水稻,學校購買了一頭大耕牛,后 來又購買了一台手扶拖拉機。1970年利用工廠幾台舊機床,學校辦起了小型校辦工廠,其規模逐年擴大,1971年至1975年總產值達20多萬元,這部分收入不但彌補了辦學經費的不足,而且減免了全校學生三分之一的學費和三好學生的全部學費,減輕了職工的經濟負擔,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1968年底在駐校軍宣隊、工宣隊的組織下,中學部單獨成立了革委會,由公司後勤部副剖長張孝賢任主任(後為王培芝)李華翰、洪干仁任副主任。陳舉生、黎安生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畢業班學生開始上山下鄉,在校學生開始複課鬧革命。1970年初,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辦學規模的擴大,公司決定將子第中學定為處級單位,下設四個附小。任命王培芝(1971年初為郁祥文),擔任校長,先後有王德奇、崔玉華、韓錦城、劉宗玉任副校長,甄劍光任黨總支書記。學校貫徹“五七”指示,開展“學工、學農、學軍”辦起了工廠、農場、養豬場等。學校農場有80多畝水稻田、兩個魚場。從1968年秋季開始,凡文革前後入校的的學生絕大多數上山下鄉,我校學生大部分集體落戶在瀏陽縣大圍山區,也有去大通湖農場的,1972、1073年 畢業的學生一般安排在白關、大京水庫、南陽橋知青點,也有七八十名學生去三線修枝柳鐵路的。這些知青點由於靠近工廠,工廠捨得在這些知青點上投資,加上大 多數學生比較純樸,熱愛勞動,工廠選派的幹部素質較好,對學生要求較嚴格,我校下鄉的知青一般在農村表現較好。所以我校出席了1974年春在衡陽召開的全省青年工作會議,學校團委介紹了“上山下鄉教育如何從入學抓起”的經驗。1974年10月學校白關知青點代表作為典型在全省知青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1975年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廠拍成白關知青點專題片在全國放映,學生宋湘娜、王愛華、王淑珍、朱秀梅等評為全國先進知青。
自1967年3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複課鬧革命》的社論后,學校在廠革委會、軍宣隊、工宣隊的具體組織下,陸續恢復了一些文化課,學生編班仍按“連、排”編製。因為我校學工學農活動開展正常,且都有固定的規模較大的基地,加上軍訓開展得“轟轟烈烈”,所以1970年5月在省革委辦學現場會上,我校作了典型發言,《湖南日報》發表了我廠搞好工廠辦學的專題文章,1971年《人民日報》又特地刊登了我廠《搞好工廠辦學》的長篇文章,於是全國各地陸續有人來我校取“工廠辦學”之經。
1976年下半年四所小學從中學分離,單獨成立了小學總校。中學原校級領導班子成員四人,有三人調離了學校,留下王德奇副校長全面負責,主持中學行政工作,學校又改為科級單位,黎安生,孫伯超任副校長,王坤良任黨支部書記,宋寬興任支部副書記兼工會主席。1978年底華媁從公司教育辦回校仍擔任校長,凌華任黨支部書記。
由工棚起家到掙扎奮起,再到安營紮寨,自立門戶,這段時間雖然經歷了十年文革的動亂和上山下鄉的衝擊,但隨著工廠生產的發展,學校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十分迅猛,高、初中完備,到1975年學生已達3000餘人,高中一個年級就有十多個班。排除干擾,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掙扎奮起,充分體現了南方精神、老兵工傳統在南方中學辦學史上的核心作用。
二奠基騰飛(1976-1998年)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工作從此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1978年 起,學校實行分段招生,分段教學,初中和普高同時進入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的新階段。我校開始按部頒教學計劃、大綱和教材上課,並使教學設備不斷增 添、完善;在政治上,組織上抓緊處理文革中的遺留問題,對挨批鬥的老師公開宣布平反,恢復政治名譽,推倒一切不實之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
1983年學校正式由科級升為處級機構,校名正式定為株洲南方航空動力機械製造公司子弟中學,簡稱南方中學。
工廠專門撥款新建一棟五層樓、面積為4400平方米的高中部教學大樓,1985年秋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從而使教學條件大大改善,1983年9月,我校實行中學機構改革,從初中畢業開始分流,試辦了以機械專業為主的職業高中班,學制三年,首批共招收6個班268名學生。
1983年鄒彬彬等四位老師評為株洲市優秀班主任,公司勞模王惠培老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1985年王惠培老師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3年6月鄒彬彬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4年學校晉陞為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9月1日轉為湖南省省級示範性中學。
1998年3月,我校聘請的美國紐約的布萊克夫婦來校任教,南方中學成為株洲市第一家聘請外籍教師的中學。
株洲市南方中學
株洲市南方中學正門
學校英語考級、初高中奧賽、畢業會考、高考成績在全市獨佔鰲頭:近幾年高考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比例、一次性本科上線率、重點本科錄取率等多項指數均居全市第一,有11位同學考上清華北大;已連續有17位同學考上新加坡公費留學,這標誌著南方中學具有培養國家最高級人才的能力。學校的素質教育經驗在全國推介,文體活動影響著全省,是全省的先進單位,正在申報全國體育傳統學校。南方中學鎖定的奮鬥目標是——創建全國示範學校。
2012(首屆)《全國最具特色中學》發布會,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學當選為《2012全國最具推薦價值特色學校》。
以人為本,崇尚務實,質量第一,追求卓越
做受歡迎的人,做有益於社會的人
辦有靈魂的學校,育有骨氣的新人
崇德 求真 務實 創新
團結 文明 勤奮 進取
敬業 博學 嚴謹 善導
多思 勤練 奮發 有為
質量是生命,管理出效益,科研促發展
盡職盡責、盡心儘力、盡善盡美
創新辦學體制,形成體制優勢
從1995年開始,在夯實公辦性質的南方中學這一品牌的基礎上,南方中學經過社區聯合辦學、擴大對外招生、創辦民辦學校三個階段的改革和創新,使學校辦學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創辦了“企有民辦”性質的株洲市外國語實驗學校和株洲市鳳凰高級中學,並於2002年組建了以南方中學為核心的“南方中學教育集團”。教育集團極大地滿足了社會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使公司基礎教育仿企業運作,向教育經營邁出了一大步。
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學校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
校園古樓
創新用人機制,優化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
南方中學教育集團確定了“四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方向,即敬業型的教師、學習型的教師、創業型的教師和服務型的教師。為確保這個方向的落實,教師隊伍的培訓、提高工作一直是集團工作的重點。集團率先與湖南師大研究生院合作開辦研究生課程班;定期聘請國內有名的教育專家、學者來校講學。
株洲市南方中學 球場
創新辦學模式、培植優質基礎教育資源
1997年,南方中學教育集團確定了以英語教學為學科特色的辦學模式,在株洲市各大中學中,首開聘請外籍教師的先河,開展課題研究,與國外學校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等,使學校的英語特色成為了株洲市乃至湖南省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到2013年,學校已先後聘請了40餘位外籍教師,其中有4位教師獲得了省“芙蓉獎”,每年高考,該校學生的人平分都要超過省市人平分10-25分。2003年、2004年、2005年共有十七名學生公費赴新加坡留學。此外,學校還在高中進行了信息化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模式探索。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30人,每人一台電腦。確立了鳳凰中學的美術和藝術特色。
撫今追昔,南方中學自1958年創辦以來,他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歷經40多年的風風雨雨,終於讓一個企業中學成長為今天株洲市教育領域的一艘巨艦。
由一個企業所辦的學校,組建了株洲市首家教育集團—南方中學教育集團,教學班級達100多個,在校學生超過5300多人,專任教師近400人,是株洲市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基地。連續幾年的高考都位居株洲市前列,高考升學率保持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