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工場
手工工場
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早期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它的出現,標誌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簡單協作沒有改變手工的勞動工具和操作方法,僅是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它是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過渡的準備階段。手工工場和手工作坊相比,不僅表現在生產規模、技術分工上的進步,關鍵是手工工場已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這是與手工作坊的本質區別。
手工工場可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即簡單協作)、集中的手工工場(即工場手工業)兩個階段。
手工工場
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18~19世紀,經過工業革命,機器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資本主義經濟憑藉機器化大生產,最終戰勝封建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工廠和手工工場相比,雖然都屬於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範疇,但它採用了機械化大生產,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提高了生產效率。手工工場的規模較大,雇傭了很多工人,工人間實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一個半世紀內,英國的採煤行業的煤場量增加了15倍。
2、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穿上絲綢衣服,房間里擺上了瓷器,窗戶上的臘布或紙也換成了玻璃,而這些在以前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
3、促進了社會階級、階級結構發生變化。因手工工場而富裕的商人形成了早期的資產階級,16世紀以後的重商主義政策使經濟實力強大,地位顯赫。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入手工工場勞動,他們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成為了工人階級的前身。
4徠、促進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預示著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為什麼中國在明清時期出現與西歐類似的手工工場,但中國沒有能夠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和發展的特點
隨著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的產生和發展,在思想領域和社會政治領域出現了深刻的變革,人類社會開始向近代邁進。在思想方面,西歐早期資產階級掀起了一場反封建、反神學的新文化運動,發端於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義大利並迅速波及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要求在意識形態上打破教會的神學世界觀,以人文主義為理論武器,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沉重打擊了封建宗教勢力,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自我意識日益覺醒,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社會發展方面,新航路的開闢使國際市場開始逐步形成,世界開始打破封閉狀態,走向統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開始形成趨勢。在政治方面,資產階級藉助反對宗教神學,進行反封建鬥爭,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興起。由於資產階級處於形成時期,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資產階級還沒有先進的理論武器。因此,這一時期的反封建鬥爭採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在政治制度方面,在經濟、階級和思想條件都比較成熟的基礎上,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成功,首先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以上諸方面相互作用,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市場,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解除了精神桎梏,尼德蘭革命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樹立了典範。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歐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壯大。
(二)東方的衰落與西方世界優勢形成的原因
從16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古代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東方古國如中國、印度、阿拉伯等,終於在社會前進的競賽中落後於西方,逐步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的世界優勢地位逐漸確立。
西方之所以在向近代的邁進中領先世界,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①殖民掠奪為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新航路開闢后,西方迅速走向世界,把許多地區和國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掠奪、宰割,加速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養肥了本國的資本家,從而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
②文藝復興運動為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提供了精神食糧。在中世紀神學思想的影響下,種種束縛使人們不能放手干一番事業,而文藝復興為資產階級的經濟活動和掠奪榨取做好了精神準備,使人們產生了為現世幸福而奮鬥的人生觀和奮發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
③宗教改革是西方世界優勢形成的清道夫。中世紀的西方,教會與封建統治狼狽為奸,天主教會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宗教改革解除了它對資產階級的束縛,新教的許多教義則從精神上、心理上推動和鼓舞資產階級肆無忌憚地對外擴張。
④良好的政治環境為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保駕護航。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前期,代表中央集權的王權需要新生資產階級的支持,以徹底戰勝地方貴族;資產階級需要王權保護自己的事業,因而雙方能結成反封建聯盟,政府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扶植和保護政策,典型的是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東方眾多泱泱大國落後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生產方式落伍了。具體而言:
①封建專制統治日益強化,如中國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日本的幕府體制、莫卧兒帝國的阿克巴建立了完備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種強大的統治權力有助於鞏固傳統的封建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結構,封建自然經濟難以解體,資本主義萌芽難以成長。
②東方國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自然經濟的固守和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中國就是一個明證。
③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日本都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影響了海外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而繁榮的海上貿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東方各國輕視和忽視這個條件,只能落後於歷史的進程。
④缺乏新思潮的衝擊。東方國家努力維持傳統的教化,非正統的思想,如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和大興文字獄,傳統的倫理道德起著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得不到輿論聲援的資本主義萌芽極易夭折。
(三)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和規律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17、18世紀處於工場手工業階段的西歐一些先進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勝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解決資產階級掌權的問題。它只能是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而不可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統治的君主立憲制,美國是資產階級與種植園主聯合掌權的三權分立制,法國確立了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熱月黨人和拿破崙的統治。即使這樣,封建勢力仍不甘失敗,進行反撲。拿破崙帝國的失敗表明:當時即便是資本主義力量最強大的歐洲,仍然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資本主義的確立還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歷更多的鬥爭。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主要有:
①革命只發生在少數資本主義發展比較充分的國家,如英美法等國。因為資本主義力量尚未強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國的革命又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息息相關,革命只能在小範圍內爆發。其他主要君主國在革命影響下,通過改革的途徑向資本主義過渡,但這一時期沒有實現這種過渡。
②革命的領導者大多是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人民群眾是其同盟軍。因為資產階級具備了經濟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夠制定反封建的綱領,提出明確的鬥爭口號。他們的反封建鬥爭既體現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此時的人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服從了資產階級的領導,還沒有明確的反對資產階級的意識。
③革命的理論武器是啟蒙思想。歐洲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學說,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了一整套構想,為日後各國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
④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權的是大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即金融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相對強大,而且與政府往來密切,又能贏得群眾擁護,成為整個資產階級的代表。
⑤革命進程曲折多變,如英國資產階級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復辟與反覆辟鬥爭,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革命也是如此。
⑥激進的革命措施最終被取消,保留的一般是大資產階級掌權時的成果,最終在成熟的基礎上穩定下來,法國革命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